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体书起源

第一节 杂体书起源

书法史上,“杂体”的使用比较混乱,有时需要详加甄别。

杂体书首见于南朝梁庾元威《论书》:“齐末王融图古今杂体有六十四书,少年崇仿,家藏纸贵。而凤鱼虫鸟是七国时书。”这句话非常重要,南朝齐王融绘制了古今杂体书六十四种,受到青年人的追捧,成为热潮。杂体书包含古今,“凤鱼虫鸟”远在先秦战国时期,所谓“凤鱼虫鸟”是长期被误称的鸟虫书,就是笔者所说的先秦象形书。唐代韦续《五十六种书》序说“后汉东阳公徐安于搜诸史籍,得十二时书,皆象神形。又加三十三体,共定五十六种。”所以杂体书历时先秦、两汉、魏晋,直至南北朝,其中品种由少到多,由简到繁,达到繁荣的地步。其中一个阶段至关重要,就是东汉末年八分书的登场。《书断》卷上引萧子良“灵帝时王次仲饰隶为八分”,八分书是一种古今合一、收罗各种象形书的美术体。

著名的东汉建宁三年(170年)《夏承碑》,全称《汉北海淳于长夏承碑》,又名《夏仲兖碑》。碑主夏承,字仲兖,累任县主簿、督邮、五官掾功曹、冀州从事等职,官至淳于长。

夏承碑北宋元祐间(1086—1094年)在洺州(今河北省永年县)发现。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广平知府秦民悦发现此碑仆倒于府治后堂,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为工匠所毁。两年 以后,知府唐曜取旧拓重刻,在漳川书院建亭保护。重刻碑高2.59米,宽1.24米,有额,碑末有“建宁三年蔡伯喈书”八字及唐曜重刻题记。

图4-1 《夏承碑》

这是杂体书的典型碑刻,宋代著名文字金石家洪适一一指出此碑内的各种杂体。

宋洪适《隶释》卷八《淳于长夏承碑》:

此碑字体颇奇怪,唐人盖所祖述。汉字有八 分,有隶,其学中绝,不可分别。梁庾元威作《书论》,载隶有十余种,曰芝英隶、花草隶、幡信隶、钟鼎隶、龙虎隶、凤鱼隶、麒麟隶、仙人隶、科斗隶、云隶、虫隶、龟隶、鸾隶。此碑 盖其间之一体。

可惜洪适没有确指具体文字为何体,给后人留下疑惑。清代翁方纲《苏斋题跋》卷上《西岳华山庙碑》:“《夏承碑》克字亦有点,世或以夏碑亦出中郎,虽不可尽信,然必非无因也。”

《夏承碑》中就有垂露书,如“传”的左“人”旁,右“寸”横画,“寻”之“寸”横画,都有垂露之书。垂芒书作对称,如“癸”“百”,也有单向垂芒书,如“器”。有鸟书,有长尾鸟,如“祉”“庶”“止”。有虫书为虫形,如“幽”“道”,有芝草书,如“东”字竖笔起笔处,有垂芒书“兖”。

《夏承碑》一碑包含多种杂体,诸体并列,这是前所未有的。这不是《夏承碑》的个别现象,而是当时流行风尚。

《张景造土牛碑》碑文中有垂芒书,形状特别,为了与悬针有所区别,下垂之笔渐渐放开,又突然削去一边,如刀尖形,突出锋刃。

《曹全碑》有垂露书:

《熹平石经》首笔分叉为龙头状,当为龙书,首笔点呈鸟形,为鸟书。

《王舍人碑》有倒薤书。

综上所述,杂体书在东汉后期已经蓬勃地发展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