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篆用于私印

第三节 缪篆用于私印

汉印包括官印和私印,缪篆只限于私印,两者虽然有相同相通之处,可是整体而言,差别巨大,官印之要在于整饬,寓权威于整饬,非以美为要。私印属于私人用品,彰显个性特色,以悦目美观为能。所以和美之缪篆无关乎官印,专注于私印。

汉代官印有几个特点:第一,字形合乎字学结构。汉代官印文字结构与小篆相通,并无特别之处,需要通过字形来调节章法,一般限制在笔画的末端。最常见的“印”字,只在末笔尾梢略作弯曲,以布多余空间。如“广陵王玺”之“陵”字末笔缩短,以求方正。突破这个原则的例子并不多,而且只是小的变化。如“长沙王玺”之“玺(璽)”字中间“”形变成两个“8”形。但是这只能算作小讹。第二,章法严正,笔画中规中矩。汉代官印章法是逐步严密的。文景时期汉墓中的官印,各字的空间尚可调节,如“楚骑千人”“楚营司空”“相令之印”“谷阳之印”等,前二字与后二字笔画多寡之差异明显,因此前二字组成的右行略宽于少笔的左行。武帝前期的南越王墓白文“泰子”印中,“泰”“子”所占的空间一大一小。武帝后期就没有这种情况了。最多见的例子是以“印”结尾的五字印,没有因为“印”的笔画少而挤压它的空间。西汉后期的官印,不管是四字、五字还是六字等,各个字形的空间也是相等的,很少因为笔画多寡而增减各字所占的空间。第三,印文字形统一。官印是行政的符号,它并不 要求多变,所宜齐同。如北洞山汉墓与狮子山汉墓大量的官印都带“楚”字,写法完全相同,不加稍改。较为极端的例子,广东南越王墓的“文帝行玺”和陕西发现的“皇后之玺”,远隔几千里的两个政权,“玺”字的写法居然完全一样。这些现象只能说明当时存在一个专门的机构掌管印玺,并且以权威性的正篆作为印玺文字的样本。虽然西汉官印在早期或者后期的某些例子中有一些减笔、增笔、叠笔和空间调节的现象,但是整体而言,它基本未跳出正篆的字形规范。因此西汉、新莽官印之美,只是一种齐整之美感以及正篆本有之形体美,而无其他。总之秦汉官印之变化,没有改变摹印的性质。

私印之印文一般是姓名,也有姓名结合其他文字,以及吉语等,大致可以说官印之外就是私印。私印与官印最大的区别在于不受官方约束,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创造出无比丰富的私印文化。私印字数不定,有一字、二字、三字、四字,直至十多字,印面章法多变,有朱文(阳刻)、白文(阴刻),还有朱白混合,甚至图文结合,在姓名周围刻动物纹样。

汉代私印最大的特点是采用富于装饰性的字体,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印面。缪篆用于私印,两者有密切的关系。私印文字中缪篆占多少?是全部,还是局部?罗福颐、王人聪合作的文章中说:“只有汉魏私印中,有一种书体多作曲折回绕之状,和许慎所说缪篆的意思正相符合。如本书所举的‘祭雎’‘东宪私印’之类,这种书体才叫做缪篆。”罗福颐还举了“王获私印”“杜临私印”“吴永私印”的例子。[53]他们认为私印中的此类鸟虫书才是缪篆。曹锦炎观点恰恰相反:“西汉私印文字,以规范的篆书为主,也有装饰性较强的鸟虫篆。”[54]汉代私印文字中有正篆,也有鸟虫书,却排除了缪篆。承认私印与官印不同,只是章法具有艺术特征:“大都制作精良,印文排列不拘一格,章法布局巧妙,其艺术性远远高于同时期官印。”[55]其实新莽六体中缪篆和鸟虫书分为两体,缪篆中就不能兼有鸟虫书,汉代的私印中有正篆、缪篆和鸟虫书三个部分,缪篆是以正篆为基础进行各种变化并从中获得美感的印文形式。

缪篆在新莽时期被列入正式字体,但是并非新莽之后才存在。但是只是限于东汉,似非事实。

以前对汉代印章的研究局限于官印,私印研究没有被当作一个专题,研究相当薄弱,因而有必要做一些收集和整理工作。现在有了科学考古的成果,使印章有一个较为确切的年代,大大优于流传的印谱。笔者以部分连续年份的考古报告为素材,全面地登录私印印文情况,并将汉代的私印做了一个粗疏的分期,西汉分为三期,东汉分为两期。

1.西汉初期—汉代开国到景帝时期。私印基本上传承战国风格,如山东曲阜九龙山汉墓为西汉早期墓葬,墓内出土铜印四枚,三枚方印,分别为“□□大吉”等。长条印为“王未央”,其中“王”字为朱文。[56]

白文私印依然是先秦风格,“王未央”印朱文、白文兼有,它成为私印的一种重要章法。

私印大多使用近于官印的正篆,或在章法上小有变化。周世荣曾经整理了长沙市出土的秦汉之际私印,多为白文,设边栏,属于这段时间的私印有“黄惑”“龚义”“黄□”“郑盖”,以及“王”字肖形印等。[57]

图3-87 “□□大吉”

图3-88 “王未央”

图3-89 “黄惑”

图3-90 “龚义”

图3-91 “黄□”

图3-92 “郑盖”

图3-93 “王”

其中“黄惑”为外圆内方印,与罗福颐《古玺印概论》战国私玺中的“邦□”形制相似。[58]“郑盖”从左往右读,“黄禺私印”为鸟虫书。这些印文有战国印玺的风格,但是字迹排满印面,此为汉印的标志。

广东省徐闻县五里镇西汉早期遗址出土的铜印,是田字格,印文为“臣固私印”。[59]“私”字“禾”头右弯,比较少见,此印简陋,恐为草率之作。

2.西汉中期—武帝时期。山西朔县境内分布着大批汉墓,其中西汉中期的3M1号墓出土过桥形纽“王光私印”,6M140号墓出土过双面铜印章,一面为“秦止”,一面为“臣止”。[60]两印皆同时存在朱文、白文,根据笔画多寡,选择阴、阳文,因而“止”字或阴或阳。

洛阳西郊汉墓出土的皆为私印,如西汉中期3194号墓“左晋印信”,“左”为朱文,回读;3091号墓子母印,母印“唐□私印”,子印“唐君长印”。[61]

图3-94 “秦止”

图3-95 “臣止”

图3-96 “左晋印信”

图3-97 “唐□私印”

图3-98 “唐君长印”

“左晋印信”一朱三白,朱白均衡。“唐□私印”以笔画粗细调节作为章法。

徐州琵琶山二号汉墓出土印两枚:一为龟纽铜印,印面“卫武私印”;一为玉印,印文“李多”。两印年代在武帝至昭宣时期。[62]

3.西汉晚期—汉昭帝时期至新莽时期。此期间出现了缪篆。江苏泗阳陈墩汉墓出土铜印两枚:一枚龟钮“张廷意”,其中“张”为阳文,“廷意”为阴文;另一枚“日光”,吉语,四角为四燕纹,背面为乳虎纹。两印属于西汉中后期昭宣时代。“张廷意”印文字书意极浓,为私印一种风格。“日光”印为吉语饰图案,西汉中晚期有日光镜和日光昭明镜,皆以“见日之光”为题,此印四角有玄鸟,玄鸟即金乌。[63]古人认为日光具有辟邪作用,故而也可称其为辟邪印。此印文45度斜置,非平置,在汉代私印中亦少见。

图3-99 “张廷意”

图3-100 “日光”

辽宁新金县花儿山汉代贝墓为西汉晚期墓,出土两件铜印—6号墓“卫□□印”、8号墓“射襄之印”,4号墓出土石章“高阳”,有边栏。[64]“卫□□印”第三字为“始”字。

图3-101 “射襄之印”

图3-102 “高阳”

邢台南郊北陈村南汉代刘迁墓,出土龟钮铜印,印文为“刘迁”。南曲侯刘迁卒于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65]“刘迁”之“迁”采用隶书写法,以免过繁笔画。《汉印文字征》中此字隶法、篆法皆有。

图3-103 “刘迁”

广西贺县高寨4号墓为西汉晚期墓葬,出土玉印一枚,刻“须甲”二字,各边长1.8厘米;出土金印一枚,刻“如心”二字,各边长1.45厘米[66]。“如心”印文起笔圆而肥,与汉简中的长垂、倒薤相似。

海州西汉晚期墓出土铜印一枚,在墓主左指骨旁,印文为“霍贺之印”。[67]“霍贺之印”中“霍”之“隹”少笔,为减篆。

图3-104 “如心”

图3-105 “须甲”

图3-106 “霍贺之印”

扬州西郊邗江胡场5号汉墓出土铜印三枚,墓内文告牍有“卌七年十二月丙子朔辛卯广陵宫司空长前丞□敢告土主”,结合随葬物品,知其为宣帝本始四年(前70年)入葬。[68]

第一枚铜印为墓主龟钮铜印“臣奉世”,其中“臣”阳刻,“奉世”阴刻。第二枚铜印为“封信愿君自发”,四周边缘阴刻苍龙、白虎、朱雀、玄武。第三枚铜印为两面印,一面刻“王奉世印”另一面刻“王少孙印”,“王”“印”皆阳文,其余阴刻。依据印文笔画多寡,阳文字迹大小由之,比如,同是“王”“印”二字,二印处理不同。“封”“信”“发”“奉”“世”这些字中都有省笔,此马国权所谓“减篆”。

朔县西汉木椁墓出土铜印三枚,仅 公布两枚,一枚“王柱私印”,一枚“王子孺印”[69]。“王柱私印”二朱二白,对角相间。“王子孺印”为图文印,中央四字为“王子孺印”,其中“王”字白文。印文四周刻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图案,与扬州王奉世墓印风格相同,足以证明这是风靡全国的流行款式。

图3-107 “臣奉世”

图3-108 “王奉世印”

图3-109 “封信愿君自发”

图3-110 “王少孙印”

图3-111 “王柱私印”

图3-112 “王子孺印”

山西朔县西汉晚期ZM1号墓出土“东门延寿”,GM4号墓出土“北乡”。[70]“寿”字是汉代人名常用字,印文变化最多,《汉印分韵合编》收“寿”字一百零八个,每个形体不同,有字相近,《汉印文字征》中“王寿王印”字完全相同。

上海福泉山5号墓,属于西汉晚期墓葬,出土铜套印:母印“周子路印”,子印“周长君”。[71]“周子路”三字大小无一相等,以笔画多寡为空间标准。“周长君”之“长”字减笔,多见于汉印和瓦当文字。

图3-113 “东门延寿”

图3-114 “北乡”

图3-115 “周子路印”

图3-116 “周长君”

河北阳原县北关西汉晚期墓葬,发现铜印一枚,印文“郎长久印”,“郎”“长”阴文,“久”“印”阳文。[72]此印白文与朱文以上下分,实为达到印面朱白和谐的权宜之法。

图3-117 “郎长久印”

洛阳西郊西汉晚期3190号墓出土铜印“樊委”。“樊委”[73]印面两边饰龙虎纹,左青龙,右白虎,以寓拱卫印主安全。印文“樊”“委”二字皆以上半部件伸笔下垂密裹,形成笔画茂密、字形饱满的效果。《汉印文字征》中“樊”字内“廾”多有省形的写法,部分如“樊农”印不省,与此印同。

图3-118 “樊委”

周世荣曾经整理长沙市出土的西汉宣帝之后的铜印,有“谢李”“刘当居印”“邓弄”“陈寿”等。[74]

图3-119 “谢李”

图3-120 “刘当居印”

图3-121 “邓弄”

图3-122 “陈寿”

铜印“谢李”中,“谢”宽“李”窄。“刘当居印”中,“刘”“当”长,“居”“印”短,纵横变化如一。铜印“邓弄”中,“邑”移入“登”内,“弄”叠至三,一印之内兼有屈曲和挪移两法。“陈寿”印“寿”字中部与《汉印文字征》“颜寿王印”的“寿”字同形。

天长县三角圩西1号汉墓出土铜印三枚,一枚阴刻“桓平私印”,一枚阳刻“桓平私印”,一枚阴刻“臣平”,还出土一枚玉印“桓平之印”,一枚木印“广陵宦谒”。19号墓出土木胎漆印,印文“桓盖之”。它们皆出自西汉中晚期汉元帝以前的墓葬。[75]

图3-123 “桓平私印”

图3-124 “臣平”

图3-125 “桓平之印”

图3-126 “广陵宦谒”

图3-127 “桓盖之”

桓氏印四个“平”字均有盘曲,竖笔以向左一曲为常见,而向右盘曲多叠为少见,《缪篆分韵》中有四例,《汉印分韵合编》中有两例,《汉印文字征》未收录。“平”字对称两画,多作“八”字状,亦可省作二短平画。“广陵宦谒”中“陵”字用的是隶书结构,“陵”“谒”皆用隶书。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已经有字,《战国纵横家书》有字,皆为隶变之字形。汉代私印“陵”字多用隶体,但是“谒”字印文未见隶书用例。“宦”“臣”作“”,《汉印文字征》未收此字形,《汉印分韵合编》“十六谏”中将此字形定为“宧”,此误。铜印阳刻“桓平私印”为铁线篆,中用界栏两分,“桓”“平”二字推让精当,为阳文汉印之最优美者。

陕西省扶风县博物馆收集到陆续出土的汉代私印“郭延年印”、王莽时印“颜音”、王莽时印“王忠之印”、汉印“朱奉国”、东汉无钮双面印“少曲子孟、少曲合众”、王莽时或稍晚的“姚都昌印”。[76]

图3-128 “郭延年印”

图3-129 “颜音”

图3-130 “王忠之印”

图3-131 “朱奉国印”

图3-132 “少曲子孟”

图3-133 “少曲合众”

图3-134 “姚都昌印”

“颜音”印中“颜”之“彦”内,从“生”。马国权谓缪篆变“彦”为“产”声。“少曲子孟、少曲合众”之“曲”字形相同,一朱一白。汉印“曲”字异形亦夥,《缪篆分韵》有十一形,《汉印分韵合编》有十二形,《汉印文字征》有二形,皆与此“曲”形异。七印中有三印朱白文相间,选字、大小、位置均不同,朱白相间成为平衡印面的手段。“合”,篆文从“”(倒口形)、从“口”,隶书“”变为“人”“一”,“少曲合众”之“合”上部变为二短横,此变篆也。

勉县文物工作者从废品中拣选汉代铜印一枚,印文“汝南女阴公孙安汉印”,此私印郡县姓名皆备,时代应在西汉中晚期到东汉初。[77]此印为多字印,采用官印章法,字间稍有挪让和盘曲。

4.东汉早期。山西朔县西汉未至东汉初墓葬出土“王隆私印”等[78],“隆”字为误释,当为“降”字,中山王大鼎铭同此字形,累增“止”,汉印有“郭降”。汉代私印字形来源非常复杂,此字可能与西汉兴起的古文有关。

图3-135 “王隆私印”

图3-136 “董弘印”

江苏扬州邗江2号墓出土“长乐无极”铜印。此为广陵王刘荆之墓,刘荆在永平十年(67年)自杀。[79]

勉县文物工作者从废品中拣得铜印,印文为“汝南女阴公孙安汉印”。此为多字印,其中郡县私名皆备,墓葬年代为西汉中期至东汉初期。[80]

图3-137 “长乐无极”

图3-138 “汝南女阴公孙安汉印”

云南昭通县二平寨梁堆发现三枚为一套的铜印:母印为辟邪那钮,印面2厘米,印文为“孟之印”;子印亦辟邪钮,印文为“孟”;子印中又有一方小印,印文为“伯称”。在相距100米处,以前曾发现“孟”铜印,此两铜印印钮制作一致,大小相等。孟墓属于东汉早期墓葬。昭通县在西汉属于犍为郡,郡下有朱提,有南中大姓孟氏,此两孟可能属于此孟氏家族。[81]”为“朕”,下三画为衍笔,起补白之用。“孟”之“孟”内,“皿”多笔,与“孟朕”比照,推为“孟”字。“孟”之“”,字书无此字,实为“玩”,“玉”从侧移至上部,增加一“玉”,充实印面。“”字下非“完”,只有两横,一横两端下罩“兀”,依然是为了平衡笔画。玩,赏也;称,赞也。两字意义相近,为名与字。汉印中部件重双者亦有例子,如“霍”字,《汉印文字征》中五例为双“隹”,三例为单“隹”。“曹”字汉印亦有两形,皆为佐证。

图3-139 “伯称”

图3-140 “孟玩”

图3-141 “孟玩之印”

安康旬阳小河北砖厂取土发现东汉银印,印 文为“使掌果池水中黄门赵许私印”[82]。此印为带有执掌之私印,采用官印章法,字形结构并无变化,只是安排得体,虽然每字空间相等,少画之字并无增笔屈曲,依然和美可鉴。

图3-142 “使掌果池水中黄门赵许私印”

5.东汉中晚期。咸阳杜家堡东汉墓出土铜印章一枚,是羊钮,印文为“长得天右”。[83]

宜昌前坪包金头11号汉墓,出土铜印两枚,一枚印面为正方形,边长1.55厘米,印文“廉□私印”,另一枚印面为长方形,长0.8厘米、宽0.65厘米,印文“张躬”。此为东汉中期汉墓。[84]

图3-143 “长得天右”

图3-144 “廉□私印”

图3-145 “张躬”

偃师白草坡东汉帝陵陵园遗址发现东汉中晚期铜印一枚,略扁,印文为“耿迁印信”。[85]此印用铁线篆,笔画遒劲而瘦硬,在汉印中非常少见。“耿”字“耳”笔右伸,补“火”笔画之缺。“迁”字内外两个部件均省笔,为减篆。整个印面疏朗与均匀,为汉印精致之作。方正细篆阳文汉印非常少见,《古玺印概论》的“北燕官印”中“刘奉印信”“张国印信”等文字完全相同,是巧合,还是误定年代?

图3-146 “耿迁印信”

亳县凤凰台一号汉墓发现铜印,印文为“丁崇”,推测为东汉晚期墓葬。[86]“丁”字上横弯转收缩后垂下往返盘曲。

1957年江苏高邮邵家沟2号灰沟发现厌胜木片,上端为北斗星及道符,右下有字,从摹本看,近于真书。在同一地点还发现“天帝使者”封泥。此为东汉末期的文物。[87]“天”字取隶书,“者”字为减篆,与篆字形体甚远,《汉印分韵合编》《汉印文字征》中均未见类似例子。此为巫觋所作殳书,以迷惑世俗。

图3-147 “丁崇”

图3-148 “天帝使者”

从著录考古出土的印章大致可以看出汉代私印的演变态势。私印与官印有相同的一面,字形标准、每字的空间相当,这是从汉初到东汉后期始终存在的,汉初有界栏或边栏,中期逐步去界栏,与官印不同的是,有栏之私印流传甚远。汉初“宛朐侯埶”、汉武时“张君印信”到两汉之交的“汝南女阴公孙安汉印”、东汉的“使掌果池水中黄门赵许私印”,皆见与官印齐同,并无特异。但是私印更加具有艺术性,如以上多字印,字内笔画多有挪让变形,平直之中圆笔、斜笔间之,气韵生动。汉代私印与官印有不同的一面,而且是它的主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