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针与垂芒
悬针,王愔《文字志》:“悬针,小篆体也,字必垂画细末,细末纤直如悬针,故谓之悬针。”悬针篆是长垂笔的一种,身细长而末端尖有锋,所以叫悬针。针之穿布帛,前有锋芒。悬针就是垂芒,悬针书就是垂芒书。唐代韦续《五十六种书》:“悬针篆者,亦曹喜所作,有似针锋而名,用题五经篇目。”又称“垂针”。《宣和书谱·篆书叙录》:唐玄度又为《十体》,“曰薤叶,曰垂针,曰垂露,曰鸟书”。曹喜,字仲则,生卒年不详,传为汉章帝时为秘书郎。唐张怀瓘《书断》卷中:曹喜,“善悬针、垂露之法,后世行之。”据以上文献可知,悬针为曹喜所做,可能是曹喜作为书法家善于此体,有倡导作用,对推广悬针书有贡献。悬针笔法最初起于东汉的隶书,是长垂笔的一种,悬针施于篆,即悬针篆。
悬针与垂芒的差异在于书体,如果细笔之篆,自然顺势垂下,即得悬针,可见它受到书体的限制。垂芒则不必如针之细,可以用于细如篆,也可用于改体之古文、壮硕的八分。
实际上,尖笔收尾的写法很早就出现了,河北平山战国中山国铜器铭文就是这个悬针收尾,战国晚期的妾子壶也使用这种写法。这种字体不仅用于 五经的篇目。
图4-19 中山国方壶
图4-20 妾子壶
中山国方壶的铭文尖笔不仅向下,而且向上,但只有往下的才能称为悬针,妾子壶下垂笔均为尖收尾,似为悬针书。垂芒古称星芒,如前文提到的《晏子春秋·谏上》:“列舍无次,变星有芒。”南朝宋鲍照《飞白书势铭》:“圭角星芒,明丽烂逸。”圭角就是圭之锐角,用来形容笔画端处尖刺状。并不限于下垂之光芒。
铜镜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西汉后期流行日光昭明镜,内圈大多有八角纹,外圈有一圈铭文,长短不一。在汉代的铜镜中可以找到悬针的篆体铭文。
南阳市审计局汉墓群69号墓为西汉后期墓,昭明镜铭:“内而清而以而昭而明,光而象夫日月,心而忽扬而忠 而,不泄。”[19]铭文中所谓“而”字是误认,实际 是“天”字,与日光或者昭明相呼应。所以拿掉装饰性“天”字,此铭文应该读为“内清以昭明,光象夫日月,心忽扬忠,不泄”。因为铭 文主要是装饰作用,所以句子不全也没有关系,这点在陵山汉墓的鸟虫书铭文中也能体会到。
图4-21 南阳审计局69号汉墓昭明铜镜
王钢怀《清华铭文镜》所收的昭明单圈铭文镜,铭文基本都不完整,此镜铭“天”字忽略,铭文为“内清昭明,光象日月”[20]。
图4-22 “内清昭明,光象日月”昭明镜
在西汉中晚期单圈铭文镜中,“日光”镜是主要品种,此镜铭“见日之光,天下大明”。
图4-23 汉“见日之光”镜 “见日之光,天下大明”
日光镜铭文多样,常见铭文也有“久 不相见,长毋相忘”[21]。
图4-24 “久不相见,长毋相忘”
《清华铭文镜》收录的 标准日光镜,铭文为“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字间之间嵌入旋云纹。单圈昭明镜作纹样间隔之“天”字;见日之光之作纹样间隔之涡旋云
。
此类镜铭字形十分怪异,学术界从未加以讨论。这些字字形简略,笔画减少,最大的特征是笔画端处都有尖刺,这是悬针的标志,不过不是向下,而是因势变化,八方出锋。西汉镜铭是悬针书早期的形态之一。不过,见日之光之类的镜铭之针芒不仅可以造福,也可以刺奸邪。西晋成公绥《隶书体》:
若乃八分玺法,殊好异制,分白赋黑,棋布星列,翘首举尾,直刺邪掣,缱绻结体,劖衫夺节。或若虬龙盘游,蜿蜒轩翥,鸾凤翱翔,矫翼欲去;或若鸷鸟将击,并体抑怒,良马腾骧,奔放向路。仰而望之,郁若霄雾朝升,游烟连云;俯而察之,漂若清风厉水,漪澜成文。垂象表式,有模有楷,形功难详,粗举大体。
去掉“八分玺法”几个字,这段描写完全切合镜铭形体,今人是否明白镜铭形体的奥秘了?
河南陕县刘家渠11号汉墓,为东汉后期墓葬,出土的“长生宜子”八角纹铜镜。“长生宜子”中间有四个芝英悬针,“长”左笔为悬针体,字为悬针体。[22]
图4-25 “长生宜子”铜镜
图4-26 汉郑季宣残碑碑阴篆额
图4-27 《张景碑》
图4-28 《李孟初神祠碑》
东汉永兴二年(154年)《李孟初神祠碑》碑文“永兴二年”之“年”字,与延熹二年(159年)《张景碑》“府告”之“府”字相似。《张景碑》又名《张景造土牛碑》。“府”字略向左作弧度,芒尖在右,“年”字稍直,从左切下成芒尖。
2009年河南邙山东汉、曹魏陵墓区发现了曹休墓,曹休为三国名将,曹操族子,卒于228年。墓内出土铜印一枚,上刻“曹休”二字。篆字,垂足很长,尾梢尖锐,为垂芒书[23]。
1991年湖南安乡黄山镇西晋刘弘墓内出土印章三枚,有金印“宣成公章”和“镇南将军章”。玉印一枚,篆体阴刻,一面“刘弘”,另一面“刘和季”,字长垂,尾尖,属于垂芒书[24]。
图4-29 “曹休”
图4-30 “刘弘”
图4-31 “刘和季”
三国时期十分关注上天的昭示,甚至影响朝廷兴替。《三国志·魏志·文帝纪》魏王受禅一事,注曰“改延康为黄初”注引《献帝传》:“《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又曰:‘天垂象,见吉凶,圣人则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效之。’”
东吴孙皓越来越依赖天象,他的年号甘露、宝鼎、凤凰、天册、天玺等无不与祥瑞有关。为此《天发神谶碑》采用了一种演示祥瑞的字体。
天玺元年(276年)之《天发神谶碑》,又名《天玺记功 碑》《吴孙皓记功碑》《天玺碑》《记功碑》《三段碑》《三击碑》,碑就山刻石,其石圆长,环而刻之,为圆幢形。此石于宋代之前已经断成三段,北宋以来有多人题记其上,原石立于江宁(今南京)天禧寺,后来移至江宁县学尊经阁,清代嘉庆十一年(1806年)毁于火。现存宋、明、清拓本,其中以宋拓最早,原石佳拓绝少,行世多为翻刻本。
图4-32 天发神谶碑及其局部
在三国时期吴主孙皓十分迷信谶言,图谶如潮起潮涌,连续不断,十分频繁,臣下积极逢迎,朝野相互呼应。曾把神谶刻上石碑,即有名的《天发神谶碑》。当时两次现出石谶,孙皓两次改变年号,与石文相呼应,孙之贪婪愚昧之态令人吃惊。
天玺元年,吴郡言临平湖自汉末草秽壅塞,今更开通。……于湖边得石函,中有小石,青白色,长四寸,广二寸余,刻上作“皇帝”字,于是改年,大赦。……鄱阳言历阳山石文理成字,凡二十,云“楚九州渚,吴九州都,扬州士,作天子,四世治,太平始”。……明年改元,大赦,以协石文。
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历阳县有石山临水,高百丈,其三十丈所,有七穿骈罗,穿中色黄赤,不与本体相似,俗相传谓之石印。又云,石印封发,天下当太平。下有祠屋,巫祝言石印神有三郎。时历阳长表上言石印发,皓遣使以太牢祭历山。巫言,石印三郎说“天下方太平”。使者作高梯,上看印文,诈以朱书石作二十字,还以启皓。皓大喜曰:“吴当为九州作都、渚乎!从大皇帝逮孤四世矣,太平之主,非孤复谁?”重遣使,以印绶拜三郎为王,又刻石立铭,褒赞灵德,以答休祥。
这些石头的谶言都是假的,都是根据孙皓的欲望来编造出来的,但是只要是吹捧他做太平皇帝的,即使是假的也不在乎。例如,明明是印章的刻文,却变成了朱书文,这种作假的行为,恐怕当时的使者已经发现,但是谁敢说穿呢?
天发神谶碑文中称:
上天帝言天□□□□□□□□□□□下步于日月……帝曰大吴一□万方甲午丙日□□□□才仁中乎。予□人元示于山川……
天发神谶文:
天玺元年桼月己酉朔十四日壬□,□□武中郎将丹阳□□□□□□□□□□……[25]
前面是神谶中的话,“天玺元年”起是当时官员解读谶文的经过,以及申明的谶文的意义等。
《抱朴子外篇·吴失》:“吴之晚世,尤剧之病:贤者不用,滓秽充序;纪纲弛紊,吞舟多漏……祸福速于鬼神,势利倾于邦君。”
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吴国山碑》:“孙皓天册元年禅于国山,改元天玺,因纪其所获瑞物,刊石于山阴。是岁晋咸宁元年。后五年,晋遂灭吴。以皓昏虐,其国将亡,而众瑞并出,不可胜数。后世之言祥瑞者,可以鉴矣。”天玺元年吴兴阳羡山有空石,曰石室。郡表为瑞,封禅国山,明年改元天纪。上有《封禅碑》记,有“上天感应,□□□□□践祚初升,特发神梦,膺受箓图玉玺,启自神匮。神人指授金册金玉符者四”“受上天玉玺,文曰‘吴真□帝’”“纪号天玺……众瑞毕至,三表纳 贡,幽荒百蛮,浮海慕化,九垓八埏,罔不被泽”。
《天发神谶碑》的字形比较特别,基本的特征是转折和横收笔处呈方形,如刀切一般,棱角分明。下垂之笔却是尖笔,如针之锋芒。最有特色的是一些横起笔有一个斜出的短撇,如斜出之锥。对这样奇特的字形,下垂锋芒似乎阴森恐怖,明代郭宗昌《金石史》卷上称之为“牛鬼蛇神”。
宋代黄伯思说:“象书人间殊少,惟建业有吴时天发神谶碑,若篆若隶,字势雄伟,相传乃象书也。”[26]黄百思的判断不错,从结构上看基本是篆书,但是有些变化。但是从笔画上看却是方折,行笔有明显的粗细变化,与魏晋时代的八分接近,因此若篆若隶说法不错。祝嘉也说此碑别开生面,篆隶兼备:“此碑下垂的画,常用悬针,而弯曲的下垂画,则尤为强劲。”[27]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的描述,并没有说明其实质。清代误读此碑,看成篆隶转变之态。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若《三公山碑》《是吾碑》,皆由篆变隶,篆多隶少者。吴《天发神谶》,犹有此体。”刘熙载《书概》“《天发神谶碑》差可附于八分篆二分隶之说。”李建春说:“尤其是下垂的竖笔,像尖刀入地,十分萧杀,别具一格。可以说,尖气构成了此碑特异风格,故这种篆书写法称作‘悬针篆气’。加之垂直笔画有锋棱,似飘带,又称‘韭叶篆’。”[28]
《天发神谶碑》既然是记载上天祥瑞的碑刻,那么它的字体就不能用一般的书写体式去理解了,它别开生面原因在于此。此碑的字形寄托了迷信的含义,它牵涉到“八角垂芒”。古人认为,上天预知人间的祸福,并且通过天象来显示出来。《易》曰:“天垂象,见吉凶。”天象大致上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星象,另一类是云气。当时专门观察、分析的人能占星、占云气。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云气杂占》和《五星占》,不过这个垂芒是星象方面的。《晏子春秋·谏上》:“列舍无次,变星有芒。”而垂芒,将有恩于天下。当然对于百姓来说,帝王也可垂芒。《尉缭子·治本》:“天子者四焉……二曰垂光。”《隋书·经籍志四》:“天地不坏,则蕴而莫传,劫运若开,其文自见。凡八字,尽道体之奥,谓之天书。字方一丈,八角垂芒光辉照耀,惊心眩目,虽诸天仙,不能省视。”八角就是八极,八方极远之地。八角垂芒,寓意在普天之下,照耀光芒,受到恩泽。《天发神谶碑》之下垂尖笔正是这个意义。
北魏著名碑刻《温泉颂碑》,在华清池温泉总源前西壁,碑额阳文篆书,碑文真书。碑高 183厘米、宽100厘米,碑额释文为:
魏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雍州诸军事安西将军雍州刺史松滋公河南元苌振兴温泉之颂。
图4-33 温泉颂碑
故此碑又称《松滋公元苌温泉颂》。《魏书·元苌传》载:元苌,北魏宣武帝时(500—515年)为北中郎将、河内太守望,曾任雍州刺史,故此碑当为宣武帝时或其后所立,碑文五百八十八字。此碑形体少有评论,首先,它是篆体,杂有虫书,最大的特点是满是下垂尖笔,它与《天发神谶碑》一样,也是垂芒体。杂体书一般用于字数有限的碑额、志盖,不会写这样长篇文字,这是汉字美术史上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