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仙人书

乙、仙人书

唐代 韦续《五十六种书》:“七、帝喾高辛氏,以人纪事,作仙人形书,车器衣服皆为之。”

仙人书说法最早见于三国魏刘劭《飞白书势铭》:“鸟鱼龙蛇,龟兽仙人。”

图4-78 晖福寺碑额

人形字最早可见于商周金文,称之为仙人形书。人形文字在商周的金文十分常见,直接把人形作为装饰性部件,在淅川王子午鼎铭文中出现。唐韦续《五十六种书》之七:“帝喾高辛氏以人纪事,作仙人形书,车器衣服皆为之。”到秦篆阶段逐步向 规则形体演变,称此小篆为仙人篆。唐韦续《五十六种书》之十九:“仙人篆者,古者所有,李斯善辨古文字,改为篆形也。”汉代以来的碑额、北朝的志盖都采用小篆或者变体的缪篆。现存碑林博物馆北魏“晖福寺碑额”,阳刻,全铭“大代宕昌公晖福寺碑”,立于太和十二年(488年),字形大致符合小篆结构,只是“碑”内“(甲)”采用真书写法,而“代”字人旁作“”,“大”字作“”,近于三体石经“”皆似人形,从垂芒笔法看,可能取自汉字古文。应是北魏王愔《古今文字志》中的“仙人书”。“公”字蛇书、“宕”字等倒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