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东渐下的现代美术字

第一节 西风东渐下的现代美术字

美术字的发展可以明显地分为古代和现代两个阶段,两者可以统称美术字,为了区别分作古代美术字和现代美术字。两者以辛亥革命为界,不仅名称不同,内容也有所不同。

甲午战争之后,国人重新认识东邻日本,它先进的科技文化,变为国人学习的目标。留学潮应运而起,日本文化加速在中国传播。留日归国的有识之人活跃于文化艺术领域,日本元素在中国文化界扩散。明治维新的日本文化取自西方,它与直接进入中国的西方文化构成西化的潮流,但是日本元素更加接近中国人的文化观念,更能融入中国社会。美术字开启了中国之旅,慢慢渗透到汉字的美术字中。“日本美术字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广告来实现的。”这些新颖的字形很快就引起中国商家的关注,并被仿效。1896年至1911年期间,中国翻译的日文书就达到958种之多,大量的译介也成为日本美术字传入中国的渠道。[1]

来自日本的汉字名词“美术字”,大约在20世纪上叶进入中国文艺界,此后现代美术字广泛用于各种媒体以及学校黑板、商业广告、书籍封面设计等场合。

鲁迅主张在封面设计中借鉴外来因素,字体要改变依赖比较单一的宋体字状态。1926年陶元庆设计的鲁迅《朝花夕拾》封面,书名题字具日本风格,字形结构松散,笔画尖细,有圆形部件,整体风格与朝花夕拾主题呼应。1928年出版的《奔流》杂志鲁迅设计题字把黑体字压扁,外加勾装饰细线。1929年的《小彼得》似乎有寻求传统因素,采用飞白笔画,笔画端饰以花朵。可以看出是融合了西洋元素和传统元素的美术字。1930年出版的《萌芽月刊》设计的美术字,笔画转角处外方内圆,笔画端用飞白处理,则是西洋风格。

图10-1 《朝花夕拾》封面

图10-2 《小彼得》封面

图10-3 萌芽月刊封面

1929年太阳社创办的《新流月报》,刊名题字采用手书体,笔画有粗细、特别的形体变化,可能寄托了什么含义。“月”字内两短横变作两短笔倾斜,与《萌芽月刊》“月”字内两短横的处理异曲同工,都是补白的安排。1925年创刊的《上海画报》报头粗细反差很大,不过笔画起收均是方头,可知是黑体与老宋体的结合体。

图10-4 《上海画报》报头美术字

图10-5 1929年太阳创办的《新流月报》封面

钱君匋的文字设计深受日本图案文字的影响,曾说:“我最初学习图案,试做封面时,所有的参考书都是日本的,因而就受了日本的影响。”1932年出版的《新时代图案文字集》充分体现浓厚的日本味道:一部分是他自己设计的刊头字体,一部分完全是复制日本本松 吴浪所著《现代广告字体撰集》中的字体。因此钱君匋的美术字形式都来自日本当时的图案文字,比如像柳叶一般形状的捺笔等。“1930年代中期之后,钱君匋的字体设计日本的味道就逐渐变淡了。他逐步舍弃了日本图案文字中过度装饰化和细节琐碎的倾向,那种比较炫目的、乖张的形式少了,文字的结构也不再像日本的图案字那样松散,而是靠近中文的楷体或宋体的结构,变得越来越严格、紧凑。”[2]

此后钱君匋喜欢用字母和阿拉伯数字取代笔画成为美术字,继续做中西合璧的现代感美术字。“这种设计与他在上海‘十里洋场’”的工作经验有关,也容易让人联想起当时汉字罗马化或拉丁化的讨论。”[3]

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民国时期的美术字,作者们长期关注现代早期美术字、从各种渠道收集,汇聚成书。陈德明编著的《西风东渐—民国海派美术字集萃》,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网上搜索等手段发掘“大量民国时期的报纸杂志、海报广告、标语口号、烟标火花、戏单店招、商标徽记”,作者认为民国美术字“手工绘制的字体设计作品,韵味纯真,匠心独具,富含时代感,且不乏时尚新潮,散发出悠长的艺术情趣”。[4]姜庆共、刘瑞樱《上海字记—百年汉字设计档案》收集了1900年到2014 年的汉字设计作品,其中部分为民国时期的美术字[5]。这些著作给现代人研究民国时期美术字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今天为止,现代美术字的发展已经基本成熟,但是对于它的构成的认识尚不统一,它不能简单地用古代杂体字模式套用,西方印刷术带来的新因素不能忽视。

钱叶秋是比较早研究现代美术字的学者,他认为:“美术字是运用装饰手法对文字进行美化加工的字。”[6]钱氏同时提出的美术字有四类,宋体美术字、黑体美术字、变体美术字和其他装饰字。该文提出,“在装饰变化过程中要保持宋体的基本特征,从字形结构到基本笔画安排都要注意突出特点,要破宋体的呆板不足,树美术字的挺秀大方,宋体美术字如果过分追求变化夸张,则失去了宋体的端庄大方。”又提出了“便体”“书法美术字”“连接式”。

笔者认为,宋体字和黑体字都是印刷体,本身具有整饬、匀称、标准化的因素,具有与手写体不同的美感。不过它是一种现代工业技术形成的美感,更没有装饰手法,所以不是美术字。不过宋体美术字“是宋体字略加美化而成”,其中又分老宋、仿宋、长宋三种美术字。

按照钱叶秋所举出的例子,“便体”是行书的变化,“连接式”是草书的连写,书法美术字是就是古代的飞白书。另外提到的“阴文体”,与“白文篆刻”很相似,但是这不是碑刻的阴刻,而是古代的廓填字。新魏体,是魏碑体的变形,魏碑拙壮、含蓄,而新魏体则把一些笔锋加以强调,运笔特点是扁笔,转弯处形成里圆外方,显得挺劲有力而醒目,多用于宣传标语、文章标题、广告等。如元氏魏碑改造成的新魏体。新魏体和篆书、隶书一样,只是一种改良的书体,它的形式美是书体本身具有的,没有装饰性,也不是美术字,它依然属于书法范围。但是 工艺品的书写字是例外,凡是在瓷器、金银器、纺织物上的文字,由工艺加工改变了原来状态,与原形已不相同。

艺术也是对美的追求,但是比美术范围更大,它是时空性的,不限于空间形象,如音乐、戏曲等等。它与美术比较,还有一个特点,它的主观情感更加强烈,审美的主观性差别性更大。同样是视觉形象,美术与其他艺术是有区别的。就汉字而言,书法属于艺术,不属于美术,所以最优美的书法作品,如王羲之的《兰亭序》为古今第一书法艺术作品,但称为最佳美术字,显然让人无法接受。同样很怪异的书写作品,有人称颂它为艺术,但大部分人称之为丑书。汉字美术字具备客观的审美标准,不能以主观审美的水平做出判断。汉字的书法可叫书艺,也不能叫美术字。

李少波认为:“清末民国期间大量出现的美术黑体与传统装饰文字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美术黑体几何的笔型、机械的直线、透视的空间和模拟光照而形成的立体投影,这些细节处处流露出强烈的现代趣味与西方文明的痕迹;而传统装饰文字则多以书法为审美参照,多表现自然物象。从装饰元素来看,美术黑体多用三角形、方形、圆形等抽象形,或维多利亚风格和新艺术风格的相对抽象的植物元素;而装饰文字中使用的各种自然形则少有抽象化的处理。”[7]对比传统的装饰文字与现代的美术字就像对比中国画与西洋画:一个朴素,一个科学;一个感性,一个理性;一个源出农业社会,一个酝酿于工业文明之中。

汉字有非常丰富的演变历史,历史上留下了多种多样的形体,无论是流行过的显赫形体还是藏在深闺的隐秘字体,都能加入到美术字的洪流中去,继续发挥美化文字的作用。所以现代的汉字美术字是两条道路并行,甚至是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共同组成了美术字设计的花园。

笔者根据现代装饰文字的实践,把现代美术字分作两种:

第一,象形美术字。

古代的杂体书流行了近三千年,直到当代依然不断地涌现,体现了旺盛的生命力。我们看看研究者提供的两组例子。“纺织”两字就是飞白书。吕胜中例子中是龙书、竹叶字、鸟书、花书,中间加了一个现代化的花书,全是杂体书的新品种。

以下钱叶秋一文的例子:

这是吕胜中的例子[8]

第二,变体美术字[9]

钱叶秋提出“变体美术字”,现见的有关著作中多有这种说法,宋焕起说:“变体美术字,顾名思义,是一种变化了的设计字体(美术字),或者说是标准设计字体(美术字)的变体,简称‘变体’。变体的核心是一个‘变’字,变什么或者依何而变。在设计字体的学术和教学上,关于变体是有不同理解和叫法的。”[10]

变体美术字实际是以宋体(黑体是宋体的变体)为 本体加以变化,或是改变比例、角度,或者是附加花饰,或者是笔画上的改变,排除了根据象形体变化字形的办法,多采用几何的线、面、角度的改变,成为美术字。

谭成俏较早专门以此称名的作品《变体美术字》列举了变体的类型,在此基础上归纳如下:

其一,笔画形式变化。笔画变化的形态很多:有直斜、锐角、波纹、曲线、横平竖直、圆头、展脚、自然弧黑体。所谓黑体,实际是指较粗的均匀笔画,变化无障碍。点、撇、捺自然弯曲,这种字体由此得名。笔画不同粗细的变化能产生轻重不同风格,重点是作为副笔的点、撇、捺,主笔横与竖仅做粗细变化。

其二,结构变化,实际是局部字形的夸张造成的变化。从这一节我们了解到,笔画变化有一个规律,变化的重点在点、撇、捺、勾上,横与竖仅做粗细变化,横与竖不能弯曲倾斜,必须横平竖直,也就是说,笔画无论怎样变化,骨架必须端正。分为平行式、倾斜式、对称式、曲线式、几何式、组合式、跳跃式、遮叠式。按:几何式概念过于宽大,可以用梯形式,表达更加确切。

其三,字体装饰。这部分分作1.字身装饰:线条装饰、黑白分割;2.背景装饰:线条外围、衬围;3.形象装饰:立体字、投影字;4.工艺装饰[11]

作者分析十分详尽,但是美术字体远不止上述部分,美术字的设计可利用的因素太多了,千变万化,无法穷尽,此处只能举其大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