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鹤书
鹤是著名的大型禽类,白羽黑翅丹顶,体态优雅,中原各地皆可见到。鹤头也写作鹄头。《庄子·庚桑楚》:“越鸡 不能伏鹄卵。”陆德明《经典释文》:“‘鹄’本亦作鹤,同。”南朝梁 庾肩吾《书品》:“蚊脚傍低,鹄头仰立。”唐代王履贞《太学壁经赋》“爰及垂露悬针,鹤头蚊足。”《封氏闻见记》卷二:“南齐萧子良撰古文之书五十二种,鹄头、蚊脚、悬针。”古代寄寓祥瑞之意。其一,鹤是神人的坐骑,被称为羽族之宗长,仙人之骐骥也。《列仙传》说仙人王子乔乘白鹤,飞越高山。秦始皇追求长生,考古学者在秦陵发现铜鹤,很可能出于这种原因。其二,鹤是长寿的象征。《诗·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初学记》引陆机《诗义疏》孔颖达疏云:“其鸣高朗,闻八九里,唯老者乃声下。今吴人园中及士大夫家皆养之。”《神仙传》载:“介象死,吴先帝思之,以象所往屋为庙,时时往祭之,有白鹤来,集坐上也。”晋王嘉《拾遗记·吴》:“筮者曰:‘此吉祥也。蛇、鹤延年之物,从室入云,自下升高之象也。’”旧县东汉画像石有一画,上面大鹤衔鱼,下面是玉兔捣药,祝颂长寿之意。其三,鹤为贤士之象。《诗·小雅·鹤鸣》序:“诲宣王也。”郑玄笺:“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毛传:“言身隐而名著也。”郑注:“喻贤人虽隐居,人咸知之。”《后汉书·杨震传》:“令野无《鹤鸣》之叹。”元代周达观《诚斋杂记》:“鹤头书,古者用之以招隐士。”看来闲云野鹤比喻隐士是当时士人所熟知的说法。但是鹤头书是否是招隐士的专用书体值得怀疑,因为这种说法比较晚,是南朝以后的说法。清代周亮工力辩此说不确。《书影》卷一说:“后人因唐诗有‘鹤书犹未至,那出白云来’,遂谓古用以招隐士。若其余诏板,皆不用此体。又若独创此体以招隐士者,泥矣。”
图4-72 曲阜旧县东汉画像石
六朝用鹤首装饰的器物十分流行,一般在器物的局部装饰鹤头,如金华婺城区乾西乡湖头村南朝墓就出土了一件鹤首鐎斗,其执柄做成曲颈鹤头,是精美的工艺品。
图4-73 鹤首鐎斗(湖头村六朝墓)
东汉《礼器碑》中可见鹤头书的长喙鹤头雏形,在横画起笔斜出尖笔,如“千”“百”等,实为垂芒的变化式样。鹤头书分为两式,一种是头、颈 式,一种是单头式。
山东东平洪顶山摩崖刻石,北崖12号北齐刻铭高3.63米,宽1.97米,“大山岩佛”。“山”字的三竖笔,顶端饰鹤头,成为高举之鹤头,合于南朝梁庾肩吾《书品》所说:“蚊脚傍低,鹄头仰立。”[50]
东魏兴和三年(541年)的李仲璇修孔子庙碑之碑额“鲁孔子庙之碑”,此为鹤头书,“孔”“子”“庙”“碑”字尤其明显。
洛阳发现北齐天保五年(554年)造像碑,碑首有蟠螭,下刻龛,内刻弥勒及两菩萨。碑阴为造像题记和发愿人一 百七十二人名单,上有纪年篆文:“大齐天保五年岁在甲戌十一月甲申朔八日辛卯就。”[51]文字结构奇特,“日”写为“”,把本来四角变为八角,多角多芒结构怪异,是为显示芒角。此摩崖刻石,为鹤头书,有十八字皆有鹤头,长喙,由长颈举托,鹤大多成对向背,多层叠起,如
(朔)字。鹤头书形态有三种:长颈向下寻觅鱼虾状;略略抬头行走状;还有引颈鸣叫状,如
(十)。整个铭文呈现群鹤聚集的景象。
图4-74 “鲁孔子庙之碑”
图4-75 “大山岩佛”
图4-76 “天保五年造像碑”
隋开皇十三年(593年)《曹植碑》中有鹤头书,仅以点化作鹤头,而无躯体,鹤头书本来就是以头部称名。如:“应”“历”“言”三字,所谓“仿佛鹄头,故有其称”[52]。
图4-77 曹植碑鹤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