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体字作为现代美术字的基础
线条体是笔画始终粗细一致的字体,粗者称为黑体,细者称为等线体或线体。黑体以笔画粗、形体黑沉为特征,笔画起笔收笔均为截方,也被称作方头体。
关于黑体的产生,以前有不同的观点。
张秀民说:商务印书馆“创制楷书体,精美雅致,又有隶书体及方头体等”[12]。张志强说得具体:“1909年商务印书馆聘请徐锡祥镌刻了二号楷书铅字字模,使我国的活字增加了新的字体。以后,商务印书馆又聘请人刻制了少数隶书及黑体活字字模。”[13]在1937年的《艺文印刷月刊》中,汪乃昌先生曾发表《中外字体之检讨》一文,文中指出,黑体字是当时西方传过来的一种体裁,为罗马所发明[14]。这一观点得到很多学者的支持。
为了弄清黑体的创制时间,李少波查阅了1909年前后清末至民国逾50年间出版的3000余种书籍杂志及10余种报纸,认为西方传教士采用的活字形是已然成熟的宋体,排除了它与印刷黑体字的创制关系。他的看法是:“中国最早的印刷黑体字是商务印书馆1910年发行的《东方杂志》第七卷第十二期中的黑体中文数字;而最早的美术黑体字则是出现在1885年《申报》报纸广告中的‘燧昌’字样。时间的确定使我们得以从历史的角度解析黑体字的丰富社会文化特质。”[15]
方头体或者黑体的创制中包含了两个问题:其一是黑体的来源,其二是黑体字是谁制作的。
其一,黑体的来源。
早期的黑体字不是字模印刷物,而是用雕版印刷品,无论是石版还是其他制版,皆为手写雕版而成。商业广告的大字常用类似方头的字形,因为一事一写,形体多样,不能都视为黑体。191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第8卷第1期的广告中,“教育杂志”黑底白字四字可以看出端倪。当时书刊装帧常选择黑体字,如世界书局的“ABC丛书”统一使用黑体字。这种字体是由东晋方体字发展起来的,为了追求祥瑞针芒的字形,东晋的八分书棱角分明,甚至带有锐 角,在东晋的《王建之墓志》《刘媚子墓志》中得到充分地体现。
图10-6 《东方杂志》的黑体字广告
图10-7 “ABC丛书”封面的黑体字
图10-8 王建之墓志
图10-9 刘媚子墓志
清代兴起碑学,八分、北碑大兴,搜罗各种反帖学传统的石刻,生发创作。八分书尤其得到重视,擅长八分书的大家并非少数,所以印刷体中采用八分就很自然了。东晋北朝的八分以方笔或带尖芒笔画最为特殊,亦有书法家 由此入手,创出新体,最为著名的是金冬心,他擅长的漆书就是方头笔画。此类方头体在汉字历史中可以找到更早的源头。东汉中期刻石中有篆隶之间的形体,如绥德汉代王德元画像石墓“永元十二年”(100年)立的文字。方头笔画、正方形体,笔画均为水平和垂直,与黑体酷似。汉字的方头笔画还来自篆刻,汉代官印技法精湛,浑厚劲挺,平正自然,有的白文取方笔。如长沙西汉墓出土的“桓启”印,西安西汉墓出土的“张汤”印,后者白文笔画丰满紧凑。清代篆刻兴起,门派林立,艺术书法多样,白文是常见的形式,笔画粗宽,铺满印面。只留下朱红线条。清代陈炼《印说》云:“满白文,最称庄重。文务填满,字取平正,致须流利,与隶相融。”满白文强调计白当朱,与铁线篆异曲同工,人称为白文、细朱文。当时从事书法美术者,无不熟悉此类方头满白文形体。因此我认为无论是汉代方体石 刻字体还是东晋北朝方体八分都 含有方头黑体的基本因素,当然篆刻满白文才是方头黑体的源头。
图10-10 “桓启”印
图10-11 “张汤”印
明定陵织金妆花万寿纹的“寿”字,皆为平直笔画,采用方头笔画,而左下“口”却是楷书常体。
其二,方头黑体的活字是中国自制,还是从日本输入的?
拉丁文哥特体(Gothic)是随着哥特式艺术兴起的,是美术字性质的字体,竖线较粗,且多有装饰性很强的缀线,变化形式很多,各类衬线体与它有密切关系。铅活字发明之后衬线体得到确立,这种新字体被称为文艺复兴衬线体(Renaissance Antiqua),17世纪衬线体被称为欧洲优势书籍印刷体。衬线(serif)是字体笔画结尾处的装饰性钩线,这种类型的字体叫作衬线字体(Serif Fonts),其特点是笔画有粗细差别,部分纵向笔画,横向笔画较细,笔画尾端有装饰性线条。因为字形清晰,视觉效果好,可读性优良。无衬线体(Sans Serif)或叫非衬线体,是笔画粗细一致、结尾不带钩线的字体。无衬线体平直粗细均匀,笔画端处截方,可细可粗,字形比较活泼。有衬线体与宋体要素相同,而无衬线体与方头黑体要素相同,鸦片战争之后上海开埠,西洋文化 进入中国,形成西洋字与汉字杂处的格局,汉字印刷体得到西方字模的启发,创造了方头黑体。“印刷工匠以粗细一致的欧洲字体为参照,逐渐创造出一种没有衬线装饰,横竖笔画平直等粗,撇捺等笔画平滑不尖的‘黑体’。”[16]
日本哥特体最早出现的时间是明治十七年(1884年),比商务印书馆黑体字出现的时间早了20多年。在中国早期报刊上的日本商品广告,多使用黑体字。日本哥特字体以两种最为著名:一为筑地式,即筑地活版所所制;一为秀英式,即秀英舍所制。从李少波提取的1909—1919年商务印书馆书刊部分印刷黑体活字字样,与筑地明治三十六年(1903年)哥特体字样比较。两者明显存在差异,除了文字结构的差别外,商务字接近于宋体,可知商务之黑体是直接从宋体变化来的。
图10-12 商务体
图10-13 日本体
商务黑体与1903年日本秀英舍的哥特体之间同样存在不同之处,前者撇画与捺画收尾非常规整,后者类似的笔画有燕尾痕迹,同时前者字样重心偏低,而后者重心则偏高,两者区别明显[17]。中日两国都是用汉字,源流相同,出现相同的文字现象是很自然的。同时,在清末民初的印刷交流中,相互影响,这对商务活字无疑是良好的促进。汉字历史上类似方头黑体的形体多次出现,作为书法艺术在清代与民国十分流行,古为今用,这是商务方头黑体的来源。商务黑体不是一步到位的,是先在雕版印刷中作为美术字使用,然后制成活字字模,经过不断改进完善而成。
20世纪初,印刷工人与书法家结合,先后完善了楷体、宋体、仿宋体三种印刷常用字,后又设计出黑体,形成四种印刷常用字体的格局。20世纪60年代起,汉字印刷字体向系列化方向发展。在宋体和黑体系列中,有粗、中、细几种风格,长、扁不同体型,还出现了新魏体、隶书体、姚体、牟体等几种新印刷字体。随着计算机排版技术的发展,印刷字体品种加速发展。在计算机排版中,利用排版软件,可以把活字字体变化出不同大小的字号和不同长宽比例的体形,还可对字形做各种装饰处理。随着20世纪末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近年来创作的个性化的字库越来越多,有任政的行书体、舒同的舒体,以及琥珀体、圆头等线体、启体等新字体。
美术字作为汉字艺术形式的一种延伸,与汉字的发生、演化、成型有着直接的关系。汉字的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掠、提、折、钩。基本笔画根据王羲之“永”字八法而来,它是构成汉字的基础。中国汉字字体演变过程中,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形态的分水岭。当代的美术字都是在历史形体上加工而成,特别是宋体字。宋体字是现代使用最广、最具工艺性质的形体,自然人们会在这个基础上做出美化,变化出种种新体。例如等线体,消除了宋体的起笔收笔和撇捺的粗线变化,变为等粗的线性笔画,显得干净利落。体态轻盈的形体,与宋体形成一种对照。黑体是等线体变化而来,只是笔画均匀变粗而已。虽然粗细均匀却显得凝重压抑、力量强大。
被称为“粉笔奇人”的“草根字体”字体创造人叫崔显仁,黑龙江省绥化市望奎县人,早年双手烧伤致残。他自幼酷爱书法,能写一手漂亮字而被人称赞,带着一袋彩色粉笔,到街头写字卖艺。他在老宋体上做一些笔画形态变化,改变起笔和收笔的部分,或者加圭角,或者圆收,或加飞线,使得庄重凝重的形体透出生动活泼的韵味。
图10-14 崔显仁写的粉笔字
2011年,一位网友随手拍了一张“粉笔奇人”在写字乞讨的照片发到网上,立刻被网友疯狂转发。2011年10月10日,方正字库的工作人员成功联系到了崔显仁,提出将他隽秀大方的字体收罗到方正字库,并表示希望与他签订协议。方正字库提前为崔显仁支付5万元生活费,请崔显仁认真创作1000个字放进方正字库,这种字体未来50年的版权收益都归他所有。其实,我们仔细看古代的杂体书,崔显仁在字形上的变化都可以找得到影子,不过崔的构思基本出于现代美术字,与古代杂体书的差别在于有无民俗的背景而已。
其装饰方法与八分的原理相同,不过没有八分的变化大。方正方面开发这种字体,正是看到它的装饰性和它在商业广告上的应用价值。[18]
【注释】
[1]李少波:《中国黑体字源流考》,《装饰》2011年第3期。
[2]周博:《钱君匋封面设计中的字体设计》,《人民网》2018年04月19日,来源:《美术报》。
[3]周博:《钱君匋封面设计中的字体设计》,《人民网》2018年04月19日,来源:《美术报》。
[4]陈德明编著:《西风东渐—民国海派美术字集萃》,上海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前言。
[5]姜庆共、刘瑞樱:《上海字记—百年汉字设计档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6]钱叶秋:《文字装饰与汉字书体演进的关系》,《徽州师专学报》(文科版)1982年第1期。
[7]李少波:《中国黑体字源流考》,《装饰》2011年第3期。
[8]吕胜中:《意匠文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
[9]吕胜中:《意匠文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
[10]宋焕起:《汉字艺用十六讲》,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177页。
[11]谭成俏编绘:《变体美术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17—34页。
[12]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86页。
[13]张志强:《商务印书馆与现代印刷技术》,《东方文化周刊》1997年第18期。转引自李少波:《中国黑体字源流考》,《装饰》2011年第3期。
[14]汪乃昌:《中外字体之检讨》,《艺文印刷月刊》第1卷第12期,1937年。
[15]李少波:《中国黑体字源流考》,《装饰》2011年第3期。
[16]顾欣编著:《比文较字—图说中西文字源流》,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4页。
[17]李少波:《中国黑体字源流考》,《装饰》2011年第3期。
[18]蒋曦:《方正字库收录“粉笔奇人”草根字体》,《东方早报》2011年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