扁宋与长宋的来源与使用[8]
汉字形体的概念是外形和结构,从文字学来说意义在于后者,从书写技术或者版刻制字来说,外形就是不得面对的问题。
字的外轮廓是有区别的,按照长宽的比例来分,有长、有扁、有方。古人的书写风格包含了外轮廓的处理,或修长、或扁宽,这是个人的偏好,难以看作一种形体,而专业的制字匠人却摸索出了长宋和扁宋以及不长不短中庸之道的方宋了。篆隶的笔画形态受人重视,前者是等线体,后者有波磔,富于艺术性的变形。宋体的笔画是从楷体提炼出来;机械性地顿挫、撇捺,把宋体的撇捺特征消除,就是黑体。有人认为黑体是从海外输入,实际它是一种古已有之的字体。印刷术 带来文化传播的一场革命,给汉字带来了新的机会,促成了汉字规范形体,也丰富了汉字形体。
《丁善之论仿宋板》说民国初年采用“刻木模蜡笵铜浇铅”,而成方体字,长体字,扁体字数种欧宋体活字。”[9]版刻字体中方体、长体、扁体由来已久,在印刷中各有千秋,代有明显的年代特征和文化背景。
汉代隶书具有扁体倾向,这个特点在史书中充分地发展,在不占用字距的前提下,横向笔画舒展,增加了形体的美感,显示了扁体的优点。史书以体扁为特征之一,笔画向两边舒展,长波长捺长横别具风格。扁形字体可以压缩字与字之间的空间,使得文书行款茂密,整齐美观。魏晋隋唐以来,真书的字形已经略呈方形或略长方,不再流行扁方,但是不能堵塞此类扁体字的产生的途径。
宋体字字形的母体是唐代楷书,母体给予了结构程序,不过那种横细竖粗笔画的扁方形体却别有来头。
扁体从产生的第一天起,就带有官方的色彩。古代的职官在姓名前一定会加上头衔,头衔一般是身份、官职、荣誉头衔的叠加,官职也是采用全称,定语很长,这些文字必须一行到底,不能分行另起。传世的唐大历三年(768年)八月徐浩书《朱巨川告身卷》,本幅共钤“尚书吏部告身之印”四十四枚及“绍兴”联珠印。字数决定了文字纵向空间,无法改变,这样难免出现一个很尴尬的场面,这些重要的字迹挤在一行,威严的官衔却是用细字迹出,远小于正文的文字。要放大字形,唯一的办法是向两边扩张,使得官衔整行宽度与正文相近。上下挤压,左右伸展,造就一种特别体式,扁体由此而生。
图9-9 宋刊本《春秋公羊经传解诂》
图9-10 万历廿八年(1600年)刊有《有像列仙全传》
图9-11 明崇祯十年(1637年)刊《天工开物》
济南南郊张安新村北宋张约墓,墓内墓志一合,志盖古文“大宋故乡贡进士张君墓志铭”,书篆盖者为乡贡进士胡安道,张掞熙宁四年(1071年)撰文。书丹人张求,精于颜体。撰文人及书丹人均用扁方颜体书写官衔,这是现见最早的石刻扁体楷书。[10]
宋金时期庙宇为了宣示官府的保护措施,把纸质的文牒原样勒刻上石,以期长期保存。从这些文告中可以看出,官衔文字使用扁体已经是行文程序。
安徽黟县西武公社上堂山古庙有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敕赐黟县灵惠庙额碑》,碑文分为三段。首行“尚书省□徽州黟县灵惠庙”,除首尾“尚”“庙”字外,均用扁体。牒文最后两行“尚书”等字官衔亦用行楷扁体[11]。
与真书扁体不同,扁方体来源于真书扁体,但是明显不同的新体,它不是书写体,而是一种特殊刻印体,是通过钤印方式施之纸面。此类扁方体虽然不具备官印的效力,却代表官员的身份。官衙文书末尾押印,这个制度在颜真卿的告身中已经存在。唐代押的是篆文方印,宋代制度不甚清楚,稍晚的金代文牒中押印是使用楷字。楷字印的印文字形扁方,字与字之间密不插针,自上而下成为长条形。
山西省晋东南陵川县梁泉村金代龙岩寺内,有一块“尚书礼部牒”石刻,为金大定三年(1163年)牒文[12]。其签发官员头衔“中宪大夫行员外郎”扁体楷书、“上将军行侍郎”略扁,末行大字“正奉行礼部尚书□□承旨王”为密排扁体,字体近似版刻宋体,为公文专门印文字体,采用双勾空心字,表示印文颜色不同于墨色,原刻可能涂了朱砂红色。另一件大定三年(1163年)给荐福禅院的牒文基本相同,除楷书扁体之外,押空心扁体方体字。牒文后小字说明是大定十三年(1173年)将此复刻上石。
图9-12 敕赐黟县灵惠庙额碑
图9-13 金代大定三年“尚书礼部牒”石刻
图9-14 大定十二年“尚书礼部牒”石刻
安庆市棋盘山元墓椁前有圹志一方,刻文两行,中间是双钩空心扁方体“□□□□□□□枢密院事提调诸卫屯田通惠河道漕运事范文虎之圹”。剥落处为“尚书省右丞商议”。“文虎”二字真书侧写,右一行真书“大德五年六月吉日立”。同墓墓主夫人墓志“先妣太夫人陈氏之墓”用真书[13]。
1966年灵石县绵山石缝中发现铜罐,内有宋代抗金文书。其中有鄜延路经略安抚使给李实的委任状,已经采用扁体印刷印。罐中其他文书有官称“都统河东路军马安抚使司”及“武□都统河东路军马差遣安抚使李”[14]。
图9-15 大德五年圹志
图9-16 灵石县宋代抗金文件
明代继承了宋元以来扁宋体,洪武年间正式将扁宋体用于官府文告、官衔等文字,称为洪武体。《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七》:“初四日有鸡足僧以省中录就《云薖淡墨》缴纳木公。木公即令大把事传示,求为较政。其所书洪武体虽甚整,而讹字极多,既舛落无序,而重叠颠倒者亦甚。余略为标正,且言是书宜分门编类,庶无错出之病。晚乃以其书缴入。”
宋代流行的长条形木印,或叫木戳,印面横向空间狭窄,字之间的间隔非常狭小,有的几乎没有距离。宋代经济活动大量采用合同,用来约束双方的行为,保证双方的利益。宋刊本《武经龟鉴》内湖北京西路招抚使王彦的官号一长列,多达数十字,字体极扁而方,横细竖粗,横画水平,只是竖画有斜势。可以证明扁方印刷体早在宋代已经出现。明清以来官府公告中官员批阅公文有戳印,官衔一律采用扁宋字。
金代交钞是官方印发的纸币,后更名为宝券,是币制的重要部分。金代的纸币四面有花栏,上部中央是金额。栏外左面有各地“合同”的斜印,指明准许流通的地域。“合 同”印与宋代不同,整体呈长条形,斜置骑缝印。印文是扁方字,只露出半边 字迹,以便对缝查验。这个扁方体类似戳印,并无权力意味,只是方便行文,为一种官府文件格式。
金代的扁方戳记,很可能是印刷纸币时同时印刷的,因此,扁方印刷体出现不晚于金代。扁方宋体正式成为书籍印刷字体大约在要到清代前期,促使宋体字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体式—扁宋。扁宋体是一个标志性体式,扁宋不仅体扁而方,而且与匠体一致,横笔细,竖笔粗,两者相差很大,对比强烈。扁宋体端庄稳重,略带古意,在清代流行起来。如康熙二 十九年(1690年)郎润堂本高士奇《天禄识余》,其文字字体略呈扁方,横 细竖粗,笔画棱角分明。这种扁宋体不仅为流行体式,而且在直行排字的版面具有很大优势,不但能够多排字,而且节约纸张,字形清晰。英国人安·美查(Ernest Major)设立图书集成印书局,排印《古今图书集成》,采用3号扁体铅活字,绘图部分用石印,费时四年,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印成。共印1500部,每部分1620册,另有8册目录。此书美查版字形极扁,被称为扁字本,是扁方体的现代继承者。
图9-17 《天禄识余》
图9-18 美查版扁宋《古今图书集成》
需要说明一点,扁体从宋代起就有官方背景。在清代官方的文告、牌匾都用扁宋书写,保留至今的光绪二十九年京师大学堂招生布告标题与正文均用扁宋,似为印刷品[15]。太平天国连官印都使用扁宋。扁宋的庄严、权威性质,一直延续到现代,当今的一些政府机构铭牌上至今还能看到扁宋体。
清代晚期的版刻匠体大致分为正方、扁方、长方,因为版刻印刷是手工操作,虽然皆为匠体,细微处各不相同。字体结构的疏密、笔画粗细、笔画形态等皆有差别。
长宋体在嘉靖初年已见于刻本,流行要到明代晚期天启(1621—1627年)到崇祯(1628—1644年)年间。长宋在行间留出了较大空间,字体俊秀挺拔,与略带呆板的方体比较,显得面目一新,如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青楼韵语》与明崇祯刊本《昌谷集》为长宋,优点明显。但是宋体横细竖笔粗,横向收缩,笔画挤压,影响了清晰度。因此后来的长仿宋改为横竖粗细一律,解决了这个缺陷。
图9-19 《青楼韵语》
图9-20 《昌谷集》
宋代以来的版刻字体反映了一种工艺上的需要,这种实用需求中渗透了美的设计,匠体字之长体、方体、扁体是通过改变比例来获得不同形体,这是一种工艺美,是匠师集体摸索创造的结晶。不过现代美术字范围已经排除了传统的匠体,因为完全是通用字体不能体现美的个性,也不便加工美化。近年来人们忽然又欣赏起匠体来了,体会到这独特工艺美,一种匠气独有的风味,一种质朴的美。因为通行的机械标准印刷体与手工制作的匠体已经有相当距离,版刻匠体已经变成一种古老的体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