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鸟篆与龙凤书
早在西周时期龙与凤的造型就出现在青铜器、玉器等器物之上,已经有人指出。战国部分象形书由龙、凤纹组成。龙凤书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汉代鸟虫书与龙凤书关系密切。
汉代对龙凤的崇拜,在文献中多有记载。《淮南子·泰族训》:“黄龙下,祥凤至。”龙、凤的形象也越来越清晰,在各种器物中随处可见,是主要的吉祥纹样。龙凤图像多姿多彩,有龙凤合体的、有成对出现的、也有单独出现的。《艺文类聚》卷九九引《春秋元命苞》:“火离为凤皇,衔书游文王之都,故武王受凤书之纪。”《南齐书·高帝纪上》:“凤书表肆类之运,龙图显班瑞之期。”指皇帝的诏书。唐代张说《羽林恩召观御书王太尉碑》:“谁家羽林将,又逐 凤书飞。”
尹湾汉墓龙凤纹骨雕环,略呈圆形,直径5.4厘米,厚0.3厘米。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属外部,龙头在外,龙体卷成圆形,正好和第二部分内部中的凰头及凰尾连在一起,再和龙头衔在一起,形成一个不规则的龙凰结合体[23]。
图8-23 双面透雕龙凤纹玉环
图8-24 龙凤纹骨雕环
龙凤是画像石上常见的纹样。如陕西绥德四十铺汉墓画像石的凤凰与白虎,延家岔汉墓门扉画像石左右皆有朱雀[24],江苏睢宁汉画像石有青龙戏璧图,滕县千庄汉墓画像石龙凤纹更加富有表演色彩。双凤相对,共衔联珠,双龙相对,龙身紧紧缠在一 起,形同双璧。[25]
图8-25 滕县千庄画像石
在汉晋织锦上龙凤纹作为 祥瑞频频出现。历代把龙凤纹当作统治上层人格的象征,元明清三朝把它与帝王身份联系起来,为少数帝王家的专用纹样。民间也把龙凤纹视为夫妻和谐的象征、幸福的标志,龙凤呈祥是社会上下最喜闻乐见的吉祥纹样。
汉代八分书中包孕了龙书和凤书,隶变后的形体不能用画图表示,只能象征性地显示部分图形,如龙书就只一个龙头,凤也就是一飞翔的翅膀。这些笔者在分析《夏承碑》时做了解释。
龙凤书的说法出现得比较晚,在南北朝时期或更晚。《云笈七签·三洞经教部·本文》:“二者演八会为龙凤之文,谓之龙书。此下皆玄圣所述,以写天文也。”道教认为龙凤之书是来源于三元五德八会之气,可知龙凤书是与道教关系非常密切的书体。汉代以来龙凤纹用于道家文献,被称为仙界的书札。《真诰》卷一紫薇王夫人来降,云:“演八会之文,为龙凤之章”。前蜀杜光庭《蜀王仙都醮山词》:“凤札龙书,靡存于鲁壁;虎符龟箓,难访于秦坑。”“凤札龙书”应该是龙凤纹的书法。
宋代以来龙凤书再度兴起,它与一件传国玉玺有关。在《宋史》中隆重记载了一件大事,离奇地冒出了一件玉印。
《宋史·舆服志六》记:绍圣三年,咸阳县民得到一枚古玉印,自诉是河南乡民修理房舍,挖地得到。大臣等以历代正史考之,元符元年三月上奏称,铭文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玺之文曰‘皇帝寿昌’者,晋玺也;曰‘受命于天’者,后魏玺也;‘有德者昌’,唐玺也;‘惟德允昌’,石晋玺也;则‘既寿永昌’者,秦玺可知。今得玺于咸阳,其玉乃蓝田之色,其篆与李斯小篆体合。饰以龙凤鸟鱼,乃虫书鸟迹之法。”宋代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一:“元丰间得出关,……又元符初得汉传国玺,其文曰:‘承天福,延万亿,永无极。’是二者,祐陵又自仿为之,悉鱼虫篆也。”《辽史·仪卫志三》:“传国宝,秦始皇作,用蓝玉,螭纽,六面,其正面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鱼鸟篆。”
图8-26 清紫砂覆斗纽“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传国玺
此玺之印文很奇怪,无论汉代以前的鸟虫书,还是汉代的鸟书、虫书,都似是而非,尽管宋代君臣奉之为国宝,但何朝何代制作还是个谜。北宋皇帝迷信道教,祥瑞迭出,天书屡降,推想这个玉玺也是道士的杰作。《宋史》称之“饰以龙凤鸟鱼,乃虫书鸟迹之法”,可以看成宋人创造的龙凤书的实例,所以玉玺并非毫无贡献。
龙凤书作为吉祥文字,以龙比男,凤比女,寓意良好,喜气洋洋。元明以来龙凤书继续在民间流行,织物、家具、建筑常以此为饰。
图8-27 湘西南木雕龙凤呈福
图8-28 南城木雕龙凤呈福
湘西南民居是古建筑群代表作,建筑构件上装饰有琳琅满目的纹饰。元明时期的构建“龙凤呈福”木雕高超刻技留存至今,引人注目。[26]木雕背景镂空,龙凤以及上面的祥云、右侧即下方的桃花图案为浮雕加线雕,使得主题突出,形象鲜明。最妙的是把龙凤形象化作“福”字,凤凰的冠称为点,尾巴为撇,一个爪子举起为另一点,与直立的身体共同组成“示”旁。而一笔盘曲的龙身为“畐”,右凤爪搭在左龙身,紧密联合组成“福”字,为龙凤书实例。出现不晚于元明时代,最早用于建筑构件装饰。
江西南城是历史旧邑,颜真卿所书《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正是此地,前几年笔者去南城博物馆发现了林建国摄的当地民居的照片,其中有一张墙上的木雕,由“福”“寿”“康”“宁”四字组成。第一字“福”,左边“示”为凤,右边“畐”为龙,自立之凤伸出爪子搭在右边龙身,整个字的造型与云南团山民居“福”字完全相同,出于同一构思。据介绍团山民居“福”字是元代建造,而“福寿康宁”则是明代祝颂之词,在武当山天柱峰石壁上就有明代大学士夏言的手书大字“福寿康宁”。看来句子由来已久,而龙凤书流传更远。
龙凤书具有浓厚的道教色彩,直到现代依然流行不息。在70年代后期,《新民晚报》一块豆腐干小文章,曾经简单介绍了龙凤书,可惜笔者没有把这个消息保存下来,但不久在街头见到龙凤书。有天晚上,在上海中山公园旁有位传人摆地摊,他写的龙凤书只用墨笔,不用彩色笔,还有一段木梳比较引人注目,用梳齿写字,自然形成留白的飞白书。这是写龙凤书的特殊工具,龙凤主体由飞白画出。笔者询问具体细节,可是摊主宁可不要钱,也不肯为我写龙凤书。他不知道笔者的苦心,作为一名汉字史的研究者,不过想把这门民间艺术保存下来而已,几十年来想到此事,抱憾无穷。
龙凤书向来是街头艺术,书写者在庙会、集市,平地撂摊,当场表演,引来人们围观、选购。
花鸟字画是民间喜闻乐见内容,时代不同了,依然以传统的吉利内容为主,如“龙凤呈祥”“福禄寿喜”“花好月圆”,也有修德养性的内容,如“自强不息”“知足常乐”“厚德载物”“无欲则刚”“宠辱不惊”“勤能补拙”等;为了便于张贴,多为小横幅。如:“情山栖鸾凤,爱海浴鸳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千秋笔墨惊天地,万里云山入画图”等。
其实地摊艺术,没有多少规矩,完全是根据爱好者需求,斗方也写,如“福”“寿”“龙”“凤”等,双字有“奋进”“腾飞”等等,当然购买者可以指定内容,名字由可也龙凤书写出。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龙凤书活跃于旅游景点,随处可见书写者的身影。书写者由老年人换成了青年人,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新派龙凤书保留龙与凤的形象,其余部分包括红太阳光满四射、大海波涛、竹子、飞鸟、鱼儿、花朵、蝴蝶以及一些几何图案。艺人的龙凤书自由发挥,作品五花八门、争艳斗彩,各显神通。
上面的“陆聆泉”三字是苏州狮子林旁一位书者所作,“陆”字耳朵旁画成一条立龙爪之外,龙头眼、嘴均仔细画出,头上有竖立的长毛,嘴边飘起龙须,龙身呈S形。“聆”字无龙也无凤,看出画了春笋和太阳,象征明媚的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象。龙凤书的空白处,有一蝴蝶装饰,翩翩起舞,穿插其间,营造活跃的气氛。“泉”字上丿变为一只立凤,凤头寥寥几笔,喙、目俱全。翅膀和尾羽似一笔画出,鸟体轻盈生动,仿佛在鸣叫。这位龙凤书的作者的图画素养不错,画得很精细,令人赏心悦目。
图8-29 “陆聆泉”三字龙凤书
还是在苏州,笔者请一位龙凤书的书者写本人名字。此人画了名字,寥寥数笔而就。“陆”字起笔画了一个龙头,眼睛十分突出,龙须长而弯曲。“兴”字画了竹两竿,下面是波浪。其余似蝴蝶还是什么,就无法确认了。
图8-30 “陆锡兴”三字龙凤书
龙凤书是当今的花体之一,在2004年的《青年报》上出现了彩色的“缘定今生”四个大字,“缘”“生”首尾两字均绘龙头龙须、龙身、龙尾,盘曲组字。“定”画了一个大桃子,“今”上画了一个猴子看着心爱之物,点明是猴年。字里点缀花朵等植物[27]。此字的笔法、构思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龙凤书相似,可以看作新龙凤书的代表。
图8-31 “缘定今生”龙凤书
散兵游勇式的龙凤书作者,没有正规师承,依靠自己聪明才智摸索,并无程式与规范,基本是信手拈来,不过还是有一些共同处。历史上的杂体书写法特殊,或者是画,或者画写结合,所以需要不同于一般书写的毛笔。
龙凤书(花鸟字)的艺人一般自己制作画笔。“将竹片、柳木片的一端切齐,中间剪出两个小豁口,竹片蘸墨书写效果极佳,作品立体感强,很有味道。还可将不同宽窄的薄竹片或木片一端锤打,刀劈成丝,使之富有弹性又可以蓄存墨色。”上色的笔,用绒布、丝布,折叠起来,尾端夹紧,一段形成涂刷面。它吸水性强,并能吸存不同的墨色与彩色涂料。“便于在纸上翻转写画,流畅柔顺,气势磅礴,流露出‘飞白若丝,飘渺若举’的特色。”[28]
绘写龙凤书的技法比较随意:“包含粘绒布笔、礼帽毡笔、细袜布笔、柳树根笔、锯齿状笔等。”作字之时,笔柄正侧要不停地变化,画出有粗细变化的立体线条。因此,下笔的角度、倾斜程度、速度、力度是作品优劣的决定因素。“颜料浓丽,取色盘中最上面的颜色,宽笔应用浅色而且多蘸。保持笔的湿润程度。以拇指食指捏住笔两侧,轻颤画龙身、重抖画螺线、前后错笔画成山、竖画成竹、横画成水、鸟鱼替换撇捺、点换太阳蝴蝶小花。花鸟字生动地刻画出了以各种丰富多彩的花鸟、鱼虫、龙凤等形象来代替其字本身的笔画,通过这种转化,民间艺人逐渐把鸟虫书创新成为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与表现手法,可谓 是字与画的完美融合。”其字里行间运用着独特的艺术手段进行创作。其一,一般不再用毛笔,也不用木梳之类传统工具,多使用薄木片和尖头木棒,线、面结合,在纸上成字。硬质工具比毛笔更加方便、省力,而且木片刮出就是一个面积,不是一条线,更加具有表现力。龙凤书的大部分笔画成薄带状,带的两边颜色由深到浅,或两边深,中间浅。薄带起伏,角度变化,几乎与飞帛书的写法一样。是继承传统,还是殊途同归?应该说两者都是美术字,如果用类似的工具书写,就会出现同样的效果。其二,不用单色墨,只用五彩颜色。磨墨既费时又容易干,对这些手艺人来说太麻烦,也容易弄脏纸张,不好控制。而且现代生产的颜料,颜色多且鲜艳,价廉物美,自然为龙凤书者青睐。其三,新式龙凤书弱化了龙与凤,添加了竹木、蝴蝶、太阳云彩,需要丰富彩色表现。画面热闹,包含民俗的喜庆色彩,为人喜闻乐见。[29]
进入新世纪,龙凤书境况大不如前,众多的从业者消失,旅游途中少了热闹气氛。而今传统书法作品缺乏消费市场,龙凤字已经是日薄西山。现在龙凤书仅仅保留在少数旅游景点,孤独的龙凤书作者栖身于此。上海城隍庙为了传承传统民俗文化,在中心地带保留了龙凤书摊位,为了适应市场,不仅有汉字龙凤书,还有拉丁字的龙凤书,面向那些好奇的外国游客。
图8-32 上海城隍庙的龙凤书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