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宋、仿宋

第三节 方宋、仿宋

自从印刷术发明以后,手写体蜕变出专业性的印刷宋体,同时完善了印刷手写体,后来又产生了兼有两种特色的仿宋体。

明代匠体流行之后,楷书与匠体分野渐明,为了区别两者。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敕廷臣补刊经厂本《文献通考》脱简,陶湘《清代殿柘书始末记》:“此后刻书,凡方体均称宋字,楷书均称软字。”此处所谓方体,是指 四角方正之匠体,楷书没有硬直之笔画结构,较匠体便柔,故称软字。后来版本家称两者为硬字和软字。

匠体的横轻竖重笔画等略带刻板形式,并不受所有人欢迎的,在匠体占领刻本市场后,原来软字依然为人所钟,一丝不苟地复制手写体的刻本,以清雅的书卷气立于书斋。同时,精致的工艺、取法名家书法的宋代刻本,明清藏书家不能忘怀,翻宋本、仿宋本由此而生。先将原刻板影摹,然后上版雕刻,叫翻刻,印刷出来与原版翻无异,如果原本为宋版,就叫翻宋本或影宋本。

明清雕刻技术日臻完美,模仿宋版字体刻书,仿刻字就叫仿宋体。清雍正癸丑年(1733年)刊刻的《冬心先生集》及《冬心斋砚铭》的末行皆记“吴郡邓弘文仿宋本字画录写”。仿宋是“仿宋本字画”,不在乎形体,形体只能取法当时的匠体。邓弘文的仿宋体既有书写体的灵动,又有匠体的整齐划一,通篇浑然一体,字形自然,具有字样创造的意味。它的字画虽来源于宋代刊本,也参用匠体笔画,两者交融,只是淡化了横细竖粗,而带左仄,结构紧凑,不像匠体那样呆板,实际是一种匠体与手写体的结合物。回首这种字体,其实不陌生,明代匠刻书中有些字体,结构近于楷书,笔画参差,细而均一,横画略左仄或平。

近代所谓之仿宋字,并非书坊仿照宋版书上所刻而来的仿宋字,虽然名称相同、原理相同,形体接近,却不能混为一谈。两者仿宋字不同之处,古代者手工雕刻,手工操作,未能划一,“仿”无技术标准,而且强调书法韵味,总体与明代类似刻本相近。近代者是西洋铸字技术的产物,它是同一的字模,一次性设计,同一字完全相同。

《清稗类钞·鉴赏类》记:“海内收藏家喜刻书,仿宋、元本,有绝精者,校勘之勤,更非元、明所及。如鲍廷博之知不足斋,伍崇曜之粤雅堂,皆以私家之力,而刻书至数百种。其刻至数十种者,尤数见不鲜。”此处所言“仿宋、元本”,皆非现代的仿宋体的意义。“板本之所以贵乎北宋者,非徒以其古也。其字体之端严,刊刻之精良,实为各种刊本之冠。今人有鉴于此,因制为欧宋体活字焉。”

图9-21 《冬心先生集》

近代仿宋字出现于1916年前后,钱塘人丁辅之(1879—1949年)、丁善之兄弟采撷北宋欧体刊本字体,把匠体字的方笔改成楷书笔画,间或吸收宋版欧体的间架,设计了一种新式的印刷字体,名曰“仿宋”。所谓仿宋,只是仰慕宋版的优雅美丽,模仿宋版书的自然书写体,形体特点是笔画细硬,粗细一律,结体严谨,在印刷汉字中别具一格。它与宋体的区别在于,横竖粗细一律,横画左仄;与清代仿宋版字样的区别在横画斜势减少,结构靠近宋体,手书的自由度得到控 制,笔画均匀而细,字迹清朗娟秀。

1921年,中华书局总经理陆费逵见到丁氏制字,体式精致清雅,印刷字口清晰,版面疏朗,决定出资购买专利,用仿宋体排印“四部备要”,这部丛书收书三百三十六种,依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收入古代重要典籍,大致可满足一般读书人所需。丁氏自称“仿宋板”,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搜罗诸精善古籍,称为“聚珍仿宋版”,此时才有“聚珍仿宋”的说法。

“聚珍”说法早见于大型丛书。清代乾隆时期的《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云:“出内府所藏秘籍及征天下遗书,与《永乐大典》中散见而世罕传本者,汇录为四库全书,择其尤者刊布海内。……锡名曰武英殿聚珍版”。所谓“聚珍”,即意汇聚珍本书籍。所用字样是“照格写准宋字”,并无特别之处。

仿宋体出现正值新法铸造字模印刷之时,采用西式机械制作,能变化出不同比例的长仿宋、方仿宋等体。仿宋体的架构基础是匠体,但是笔画是楷书味,横竖笔画粗细一致,却有抑扬顿挫,横如手书的那仄左右扬,统一翘高3度左右。

聚珍版仿宋体最初如匠体一样,为正方的方体,如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资治通鉴》,但依原书司马光官衔采用扁仿宋及小字注文,中华书局所有的聚珍版仿宋体印刷物,在左下角均标明“中华书局聚”五字。为适应古书竖排左行和正文夹注,丁辅之又设计了一种长仿宋字,高三宽二,体形修长,可以排成双行夹注小字。这不过是原因之一,长仿宋主要仿照长宋体,以修长优美之形体,排印艺术类著作。1931年初版的刘海粟《中国绘画上的六法论》,用长仿宋体印刷,也标“中华书局聚”。东方美术古物鉴定家杨啸谷《古月轩瓷考》,1933年雅韵斋版也采用长仿宋体排印。

图9-22 “四部备要”本《资治通鉴》目录

图9-23 嘉靖十八年闻人诠刻《旧唐书》

图9-24 《中国绘画上的六法论》

图9-25 《古月轩瓷考》

仿宋体流行一时,多用于印刷经典、文学作品等,中华书局之外其他书局也广为采用。如陕西通志馆乙亥年(1935年)刊印“关中丛书”之《孟子赵注》使用了仿宋体铅印。20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仿宋体简体,是聚珍仿宋体的延伸。当代仿宋体因秀丽整齐,清晰美观,刚劲挺拔,多用作宋体的辅助字体,如排印副标题、诗词和引文等,也在一些古典文学作品中排印正文。仿宋体被国家指定为机械制图使用的标准字体,也是计算机中使用的主要字体。

【注释】

[1]本节参考引用了笔者之《宋体字产生及其在文字史上的意义》,《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2]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60页。

[3]魏隐儒编著:《中国古籍印刷史》,印刷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131页。

[4]陈国庆编著:《古籍版本浅说》,辽宁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4页。

[5]魏隐儒:《古籍版本鉴赏》,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第71、72页。

[6]罗树宝:《印刷字体史话(八)明代印刷字体》,《印刷杂志》2004年第3期。

[7]魏隐儒编著:《中国古籍印刷史》,印刷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132页。

[8]本节参考引用了笔者之《印刷版刻技术创造的印刷字体》,《中国典籍与文化》2013年第1期。

[9]《清稗类钞·鉴赏类·丁善之论仿宋板》:“板本之所以贵乎北宋者,非徒以其古也。其字体之端严,刊刻之精良,实为各种刊本之冠。今人有鉴于此,因制为欧宋体活字焉。其法,刻木模蜡笵铜浇铅,经种种手续,而成方体字七种,长体字三种,扁体字三种焉。”

[10]韩明祥:《〈张约墓志铭〉的撰文者张掞》,《文物》1987年第3期。

[11]安徽省展览、博物馆:《安徽黟县发现有关方腊起义的碑刻》,《考古》1976年第5期。

[12]张驭寰:《陵川龙岩寺金代建筑及金代文物》,《文物》2007年第3期。

[13]白冠西:《安庆市棋盘山发现的元墓介绍》,《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5期。

[14]丁明夷:《灵石县发现的宋代抗金文件》,《文物》1972年第4期。

[15]张俊卿:《刘晓:从文物中寻找中国教育脉络》,《光明日报》2012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