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垂露书

第五节 垂露书

垂露就是天降的甘露,古人推为上天的恩赐,丰年的吉兆。天降甘露至晚在战国时期就见于文献记载。《老子》:“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史记·赵世家》中,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苏厉为齐遗赵王书:“臣闻古之贤君,其德行非布于海内也,教顺非洽于民人也,祭祀时享非数常于鬼神也。甘露降,时雨至,年谷丰孰,民不疾疫,众人善之,然而贤主图之。”苏厉希望赵惠王为贤君,自然天降甘露,每年谷物丰登。垂露书在战国金文上已经出现,楚王酓肯盘之“王”字,流云下有两大垂露,首尾相接,自上而下,但小篆垂露篆至今尚未见到。在出土的汉简中,垂露可见于尺牍、诏书。2004年安徽天长19号汉墓,年代为西汉中期偏早,出土木牍字体风格多样,既有拘谨的扁体楷体,也有行草书,其书信末行“……马□足下”之“下”长垂,头端画成圆形(天长)[9]。至于垂露书篆体的这种字形现在没有发现,但是隶书的垂露书倒是看到了。新疆罗布淖尔汉简中西汉成帝“元延五年”(前8年)简“年”字末笔长而圆,状如欲坠之露珠。[10]“始建国四年”(12年)简“年”字竖笔 如下垂的露水状,呈悬胆形,只有在汉简中才能见到。

图4-12 楚王酓肯盘铭

图4-13 始建国四年简

图4-14 天长汉墓木牍

甘露作为祥瑞的标志,屡屡出现在史籍之中。祥云下降生甘露。《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自我天覆,云之油油。甘露时雨,厥壤可游。滋液渗漉,何生不育;嘉谷六穗,我穑曷蓄。”甘露密密如雨,其味香且甜蜜。

新出《汉未央宫汉简》谓“□如雪,浸浸 如雨,香味甘如密。”《论衡·讲瑞》:“醴泉、甘露,出而甘美也。”古人认为甘味为中和之味,符合三王之礼。《春秋繁露·循天之道》:“甘者,中央之味也……三王之礼,味皆尚甘,声皆尚和。”

甘露自古被视为天降祥瑞、谷物丰登的标志,史书不厌其烦记载。

《汉书·宣帝纪》元康元年三月诏曰:“乃者凤皇集泰山、陈留,甘露降未央宫。”元康元年,甘露降未央宫,大赦。以甘露连降,改年号为甘露。神爵二年、四年、甘露二年因屡降甘露,频频下诏,称之以“屡获天福”“嘉瑞并见”等词。

《后汉书·明帝纪》:“十七年春正月,甘露降于甘陵。”又:“是岁,甘露仍降,树枝内附,芝草生殿前,神雀五色翔集京师。”

《后汉书·章帝纪》载,建初四年,“甘露降泉陵、洮阳二县”。章和元年诏曰:“乃者凤皇仍集,麒麟并臻,甘露宵降,嘉谷滋生,芝草之类,岁月不绝。”元和二年五月诏曰:“乃者凤皇、黄龙、鸾鸟比集七郡,或一郡再见,及白乌、神雀、甘露屡臻。”

垂露就是露水,它由天而下,所以呈水滴状,上尖下圆。垂芒书正是据此画出垂露而来,它是一种象形美术字。简牍垂露书在西汉前期出现,前述马王堆一号汉墓遗册的长垂,就是垂露了。安徽天长乐安镇纪庄村发现19号西汉墓,木牍40-15A,“……马□足下”,下字长垂收笔处圆润,前行“……再拜请病”之“拜”字参差不齐收笔,形成鲜明对照。垂露性柔而肥硕,为下垂的露水状,呈悬胆形。

此墓葬断代为西汉中期偏前,所以简牍的垂露出现的年代定在武帝时代是可靠的。自汉武帝之时开始,谶纬之学兴起,其预示吉瑞的自然界之物象被称为祥瑞,而甘露是其中最重要者。

1957年秋,考古人员在甘肃武威磨咀子18号汉墓中发现了著名的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王杖十简”,简长23至24厘米,约合汉尺1尺,出土时还有数枚系在鸠杖上。[11]“王杖十简”一经发现便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因原简出土时编绳已断,关于其排序及组合方式,学界有多种观点。根据郭沫若的总结,在1965年时便有至少五种说法。[12]可以确定的是,其中包含建始二年(前31年)和“本二年”的两个制书,规定高龄者受王杖并享有特权,另有河平元年(前28年)吴赏辱老一事及判词。比较特别的是“建始二年九月甲辰下”之“下”字,末笔特别肥大,长垂极引人注目,写成一个大水滴,其形完美,反映了垂露书的美术特色。《武威汉简》的整理者陈梦家说:“此诏之末有某年月日下字样,而下字特为粗大,当为汉代文书之形式。”[13]垂露书“下”字的垂笔不是一笔写成,而是先勾外轮廓,再填墨,古代称此方法为“填书”。

《后汉书·礼仪志》记:“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端以鸠鸟为饰。”“王杖十简”简文中的“高年受王杖,上有鸠,使百姓望见之”,“先年七十受王杖”等,皆与《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吻合。

1981年甘肃武威新华乡收集到“王杖诏书令”,共二十六枚,背面有墨书编号。[14]第六简以前为“建始元年九月甲辰”之制书[15],后面有汉成帝元延三年(前10年)制书。“闻”字长笔特长,末端向左作垂露。“建始元年九月甲辰下”“元延三年正月壬申下”之“下”字垂露弯而细,末笔也呈长圆,但是不如王杖十简那样明显。细看此肥笔也是滴露之状的垂露书,如《初学记》卷二一引王愔《文字志》曰:“垂露书,如悬针而势不遒劲,阿那如浓露之垂,故谓之垂露。”

图4-15 王杖诏书令

图4-16 王杖十简

“王杖诏书令”的研究与“王杖十简”的研究可以互相补充。整理者比对了两文献的内容,发现“建始元年”诏与“王杖十简”建始二年诏基本相同,元延三年诏中提到的本始二年诏与“王杖十简”的“本二年”诏基本相同,认为“王杖诏书令”中的“建始元年”(前32年)可能为“建始二年”(前31年)之误,“王杖十简”中的“本二年”应为“本始二年”(前72年)之误。[16]

东汉时期,八分流行。八分是有美术字性质的书体,由汉代史书加入缪篆成分而成,字形中皆有丰富的象形美术字的内容。

固原县深沟村北周柱国大将军大都督李贤夫妇墓,葬于北周天和四年(569年)志盖阳刻真书“大周柱国河西公墓铭”,为垂露书[17]。“河”字两点滴水形,与南朝梁庾肩吾《书品》所描写的“垂露似珠”相吻合。

大象二年(580年)北周交州刺史焦虎墓志,志盖铭:“大周交州刺史焦虎志”。“州”“虎”“刺”“焦”字点写作圆珠形,为垂露之变形。[18]

图4-17 北周李贤墓志

垂露之形,从战国长长的水滴,到汉代稍短,发展至北朝为短小水滴,到了唐代则完全变为圆形。

图4-18 北周焦虎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