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倒薤书
倒薤书也称 偃薤、薤叶书。薤,为多年生草本百合科植物的地下鳞茎,叶细长如蒜叶。倒薤,为薤叶倒置,本上而生。隋代杜台卿《玉烛宝典·正月孟春》:“尽二月上,可种……葵、薤、大小葱。”倒薤书来源,或说仙人所创。唐代韦续《墨薮》载,殷汤时仙人务光作倒薤书。朱文长《墨池记》称务光于清风时节“见叶交偃,象为此书”。此说纯属虚构,因为此书妙不可言,不托仙人不足以当之。《初学记》卷二一引北朝王愔《文字志》:“倒薤书者,小篆体也,垂支浓直,若薤叶也。《八体书》亦图此法,或云出扶风曹喜。萧子良以为仙人务光所作。”《说文解字》许慎叙:“秦 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秦八体内未见倒薤书,《八体书》当不是指秦八体,而是另一种杂体书。《八体书》内有各种杂体的写法,并以图示意。此书秘不传人,据说太宗亲访,也未如愿。唐代柳宗元《龙城录·王宏善为八体书》:“王宏,济南人,太宗幼日同学,因问为八体书。太宗既即极因访宏,而乡人竟传隐去,是亦子陵之徒欤。”[29]善八体书者,识古文。唐代高彦林《唐阙史·裴丞相古器》:有盎其腰有古篆九字,不识。“兖州有书生姓鲁,善八体书。子男召致于邑,出盎示之,曰:此大篆也。”倒薤书来源复杂,历来书写不易。《南齐书·周颙传》:“少从外氏车骑将军臧质家得卫恒散隶书法,学之甚工。文惠太子使颙书玄圃茅斋壁,国子祭酒何胤以倒薤书求就颙换之,颙笑而答曰:‘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何胤以倒薤书秘法来换卫恒之散隶(行书),可见倒薤书之可贵。
萧子良,南朝宋、齐时人,齐武帝封为竟陵王。南朝时倒薤书之源头其实远在汉代,汉隶中有长垂而稍丰腴者,是数笔添加而成,略肥似薤叶,因行笔自上而下,故为倒薤。
两汉之交的《居延新简》保存了不少长而肥大笔画实例:E.P.F22·460A西汉平帝“元始廿六年”、E.P.F22·413A“新始建国地皇上戊元年”、E.P.F22·336“新始建国地皇上戊亖年”之“年”字长 笔。E.P.F22·282“更 始 三 年”、E.P.F22·335、E.P.F22·277“建世 二 年”,E.P.F22·47A、E.P.F22·48A、E.P.F22·50A之“建 武 四年”之“年”,E.P.F22·38A和E.P.F22·42“建武六年”之“年”字长 垂。E.P.F22·51A、E.P.F22·53A“年”字及 后“案”字皆 长垂。E.P.F22·126A“建武四年”之“建”“年”用肥笔和长笔,这些长笔是有姿态的,从上到下不断变粗,由线变为面,状如某些植物的叶子,这应该就是倒薤书。这些笔画上细下宽,宽的部分是故意加粗造成的,有的可以看出是数笔添加,再加描绘而成的,可能是为了强调,有点过于肥大。这些长笔,光润爽利,柔而劲挺,恰如薤叶在风中摇曳之态,这是东汉倒薤书的实例。
图4-34 《居延新简》内倒薤书简
倒薤成为书体至晚在东汉,用于篆额。熹平六年(177年)《尹宙碑》,全称《汉故豫州从事尹府君碑》或《汉豫州从事尹宙碑》,篆额“汉故豫州从事尹公铭”,出土时上截已毁,仅存“从铭”二字。修长圆匀,为倒薤篆。光和三年(180年)《汉三老赵宽碑》又称《三老赵宽碑》,篆额“三老赵掾之碑”,“掾”“老”“赵”下垂之笔似倒薤,
字下垂二画,柔软尖收,与汉简相似,其
字则为虫书。光和六年(183年)《汉王舍人碑》碑额“汉舍人王君之”六字,笔画圆润,缓收尖而不锐,为目前最美的倒薤篆书作品。《甘陵相碑》全称《汉甘陵相尚府君碑》,又称《袁博碑》,无年月,王国维考为桓帝、灵帝之间。篆额甘陵相
,“木”字有下垂两笔为倒薤书。中平二年(185年)除了篆额外瓦当上也有此类字体,内蒙古包头召湾出土瓦当,中有十字栏,“四夷尽服”之“服”左侧有两垂笔属倒薤书。
图4-35 从事尹公铭
图4-36 汉三老赵宽碑额
图4-37 王舍人碑额
图4-38 汉“四夷尽服”瓦当
图4-39 汉“单于天降”瓦当(包头市召湾)
倒薤书,兼有鸟书。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韩显宗墓志为北魏著名墓志。书风劲健,结体雅致。杨守敬《平碑记》称其为“逸品”。
前文记何胤欲以倒薤书换卫恒之散隶,知魏晋南北朝有工倒薤书之书家,自汉以来流传不绝。司马金龙之父司马楚之原为东晋显贵,泰常四年(419年)降北魏,封琅琊王,司马金龙承爵,任朔州刺史,征为吏部尚书,太和八年(484年)薨,赠大将军、司空公、冀州刺史、谥康王。司马金龙墓墓表,篆额阳刻“司空琅琊康王墓表”,有直栏,下为楷书表文。采取了汉魏以来的传统石 刻形制,那么它的篆额也可能继承固有的传统,采用倒薤书。“司”“康”起笔处有鸟形,亦鸟虫书,“康”之上端,四笔如兰叶,即薤叶书。[30]这是仅见的非倒置薤叶书。
图4-40 司空琅琊康王墓表
图4-41 魏故城阳宣王墓志
北魏景明五年(504年)《拓跋忠墓志》,墓志为碑形,文完整。志额阳篆书“魏故城阳宣王墓志”,有界栏。[31]此志倒薤书肥硕,叶片工整。
图4-42 魏故营州刺史懿侯高君之碑
北魏正光四年(523年)高贞墓额,全称《魏故营州刺史懿侯高君之碑》。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在山东德州卫 河第三屯出土,石移至德州学宫。
唐代文化昌明,书学百花齐放,隶篆并举,行草兼行,美术体不让诸体。
唐人相信倒薤书为闲人所创。唐代韦续《墨薮·九品书》上上十九人有“仙人务光倒薤篆”。因此神化此书。唐代韩愈《调张籍》:“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韩醇注:“金薤,书也。古有薤叶书。”唐代徐坚《初学记》卷二十一“叙事”有“魏晋以还,隶文遂盛。萧子良古今篆隶文体,有倒薤书。”倒薤书通常用于额书,偶见书写通篇文章。《宣和书谱·篆书叙录》记有唐代卫包“以倒薤篆书《鹪鹩赋》”。《鹪鹩赋》长达六百余字,唐代倒薤书十分流行,常见于碑志,至今尚可见到不少实物。
图4-43 尹尊师志篆盖
图4-44 睿宗大圣真观施食台记
唐天宝六载(747年)《尹尊师墓志》,盖篆“大唐故尹尊师墓志铭”无书者姓名。对称笔画向两边开张,有些笔画根据结构采取不同方向,“师”垂笔向左,“铭”之“名”垂笔向右,使结字布白均匀,又可摇曳多姿。下垂笔画近尾处略缓有肥势,为唐代倒薤篆实样。
洛阳古代艺术馆藏《睿宗大圣真观施食台记》,天宝十一载(752年)立,为八棱石幢,正文为八分,题为柳叶篆,字形修长,垂笔先曲后垂,柔中带刚,先细后肥,再出锋收笔[32]。
郑州市博物馆唐中和五年(885年)造“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石经幢,经幢由座、身、造像柱、盖组成。幢身八面,正面刻“尊胜幢”三个大字,篆字下以及其余七面幢身,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和经文以及咒语等约三千字。末尾落款:“唐中和五年六月十一日建,院主僧义蕴、弟子祖源书并篆额,吴中朱□□建”[33]。陀罗尼是梵语音译,意译为总持。
图4-45 尊胜幢
图4-46 郭虚己志篆盖
图4-47 窦氏墓志
唐开元九年(721年)唐燕国夫人窦氏墓志,志盖“大唐燕国夫人窦氏墓志之铭”。旁题:“右赞善大夫丽正殿学士张悱奉 敕书。”张悱,郯国公张公谨孙,张大安子,魏州繁水人。“仕玄宗时为集贤院判官,诏以其家所著《魏书》、《说林》入院,缀修所阙,累擢知图书、括访异书使,进国子司业,以累免官。”
唐乾元元年(758年)故武都侯右龙武军大将军章府君墓志,志盖“大唐故章府君墓志铭”。
图4-48 章府君墓志铭
图4-49 桓府君墓志铭
唐天宝七载(748年)桓执珪墓 志,志盖“大唐故桓府君墓志铭”。
唐代密宗认为念颂陀罗尼经可以解脱一切罪恶,因此从唐代开始就在各地大造石 经幢了。按,南朝梁沈约《均圣论》:“虽叶书横字,华梵不同。”佛教采用倒薤书,出于梵文用贝叶书写的缘故。
偃师首阳山镇出土天宝八载(749年)《郭虚己墓志》,志文楷书,志盖:“唐故工部尚书赠太子太师郭公墓志铭”。志文有“朝议郎行殿中侍御史颜真卿撰并书”。[34]篆字起笔略有斜势,字形大小不一,字形有俗体,如“师”字之左边的写法,为当时缪篆遗制。垂笔柔长丰腴,尾尖,为倒薤书。
图4-50 朱元昊盖篆
图4-51 管元惠神道碑额
倒薤书流传广,书写风格略有不同,随后发生变异,如果把差异固化、扩大,就自然而然形成新体。柳叶书类似柳叶的轻柔,为倒薤书之叶变形而来。至于柳叶篆产生的年代,或说出于西晋。《梦英十八体书》:“柳叶篆者,卫瓘之所作。卫氏三世攻书,善乎数体,温故求新,又为此法,其迹类薤叶而不直,笔势明劲,莫能传学。”或说唐末五代。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六:“西岳僧贯休作,皆篆文,或古体,或玉箸,或柳叶。”
唐代以前没有柳叶篆,其产生于唐末五代不符实际,因此只能在唐代。有人误把悬针篆与柳叶篆混为一谈:“悬针篆又名柳叶篆,因字竖画落笔尖细,中间稍宽如柳叶而得名。”[35]天宝元年(742年)《唐管元惠神道碑》,史惟则书额:“大唐故福州刺史管府君之碑”。[36]朱元昊在天宝十一年(752年)葬,墓志为于休烈撰,张芬所书,篆额“大唐故朱府君墓志铭”。两石垂笔,上细下肥,有明显收放,如柳叶形,为典型柳叶书。悬针身细末锐,倒薤身宽,笔端不同,不可混为一谈[37]。《东观余论·跋顾诫奢书〈吕肃公碑〉》:“碑首倒薤,亦自奇古,不独八分可赏。”顾诫奢,玄宗时人,天宝十五年(756年)任 太子率更丞,上元年间为太子文学。工八分,有“顾八分”之称。《宣和书谱·篆书叙录》记有唐代卫包“以倒薤篆书《鹪鹩赋》”。《鹪鹩赋》为西晋张华所作。
图4-52 唐管元惠神道碑内柳叶篆
金剪书垂笔似叶,两边笔画对称似剪刀。唐代流行交曲环剪刀,大英博物馆有唐代银剪,湖北安陆出土唐吴王妃铁剪[38],两片相对剪切织物。金剪书实为倒薤书之变化,取其剪刀特点而命名。南唐沈汾《续仙传》:“唐司马承祯善篆,别为一体,名金剪书。”司马承祯(647—735年),字子微,唐朝道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1978年西安第二机床厂出土《唐重修内侍省碑》,碑高3.6米,碑文四十行、行七十字,碑末题“光化二年”(899年)。圭首篆额“大唐重修内侍省之碑”,董瑰篆书。碑额用缪篆,结构多有变化,与正篆不合,如字,其他
、
、
字的笔画多有小讹。垂笔肥厚,向下尖锐出锋,分阴阳面,既有
、
、
相向内敛,又有
、
外展,笔画多严格对称如剪刀之两翼,为金剪书。[39]
图4-53 大英博物馆藏唐代银剪
图4-54 吴王妃杨氏墓铁剪
图4-55 唐重修内侍省碑
凤尾书也是倒薤书的变化形式之一。凤尾书原为批“诺”之花字,后成一体,唐代碑志偶然见到。宋代高似孙《纬略》卷十:“齐高帝使江夏郡王学凤尾,一学便工……盖诸侯笺奏皆批曰‘诺诺’,字有尾若凤焉,盖花书也。”
唐裴光庭墓志志盖篆文四行,行四字:“唐故侍中兼吏部尚书赠太师裴君墓志”。志文中“唐”“尚”“太”等字下垂肥笔,收笔外向,如凤凰之尾羽展开,实为倒薤书的变例,此为凤尾书之例。[40]
图4-56 裴君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