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杂体书印章
朝廷的印章制度屡有变革,宋元采用云篆变化来的叠篆,明代分为九叠、八叠,清代归为九叠,明清最大的变化在于杂体书入印。
柳叶篆,武将所用。《明史·舆服志四》:“凡百官之印,惟文渊阁银印,直纽,方一寸七分,厚六分。玉箸篆文,诚重之也。武臣受重寄者,征西、镇朔、平蛮诸将军,银印,虎纽,方三寸三分,厚九分,柳叶篆文。”
明代王世贞《凤洲杂编·用印之异》:“总兵用银印柳叶篆。”明陆容《菽园杂记》卷九:“各处总兵官印文……湖广曰平蛮将军,皆柳叶篆。漕运总兵无将军名目,其印曰漕运之印,叠篆文。”
玉林县蒲塘出土南明铜印“平东将军之印”,虎钮,背刻“永历六年礼部造”,桂王 朱由榔永历六年(1652 年)造。[7]云南昆明五华山出土“镇黔将军之印”,柳叶篆[8],出土事物印证了明代柳叶篆用于征讨将军之印文。
图6-20 “平东将军之印”
图6-21 “镇黔将军之印”
清代基本采用明代杂体印文,有玉箸篆、上方大篆、柳叶篆、芝英篆、钟鼎篆、垂露篆、殳篆、悬针篆、转宿篆,清代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九:“大内宝文玉箸篆,亲王郡王文职官印,皆上方大篆,武职官皆柳叶篆。乾隆十三年,改定亲王金宝,郡 王饰金银印,朝鲜国王金印,均用芝英篆。宗人府、衍圣公、军机处、内务府、翰林院、六部、理藩院、都察院、总理三库、銮仪卫、盛京五部均银印,上方大篆。领侍卫内大臣、都统、护军统领、前锋统领、火器营向道总领、经略大将军、将军、镇守将军、副都统、提督均银印柳叶篆。通政司、大理寺、太常寺、顺天府、奉天府、布政司均银印小篆。詹事府、按察司、盐运司、武备院、上驷院、奉宸院、光禄寺、太仆寺均铜印小篆。鸿胪寺、国子监、一二品衙门各司、钦天监、太医院、左右春坊司、经局、銮仪司所、六科、各道盐政、时宪书均铜印钟鼎篆。中书科、五城兵马司、三四品衙门各司、钦天监各科、经历司、司狱司、知府、知 州、知县以下等官均铜印垂露篆。总督、河督、漕督、仓督、巡抚均银关防,钦差大臣铜关防,均上方大篆。内翻书 房、学政均铜关防小篆。五城御史府丞、三库坐粮厅监督各道员织造,均铜关防钟鼎篆。部院衙门、厅署库所局各大使、同知、通判、州同、州判均铜关防垂露篆。总兵铜关防柳叶篆。参领、总管、城守尉、协领、防守尉、副将、参将、游击铜关防殳篆。都司铜关防。佐领、内务府管、守备以下等官铜条记图记,均悬针纹。僧录、道录铜 关防垂露篆,国师、喇嘛班第均用转宿篆。”《清朝通志·六书略二》“清篆”:“乾隆十三年初制清篆:自 玉箸、芝英以 下,文武官司印信一年改镌左清篆右汉篆,皆以品秩为序。文职一二品尚方大篆,内三品外布政使司按察使司提督学政小篆,内四五品外三四品钟鼎篆,内六品外五品以下垂露篆,武职一二品柳叶篆,三四品殳篆,四五品以下悬针篆,其为体凡九:文武有别,大小有章,谨胪列于前,以昭亿万年之法守。”
图6-22 垂露篆“都纲之印”
青海民和县回族乡弘化寺遗址出土铜印,汉、满字各 半,汉文为“都纲之印”,印有刻文“乾隆十六年五月日”[9]。都纲,喇嘛的诵经室,此印为掌管诵经室僧 官之印,照例用垂露书。
清朝以满文为国书,创制清篆,用于 印玺。清代三十二体大致是根据前代杂体书,例如梦英“十八体”乃至《历朝圣贤篆书百体》,虽然有小变,基本是仿造,其中痕迹十分清晰,以“科斗篆”“缨络篆”“剪刀篆”“穗书”“龙书篆”为例,可窥一斑(表内汉篆指三十二体汉字杂体、清篆指三 十 二体清篆)。
三十二体中汉篆与清篆同时创制,清篆三十二体模仿汉篆,亦步亦趋,不仅套用名称,形体也必须模仿。清篆模仿汉篆掌握两个要素,一是起笔落笔变化,就是笔画端处为何种形状,往往是笔画两端的形状决定了整个笔画的状态。笔画两端最容易显示特征,蝌蚪篆的蝌蚪身躯就画在起笔处,后面只是尾端,汉篆形象突出,清篆不便表示,仅用尖首尾来象征。剪刀篆的笔画端处画出尖而弯的刀刃,清篆画得很小。穗书之稻穗都是画在下垂的笔画端处,而龙书笔端画龙头,百体不论上下笔端都有,而汉篆、清篆只有向上的笔端才画龙头。二是行笔变化,就是笔画中段曲直、粗细等。如龙爪篆,汉篆柔美,清篆直笔圆转,类似垂云篆也是这样处理,清篆笔画刚柔变化有限。比较特别的璎珞篆行笔是由点连接而成,十八体到清篆均是如此。科斗篆的笔画变化较大,十八体笔画最像蝌蚪,尾巴短而弯曲,汉篆尾巴长而多曲,清篆几乎没有蝌蚪形象。总之,以上几个例子看,清代杂体虽然继承前朝的写法,但是根据自己文字的特点还是小有变化,并不削足适履,为了象形而损失本身形体。[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