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飞白的工具

第五节 书写飞白的工具

飞白书的产生主要是特殊的书写工具引起的,此后飞白书的实践者和研究者也在寻求什么是飞白书的书写工具。飞白书的特殊性是否决定了它有特殊的书写工具呢?

唐张怀瓘《书断》:“本是宫殿题署,势既径丈,字宜轻微不满,名为飞白。……时方修饰鸿都门,伯喈待诏门下,见役人以垩帚成字,心有悦焉,归而为飞白之书。”这段话论述飞白起源,谈到了两点:一是径丈大字,字轻微不满;二是垩帚成字。归纳起来,飞白是一种大字书法,垩帚可以书写。前文已经论述了草帚是可以充 当书写工具的,它满足了写大字的要求,因为毛糙,能获得笔画内露白的效果。但是如果飞白的字形不是非常大,一般的毛笔、或者稍大的毛笔是能够胜任的。三国魏刘劭《飞白书势铭》中明确说出了“敷坼毫芒”,并没有对书写工具的特殊性提出问题。南朝宋鲍照的文辞也证明使用毛笔、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论飞白法》:“鲍照飞白用豪笔乃能成字,或轻或重也。盖或轻若丝发,或重若云山,浓淡相错乃成字,若不用豪笔书之,则不能若此。今观十体中‘飞’‘龙’二字作飞白书,正用豪笔作,与散隶颇相近,但增缥缈萦举之势,又全用楷法。洛阳唐恭陵孝恭皇帝《睿德之纪》及《牛口纪功碑》首唐太宗飞白亦如此作,皆有豪笔点扫浓淡之势。”唐太宗的《晋祠铭额》飞白书的笔画和普通行楷几乎一样,并不需要特殊的毛笔。再看唐高宗的《纪功颂额》飞白书的笔画相当特殊,最明显的是横粗纵细,只能用扁毫才能写出。不过扁毫不一定扁笔。在居延汉简中已经发现了大扁书,它就是横粗竖细,它只是普通的笔掭扁即可写成。本来汉唐使用的就是硬毫,蓄水稍少,就会出露白,因此此类飞白不必用特殊的工具。但是武后的《升仙太子碑额》有所不同,笔画是完全等粗的,这种样式被称为薄带状,恐怕用普通的笔是写不出来的,只有类似排刷的工具才能完成。由此联想到宋代的木皮,与薄带大致相近,可惜没有任何文献记载。总之按照飞白书的特点,理想的书写工具有粗大、纤维粗糙、毫端扁平三要素,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选其一。宋沈括《梦溪笔谈·技艺》:“古人以散笔作隶书,谓之散隶。近 岁蔡君谟又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宋代所谓散草,就是露白之草书。书写散隶有专门的毛笔,称散卓笔。苏轼《东坡题跋·书诸葛散卓笔》:“散卓笔惟诸葛能之,他人学者,皆得其形似而无其法,反不如常笔。”相传宣州诸葛氏传自东晋,其形制,需要蓄墨,毫刚而不聚。宋代黄庭坚《笔说》:“宣城诸葛高系散卓笔,大概笔长寸半,藏一寸于管中。”一寸纳于笔管,为蓄墨。

唐宋以来的书写工具是多样化的,文献记载书写大字采用了各种工具。《洞天清禄集·古画辩》:米南宫“作墨戏,不专用笔,或以纸筋。或以蔗滓,或以莲房。”宋人掌握书艺高超,并不在乎什么工具。但是书写毕竟是用笔比较顺手,因而有专写大字的大笔。《夷坚志》记有巨笔,没有具体说明怎么巨大。

至晚自魏晋以来,称为大字之大者为“径丈”,但是在不同朝代丈的长度是不同的,汉末到南北朝,1丈在2.42米到2.45米之间,唐代到宋元1丈在3米到3.12米之间。而古人开口便是“径丈”,只是一个约莫之数,大致在2至3米之间。这个相当于人举手高度的1.5倍,如果平地,只需跨出两三步,在悬壁跨上梯子或者桌子,即可自如书写,字的面积在正常视力扫视范围之内。因此径丈之说虽然不是实数,但确实为大字书写可行的尺寸。西晋卫恒《四体书势》:“师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

毛笔只能写实用的小字,无法书写稍大的榜书,在没有挝笔、斗笔的大笔能写榜书时要写大字只能找类似的刷子,考古发现已经发现了几件可以写字的刷子。

南北朝以来,题书大字已经在文人中流行开了,在山东等地摩崖石刻留下了许多大字书法,推想当时已经能制作大笔了。

宋元以来,名山大石、林壑之幽,越来越吸引文人雅士寓居、逗留,形成了崖壁题书风气。摩崖题字多为大字或者擘窠大字,有的高达丈余。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予为福州德宁县主簿,入郡,过罗源县走马岭,见荆棘中有崖石,刻‘树石’二大字,奇古可爱。即令从者薙除观之,乃‘才 翁所赏树石’六字,盖苏舜元书也。因以告县令项膺服,善作栏楯护之云。”如何在崖壁上留字,并不简单。清代俞正燮《癸巳存稿》卷十一:“古人大字多以镫影取之。”“镫”即“灯”。所谓灯影法,如幻灯投影把小字放大。也有胆大艺精者可以直接在山石上凿刻成大字。《扬州画舫录·桥东录》:“江士珏,字荔田,居徽州。善鼓琴,能擘窠书,精于刻石。住黄山数十年,号天都山人。常于山中悬崖令采炭人缒己,下临万丈,于崖壁上刻方丈大字,或曰‘荔田读书处’,或曰‘荔田弹琴处’,不一而足。”明清以来,园林建筑进入了兴盛时期,厅堂、园林需要大量的榜额、门额以及各种题署,都要采用大字,促成了大字的书法的兴起。当时有专门书写大字的书肆,以善书者售卖大字。《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下》:“汪楫,……封琉球正使,为其国王书殿榜,纵笔为擘窠大书,王惊以为神。”又阎谷年,“工书,以大幅笺以作擘窠书己作诗”。《扬州 画舫录·桥东录》:“马文坛,字杏堂,工诗,能擘窠书。”

俞正燮《癸巳存稿》:“《老学庵笔记》云,乾道八年,天申节,知光州滕瑞进自书‘圣寿万岁’四字,约二丈 余,用绢褙,投进以贡谀,降一官。其字盖五尺余,亦可言大。”明代朗瑛《七修类稿·事物类》:“正统间,有神童能书大字,起送至京,朝廷戏与丈余红罗使直书一字,童凝思久之,铺地以笔直竖如罗长,而后左侧注以一点,遂成卜字,人皆骇焉,天下传之。”

但是书写还是以笔为正道,制作大笔是不能回避的,宋代笔记中有零星记载有关巨笔的情况,如椽大笔,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四:宋于元符末,蔡京,“因命具饭磨墨,时适有张两幅素者。食竟,左右传呼舟中取公大笔来,既睹一笥道帘下出。笥有笔六七枝,多大如椽臂。三人已愕然相视。公乃徐徐调笔而操之,顾谓客曰;‘子欲何子耶、’恶客既拱而答:‘某愿作龟山字尔。’公乃大笑,因一挥而成,莫不太息。”椽臂即房梁下的椽子,其直径超过5厘米。宋代周密《齐东野语·明真王真人》:“有黄冠易如刚者,嗜酒夸诞,……以黄绢方丈帚书大符以进。”帚书意味以帚书写,或如扫地书写,都与扫帚有关。

如椽大笔的笔杆容易得到,笔头用材却要超出常规。制笔的传统动物毛,如兔、狼、鹿毛都太短,羊毫稍长可以制斗笔,但不能制作巨笔。宋仁宗时,有僧以束毡代作巨幅大字。宋代陈师道《后山谈丛》卷四:“仁宗时,契丹献八尺字图,而书待诏皆未能也。诏求善大书者,有僧请为方丈字,以沙布地为国字,张图于其上,束毡为笔,渍墨倚肩,循沙而行,仍脱袈裟,投墨瓮中,掷以为点。遂赐紫衣。”

若用马鬃制笔尖,甚至要用麻皮加工的粗纤维。宋代何薳《春渚纪闻》卷四:“政和二年,襄邑民因上元请紫姑神为戏。既书纸间,其字径丈。或问之曰:‘汝更能大书否?’即书曰:‘请 连粘襄表二百幅,当为作一福字。’或曰:‘纸易 耳,安得许大笔也?’曰:‘请用麻 皮十斤缚作,令径二尺许,墨浆以大器贮,备濡染也。’诸好事者因集 纸笔,就一富人麦场,铺展聚观。神至,书云:‘请一人系笔于项。’其人不觉身之 腾踔,往来场间,须臾字成,端丽如颜书。复取小笔书于纸角云:‘持往宣德门,卖钱五百贯。’”

飞白书虽然属于大字,一般不会达到径丈,所以主要的问题不在大,而在写出露白的笔画。宋代对于特殊的飞白用笔,屡屡提到。

一是毡笔。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杂记》:“进士榜头,竖黏黄纸四张,以毡笔淡墨衮转书曰‘礼部贡院’四字,或曰‘文皇顷以飞帛书之,或象阴注阳受之状。’”毡是短纤维,也没有笔锋,所以只能“衮转”,“衮转”就是“滚转”,一边旋转一边写字。《后山谈丛》用束毡为笔,应该就是此类毡笔。宋王临草书飞白“灵岩道场”四字,自署“王临毡笔”。新疆近年出土一支可能是宋代以前的漆柄草茎刷,由细草茎秆扎成束,柄部缠细绳,再涂黑漆。柄部长4.9厘米、刷毛部分长4.6厘米,头部直径3厘米。[32]这个刷子呈圆柱形,可以蓄墨,无笔锋,与毡笔非常接近,可能也是此类书写用具。

图5-15 新疆发现的草茎刷

二是竹笔。宋人书飞白多用竹笔,似乎也不理想,竹纤维过于粗糙僵硬。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笔谱上》:“今之飞白书者,多以竹笔,尤不佳。宜用相思树皮,棼其末而漆其柄,可随字大小,作五七枚妙,往往一笔书一字,满一八尺屏风者。”

三是树皮。木皮就是树皮。《续书断》宋真宗阅视先帝遗物,“有木皮飞白笔,偶取作字,笔力遒迈”。这个木皮可能就是相思树皮,是利用树皮纤维制作的工具。宋代黄伯思《东观余论·论飞白法》曰:“近世相承,飞白皆用相思为片板,若髹刷然,以书殊,不用豪笔,故作字无浓淡纤壮之变,非古也。当蔡邕于鸿都下见工人以垩帚成字,归而为飞白之书,非便用垩帚,盖用笔效之而已。今人便谓所用木笔为垩帚,谬矣。”潘天寿说:“飞白书,是用一种特制的扁笔书写,大约与现时油漆工作者所用的漆帚相似。”并认为《文房四谱》的竹笔“定属扁平的竹片,丝其末而制成”[33]。但是根据以上文献,事实没有潘说得那么简单。木皮笔整体像排刷,具体制作是把一片或几片树皮折叠起来,一端扎紧涂上油漆作柄,一端梢部经过火烧形成整齐的尖梢,具有笔毫的功能。这样写出字来粗细一律,因为粗糙,行笔中自然形成整齐、平行丝丝空白,可能写出《升仙太子碑》那样的效果,笔画如飘帛一样轻薄。如果不强调这种面貌,完全可以用普通毛笔,写出飞白书来。

三是扁刷。前文已经提到扁刷,扁刷的用途很广,制作并不困难,在特殊场合下,完全可以写字。从尉迟敬德的志盖来看十分明显,原来墨书(或是朱书)是用扁刷书写,笔画的行笔,提按,尤其是收尾,只能是扁刷刷出,再有匠人勒石加工而成。

湖南龙山里耶战国秦 代古井出土的漆刷,秦代扁刷与现代并无二致,像排笔一样,刷毛一字排开,前端开槽固定动物棕毛,柄前部截面呈长方形,边棱打圆,握手部分呈椭圆形。通长19.5厘米,宽 2—2.3厘米,刷毛长2.9厘米。刷上粘满漆,是髹漆的工具。笔者认为要取得飞白效果,此类扁刷比较合理,硬度合适,宽度可以按照要求制作。从唐代飞白的字迹看,《大唐记功颂》笔画粗细悬殊,粗者是扁刷横向刷出,细者用刷尖写出,而《升仙太子碑》则全是扁刷横向张毛刷出。笔画中丝丝露白是较硬的刷毛刷出的效果,至于笔画中整齐、平行的一丝丝,估计是经过雕刻加工的结果,只要看《大唐记功颂》《尉迟敬德墓志》“之”字笔画的起笔部分,明显是画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也可能写后经过匠人精细加工而成。

图5-16 里耶战国墓的漆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