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晋的纺织工艺美术[1]

第一节 汉晋的纺织工艺美术 [1]

中国古代的纺织术十分发达,尤其是丝织工艺,图案精美繁复,为世界之冠。

近几十年考古发现,在战国到汉晋墓葬内出土了大量丝织品,以马山1号楚墓为最早,马王堆1号西汉墓出土量最大,得益于干燥的环境,在河西地区不断发现灿烂的文字织锦。

马王堆1号汉墓内织物数量庞大,品种有绢、纱、绮和罗绮、绦,织纹有菱纹、对鸟纹等,绣样有信期绣、长寿绣、乘云绣。丝织绦带有织有篆书的“千金”二字,同墓简266、267、268称之为“千金绦”千金绦宽0.9厘米。绦面分成三行,各宽0.3厘米,阴阳纹交替。阴纹者,中行在白地上织出绛红色的细线和两处白文“千金”字样,阳文者正好相反。这是现在发现的最早的文字织物[2]

图8-1 “千金”字样

20世纪初以来楼兰出土了数量众多的汉字纹锦,这些文字锦五彩斑斓,历经一千多年依然色彩艳丽。

1913年英人斯坦因在楼兰古城遗址发现汉字织锦,有“韩仁绣文衣右子孙无极”锦、“延年益寿”锦、“乐”字锦、“登高明望四海”锦、“永”字锦、“长乐明光”锦、“续世锦”、“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

1931年瑞典贝格曼在罗布泊地区采集汉字织锦,有“韩仁绣文衣右子孙无极”锦、“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

1980年楼兰孤台墓地发掘中发现东汉时期的织锦,文字锦有:MB2:42“望四海贵富寿为国庆”、MB2:33“延年益寿”锦、MB2:44“长乐明光”锦、MB2:38“永昌”锦、MB2:32/37“延年益寿大宜子孙”、MB2:34“延年益寿长葆子孙”、MB2:45“长寿明光”、MB2:47“登高贵富”,还有零碎“续世”“广山”“泽”等汉字锦[3]。这些汉文锦在新疆和甘肃等其他墓葬也发现过,如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的汉字“广山”锦,青龙白虎云纹,墓葬年代在西汉末东汉初。“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在尼雅东汉墓也出土过[4]

楼兰城郊古墓群的平台古墓中出土了“长宜子孙”和“家常富贵”铜镜,与吉祥文字锦内容相同,寄托了民众对汉字的祥和的愿望。

楼兰孤台墓地发现的“延年益寿大宜子孙”汉字锦,其锦幅边背面有佉卢文一行,汉译的意思是:“频婆·室利诃陀之锦,一百钱。”说明经手汉文锦的人是使用佉卢文字。

图8-2 汉“永昌”锦(楼兰孤白墓地)

图8-3 汉“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楼兰孤白墓地)

新疆且末扎滚鲁克1号墓地发掘出土一封家书残片一件M73:1-6,原用于包扎粉末状物品,染成红色。文书分成了两条,一件长12.7厘米、宽2.5厘米;另一件长8厘米、宽7.7厘米。残存四行汉字,存有“□□……望叹□……煮热伏相……□万福□□□”。

扎滚鲁克1号墓地M60:2出土文字锦一件,锦面有瑞兽纹,用绛红色织出“延年益寿大宜子孙”[5]

且末县托乎拉克勒克乡加瓦艾日克6号东汉墓出土织锦一件,M6:14残片有云纹、茱萸纹、鸟兽文,间有残留篆字分作“益年”“长寿”。[6]且末故地发现的汉字锦与尼雅东汉墓葬和古楼兰地区发现的东汉织锦内容相似。

这些充满吉祥意味的汉字锦,是本地熟悉汉字、热爱汉文化的人们使用,并作为陪葬品带到理想天国中去的。

尉犁,又名罗布淖尔,位于新疆中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腹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缘地带。

新疆巴音郭楞孔雀河古道的营盘曾出土汉代铜镜等物,1995年考古人员在此进行发掘。新疆尉犁县营盘墓地15号墓的墓主头部右侧,一块以缠枝纹为主题的锦片,在瑞兽、瑞禽中间有“寿”“右”字。墓中还出土了汉代日光镜,汉代五铢钱。墓主服饰华贵,可能是汉晋时期西方来的商人。[7]1995年底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尉犁县营盘墓地清理80座墓葬,11号墓绿色文纹绮残片,其瑞鸟、花卉纹中间有“草”等汉字,20号墓还发现“登高”锦衣缘,为褐襦两襟缘,残长35厘米、宽4厘米。云气瑞兽纹。[8]14号墓有方格动物纹锦残片,内织“王”字。

1964年吐鲁番阿斯塔那18号墓出土连珠“胡王”锦。黄地,红、绿等色。联珠纹圈,内有正、倒相对的两组执鞭牵驼人物,正倒“胡王”两字在人与驼之间。牵驼者小袖束腰胡服,驼峰间铺 以花毯,为丝绸之路胡商驼队情景。骆驼在汉代被列为瑞兽。[9]

当地民众与汉地同样有用汉字装饰生活的风尚。1959年民丰北东汉合葬墓内出土男性锦袍,上织汉字“万世如意”,袜、手套用“延年益寿宜子孙”锦制成。女性袜的锦边有“阳”字。男女各有鸡鸣枕一件,亦用“延年益寿宜子孙”锦制成。墓内还有“君宜高官”铜镜一枚。[10]

图8-4 “胡王”锦

图8-5 汉“延年益寿宜子孙”锦

1995年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在尼雅遗址新发现大量精美绝伦的汉代丝织物,其色彩之绚丽,织工之精细,令人目不暇接。95MNI号墓地,8号墓男墓主为中年男性,高鼻深目,墓内陪葬数量众多,从服装到用品,到处用汉文锦装饰,享受灿烂的汉锦带来的光华,透露出墓主对汉文化、汉字的热爱之情。墓主上身部右侧置弓、箭、弓袋及“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黄绢袍服等。着长袍,右衽,腰扎宽彩织带,袍襟边缘用绛红色地“文大”锦、“延年益寿长葆子孙”锦、“宜子孙”锦及“安乐绣”锦结缝缀,裤腿底蓝地“延年益寿长葆子孙”锦为缘,头枕长方形绛红地“安乐如意长寿无极”锦枕。M8:29,男墓主锦枕,是用一整幅“安乐如意长寿无极”织锦缝制而成。M8:35,女墓主的锦枕,用“千秋万岁宜子孙”锦剪裁缝合而成。护臂一件M8:15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篆文织锦,以宝蓝、草绿、绛红、明黄和白色等五色经分别显花,织出星、云纹及孔雀、仙鹤、辟邪、虎等瑞禽兽纹样。锦帽一件(M8:49)。锦帽面锦图案为乳白地上显淡黄、绛红、藏蓝、翠绿四色经花,其中藏蓝和翠绿交替排列显花。经密每厘米一百七十六根,纬密每厘米二十四根。见有“德”“安”“内”“生”“宜”“子”“君”等小篆文字。绢带一端与“讨南羌”锦缝合在一起,男尸袍领处用“文大”锦,衣襟和袖口用绛地“延年益寿长葆子孙”锦,衣襟、衣下摆用绛地“安乐绣”“宜子孙”锦缝制。下身穿白色毛布裤,裤脚缝缀蓝地“延年益寿长葆子孙”织锦。衣襟及袖口所用“延年益寿长葆子孙”锦,衣领、右襟及衣下摆所用“文大”“安乐绣”“宜子孙”锦。手套所用织锦为“受右”小篆。男裤由两种不同的织物相拼缝制而成,裤身的裤脚部位织锦纹样为云纹瑞兽,嵌入“延年益寿长葆子孙”小篆。8号墓所出土的各类图案精美的织锦,多为蜀锦。“安乐绣”锦、“文大”锦与“宜子孙”锦组织结构相同,图案风格一致,织锦文字连读为“安乐绣文大者长宜子孙”。“受右”锦完整句子应为“大明光受右承福”。置于木叉上有小篆“讨南羌”锦带。1995年民丰县尼雅遗址墓葬发掘出土文字织锦还有:“登高明望四海贵富寿为国庆”锦、“世毋极锦宜二亲传子孙”锦、“千秋万岁宜子孙”锦、“金池凤”锦、“长乐明光”锦、“广山”锦、“韩侃吴牢锦右二(亲)”锦、“恩泽下岁大孰长葆二亲子孙息弟兄茂盛寿无极”锦、“德宜子生”锦。墓葬的年代下限不晚于晋至前凉。尼雅遗址是汉代精绝国故地,东汉明帝后精绝国为鄯善所并,后 复立,三国后属鄯善,受魏晋节制,出土的大量高规格汉地物品应是中原朝廷赠赐。[11]

图8-6 汉“续世锦”

图8-7 汉“望四海富贵寿为国庆”锦

图8-8 “万世如意”锦袍

图8-9 “安乐绣”

图8-10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

图8-11 “恩泽下”锦

1997年尼雅遗址墓葬出土了“大明光受右承福”汉字锦,1998年尼雅遗址N14西北部一区出土一件锦囊,锦囊主要用“元和元年”织锦制成。此系1998年被盗掘出土,后被追缴[12]。汉晋墓葬中经常发现文字文物,尼雅汉晋墓地出土的精绝王族的随葬品“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篆文织锦,用的是占辞术语,“五星”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古代期待“五星聚合”星象出现,视为大吉、大利之征兆。“登高明望四海贵富寿为国庆”锦,寄托了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墓葬中出土的“千秋万岁宜子孙”锦、“德宜子生”锦,则说明了中原幸福观深入当地人心。

图8-12 上:“安乐如意兴寿无极”锦枕;下:“千秋万岁宜子孙”锦枕

汉字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装饰和美化生活的因素。藏西北阿里地区接近丝绸之路,属于广义的西域。故如甲木墓地的四座墓葬年代为东汉时期,1号墓出土铜器、铁器,以及“王侯”字鸟兽纹锦。此类汉字锦和鸟兽纹在新疆营盘、阿斯塔纳墓地也发现过。[13]多用瑞兽、瑞草、云气等中原常见的吉祥纹样,汉字嵌入其中,画中有字,浑然一体。文字用优美的篆体,因为织锦原因,人们误以为隶书。尼雅“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的祥瑞有凤凰、鸾鸟、麒麟、白虎,中间回绕嘉禾和景云,在汉代壁画和画像石中多有出现。祥瑞的事物众多,大致有天象、宝器、植物、动物,不过某些事物并非存在于现实世界,而是在人们的理想观念之中,这臆造之物并不妨碍它成为祥瑞。

这些锦的织文常见于汉代的铜镜,如“大宜子孙”“延年益寿”“宜侯王,乐未央,富贵昌”等。充满了对人生美满生活的向往、对祖国昌盛繁荣的期望。

图8-13 “王侯”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