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白书的流行
东汉时期飞白书少有记载,到了魏晋时期飞白书大家多了起来,飞白甚至被当作时髦的书体,被人称颂起来。《书断》中擅长飞白书法的人很多,三国魏韦白入妙品,三国魏刘劭入能品,后者“善小篆,工飞白,虽不及张、毛,亦一时之秀,作《飞白势》”。曰:“鸟鱼龙蛇,龟兽仙人。蛟脚偃波,楷隶八分。世施常妙,索草钟真。爰有飞白之丽,貌艳势珍,若乃敷拆毫芒,纤手和会,素干冰解。兰墨电掣,直准箭驰,屈拟蠖势,繁节参谭,绮靡循杀,有若烟云拂蔚,交纷刻继。韩卢接飞,宋鹊游逝。”三国吴处士张弘,字敬礼,时号张乌巾。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吴时张弘好学不仕,常着乌巾,时号为张乌巾。此人特善飞白,能书者鲜不好之。”张弘《书断》入妙品:“其飞白妙绝当时。飘若云游,激如惊电,飞仙舞鹤之态有类焉。自作《飞白序势》备说其美也。欧阳询曰:飞白张乌巾冠世。”
东晋、南朝时期飞白书流行,王氏父子是著名的飞白大家。《书断》卷中列出“神品”飞白三人蔡邕、王羲之和王献之。唐代李嗣真《书后品》评王羲之:“其飞白,犹雾縠卷舒,烟空照灼,长剑耿介而倚天,劲矢超忽而无地,可谓飞白之仙也。”王羲之的叔父王廙《书断》入妙品:“其飞白志气极古,垂雕鹗之翅羽,类旌旗之卷舒。时人云:王廙飞白,右军之亚。”此外还有柳详,《书断》:“柳详亦善飞白,彦祖之亚也。”
宋代米芾《海岳名言》:“葛洪天台之观飞白,为大字之冠,古今第一。”飞白书得到了帚刷的启发,创制之初就是大字,而且为了显示笔画中露白,也必须是形体较大的字,东晋葛洪飞白书“天台之观”被称为大字之冠,竟达到一丈之高。历史记载的飞白书都是写在显要之处的大字,因此飞白书在本质上是大字书法的范畴。
东晋卫铄《笔阵图》:“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已经正式提到“飞白”,把它与“八分”并列,当作一种书体。此后书论著作都把飞白列入书体。南朝宋齐之间萧子良《古今篆隶文体》:“有藁书、楷书、蓬书、悬针书、垂露书、飞白书、填书……凡数十种,皆出土六于八体之书,而因事生变者也。”(《初学记》卷二十一)南朝梁庾肩吾《书品》:“流星疑烛,垂露似珠。芝英转车,飞白掩素。”杂体可以分成多种,有象形类和技法类等,如果单从飞举和露白者两个要素来说自然属于“填书”同类的技法类,如果从“飞帛”形象 来说又属于象形类。总之,飞白书是很特殊的书体,很难明确归类,只能括在笼统的杂体之内。南朝梁萧子云在飞白历史中属于关键人物。《书断》卷中:“萧子云,字景乔……少善草、行、小篆,诸体兼备,而创造小篆飞白,意趣飘然,点画之际,有若骞举,妍妙至极,难与比肩,但少乏古风,抑居妙品。”《梁书·萧子恪附弟子云传》:“子云善草隶书……欲作论语草隶法,言不尽意,遂不能成,略指论飞白一势而已。”《书断》称其飞白入妙品:“萧子云轻浓得中,蝉翼掩素,游雾崩云,可得而语。”唐代崔备(建中二年进士)《壁书飞白萧字记》:“壁书萧字者,梁侍中萧子云之所飞白也。韩晋公领浙西之岁,得于建邺佛寺,置之南徐官舍,函以屋壁,俯瞰坐隅。及晋公入赞庙暮,启于私第,朱方官吏俟其代者,完葺旧府,圬墁故堂。吏人以壁字昏蒙,方以垩帚涂上。时故殿中李侍御士举为部从事……获壁书。……向若李君不阅雅迹,士举不言此书,即壁字为朽壤于小吏之家,逸品绝前贤之迹,固知兴亡继绝,后不乏人,工绝艺精,中必有物。加以子云与国同姓,所书萧字,圜卷侧掠,体法备焉。信众贤之妙门,实后代之茂范。其飞白书起于蔡中郎,其后张敬礼、王逸少、子敬并称妙绝。子云曲尽其法。欧阳率更云:萧侍中飞白轻浓得中,如蝉翼掩素,其为前贤所重如此。嗟乎,景乔此书,今访天下绝矣。惟此萧字,在乎旧都,三百年间,竟无颓圮,俾后人传授,似阴有保持。余与李君寓家南徐,邻而友善,获睹妙迹,感其将坏之壤,晋公出之,方绝之迹,李君维之,用征其事,故以字志之。”《唐国史补》卷中“梁武帝造寺,令萧子云飞白大书萧字,至今一萧字存焉。李约竭产自江南卖归东洛,匾于小亭以玩之,号为‘萧斋’。”飞白之形状,南朝宋鲍照《飞白书势铭》云:
秋毫精劲,霜素凝鲜。沾此瑶波,染彼松烟。超工八法,尽奇六文。鸟企龙跃,珠解泉分。轻如游雾,重似崩云。绝锋剑摧,惊势箭飞。差池燕起,振迅鸿归。临危制节,中险腾机。珪角星芒,明丽烂逸。丝萦发垂,平理端密。盈尺锦两,片字金镒。故仙芝烦弱,既匪足双;虫虎琐碎,又安能匹!君子品之,是最神笔。
以上不过是评入品的飞白书家,不入此品的飞白书者不在此列,但是并非不乏佳作和善书者,北朝善飞白者不见记录。唐太宗是飞白书好手。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赐宴玄武门,操笔作飞白,群臣乘醉从太宗手中抢夺飞白书。《旧唐书·刘洎传》:“太宗工王羲之书,尤善飞白,尝宴三品已上于玄武门,帝操笔作飞白字赐群臣,或乘酒争取于帝手。”《旧唐书·马周传》:“太宗尝以神笔赐周飞白书曰:‘鸾凤凌云,必资羽翼。股肱之寄,诚在忠良。’”
唐太宗传世有《晋祠铭》(646年)飞白额:“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
唐高宗有乃父之风,有飞白赐臣的故事。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一》:“高宗尝为飞白,赐侍臣戴至德,曰‘泛洪源,俟舟楫’;郝处俊,曰‘飞九霄,假六翮’;李敬玄,曰‘资启沃,罄丹诚’;崔知悌,曰‘罄忠节,赞皇猷’;其词皆有比、兴。”传世飞白书有《孝敬皇帝睿德纪》碑额刻飞白书“孝敬皇帝睿德之纪”八字,巨碑风雨剥蚀,漫漶不清。《大唐纪功颂》(659年)之题额,传世至今。其中堀越文库本字迹较为清晰。
咸亨三年(672年)唐高宗与武后驾临少林寺,高宗书飞白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八字。《少林寺碑》载,唐高宗曾两次去嵩山下奉天宫,作飞白“飞”字赐少林寺,寺僧摹于寺壁之上[25]。传世飞白书有《孝敬皇帝睿德纪》和《大唐纪功颂》之题额。
图5-5 《大唐纪功颂》飞白
《书断》卷中:“欧阳询……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有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浓之势,风旋电激,掀举若神。”现在能见到的最早飞白作品,就是唐代了。唐代是飞白的显赫时期,《书断》列出书体有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书、行书、飞白、草书:飞白为十体之一,在草书之前。飞白书与帝王有不解之缘。唐宋时期,飞白书受到皇帝的宠爱,唐太宗、宋太宗都擅长飞白书,并有大量的创作。皇帝的飞白书主要用来赐予臣子,以和睦君臣关系。唐宋二朝的掌权者对飞白书的爱好不只是一代,后继者多是善于飞白者。唐太宗之后有高宗、武后、玄宗,宋太宗之后有真宗、仁宗,使得飞白书成为唐宋汉字形体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唐代是飞白的显赫时期,作为一种特殊的书体竟然被列入正式的字体,著名的大家欧阳询不仅是楷书巨擘,也是飞白的巨匠。三国吴主孙皓能书飞白,隋炀帝也有此雅好,《客座赘语》卷三:开皇十一年,隋炀帝为晋王,嚫戒师衣物,有“垂露、飞白等字糓皮屏风一具。飞白书与帝王有不解之缘。唐宋时期,飞白书受到皇帝的宠爱,唐太宗、宋太宗都擅长飞白书,并有大量的创作。皇帝的飞白书重 要的出路是赐予臣子,以和睦君臣关系。唐宋二朝的帝皇对飞白的爱好不只是一代,后继者多是善于飞白者。唐太宗之后有高宗、武后、玄宗,宋太宗之后有真宗、仁宗,使得飞白书成为唐宋汉字形体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岑文本《奉述飞白书势》:“六文开玉篆,八体曜银书。飞毫列锦绣,拂素起龙鱼。凤举崩云绝,鸾惊游雾踈,别有临池草,恩沾垂露余。”注意“鸾凤凌云”“凤鸾冲霄”,分明告诉我们,字中有飞凤的形象,“拂素起龙鱼”字中或恐有龙鱼翻腾,唐太宗飞白书不是纯粹的书法,还有画法。宋程大昌《演繁露续集·端午飞白扇》:“坡诗曰:一扇清风洒面寒,应绿飞白在毫端。《唐会要》三十五曰:贞观十八年,太宗为飞白书作鸾凤蝶龙等,笔势惊绝。谓长孙无忌等曰,五日旧俗必用服玩相贺,朕今反是,赐君白羽扇二枚,庶对清风,以增美德。”同年唐太宗飞白书内“鸾凤蝶龙等”,再次证明他的飞白书中包含了祥瑞的生物,大到龙凤,小到鱼虫,书者自称服玩,有点游戏的意味。
有关飞白书中有装饰鸟兽现象,有人认为“飞白书为了创造出新的形象,常常以点儿模仿各种事物。”[26]更有人指出“飞白书普遍带有装饰物形象”[27]。那么鸟兽等物体的装饰是否为飞白书的特点呢?
武则天的《升仙太子碑额》的飞白书中在笔画上附着鸟的图形。鸟形分布不均匀,“升”字三只、“仙”字四个、“太”字一个、“之”字一个,除了“太”字下鸟形作背面形外,其他均作侧面形。鸟形的设计相当讲究,基本是利用点、短撇加以改造,也有在竖笔上加设鸟形的,但是只限于“仙”字。利用飞白之点,改造成物象,不只是武则天,宋仁宗亦精于此道。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凡飞白以点画象物形,而点最难工。至和中,有书待诏李唐卿撰飞白三百点以进,自谓穷尽物象。上亦颇佳之,乃特为‘清淨’二字以赐之,其六点尤为奇绝,又出三百点外。”宋代庄绰《鸡肋编》卷上:“昭陵于金花盘龙笺上飞白‘清淨’二字,其六点作鱼龙鸟兽之象,乃王著所献三百点中所无者。又十幅红罗上飞白二十字,本牛行王旦相家物。”书待诏是书法的专业人员,他专攻飞白,以三百点变为物象是有难度的。宋太宗将“清淨”二字的“水”旁六点也改成鸟兽形象,说明宋太宗是能书者。武则天的《升仙太子碑额》装饰鸟形寄托了武周的特殊意义。升仙太子是历史上的周灵王太子晋,据刘向《列仙传》:“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邱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多年后,化为大鸟,飞翔而去。后人在他升仙的缑氏山立庙加号升仙太子。武则天一则是国号大周,借周太子之仙缘,二则武氏尊奉道教,寄托长生成仙的愿望。因此在飞白书上加饰鸟形。宋代飞白书装饰鸟兽或许与此有关,但是纯粹是一种装饰,并无深意。飞白书形成的年代是汉字字体发生变化的时期,也是各种装饰性充分发展的时期。从汉魏南北朝直至隋唐,鸟虫书十分流行,这种装饰手段自然而然会影响到同样是装饰性字体的飞白书。但是飞白书作为一种独立的书体,本身并不依靠鸟虫书,装饰动物形象不是飞白书的普遍现象,花鸟纹样也不是飞白书的特点和必要组成部分。
太宗子曹王精于飞白。《书史会要》卷五:“曹王……飞白乱王右军,有唐以来一人而已。”
武则天先后侍奉唐太宗、唐高宗两位擅长飞白的皇帝,耳濡目染,天资聪明,也有不少飞白佳作。天授元年(690年)年改大献福寺为荐福寺,用飞白书写该寺净土院匾额,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荐福寺,天后飞白书额”。升仙太子指周灵王之子,世称太子晋或王子晋。他死后成仙,有人看见王子晋骑着白鹤,吹着笙。武则天去嵩山,拜谒升仙太子庙。
圣历二年(699年)立《升仙太子碑》,武后飞白题额,行书写正文。《金石萃编》卷六十三:“行书,飞白额题‘升仙太子之碑’六字。”纳言姚璹等侍宴,武则天以飞白书大臣姓名赐予,李峤撰《为纳言姚璹等谢敕赐飞白书表》,赞誉武之飞白书“颉皇之始模虫篆,未足多奇;刘后之尝学史书,孰云能拟。”其盛赞虽然有阿谀之嫌,足见飞白书之帝王气象。
图5-6 “仙”字未损本
《新唐书·百官志二》:内侍省之掖庭局,“武后如意元年,改曰习艺馆,又改曰万林内教坊,寻复旧。有内教博士十八人,经学五人,史、子、集缀文三人,楷书二人,《庄》《老》、太一、篆书、律令、吟咏、飞白书、算、棋各一人。”
唐代太宗时有钱毅,李嗣真《书后品》认为其属于下上品,“钱氏小篆、飞白,宽博敏丽,太宗贵之。”
尉迟敬德唐显庆四年(659年)葬于陕西礼泉昭陵东南的烟霞新村公路北侧。其墓周地势平坦,墓缘突出,当地称该墓为“敬德冢”。1971年冬出土了墓志铭两合。尉迟敬德志铭一合,敬德妻苏氏志铭一合。尉迟敬德墓志盖厚23.1厘米、底边长120厘米。盖面飞白书“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上柱国鄂国忠武公尉迟府君墓志之铭”。[28]
图5-7 尉迟敬墓志铭
近年发现的《尉迟敬德墓志》(659年)此额书者不详。网上所示质量非常差,只有一二字可资观摩。以“之”字为例,上部充分显示丝帛的轻柔,用一丝丝的线条表达若无若有的透明感,特地用描绘方法,在转笔处显示出立体感,这是任何书法作品所不能看到的。“之”字的长捺,起笔有立体转弯再有三个提按然后停驻收笔。在武则天《升仙太子碑》内“升”“太”“子”横笔加上上升飞帛,表示“飞”势,同时笔画横向有节奏的留白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