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瓦当美术铭文

第一节 汉代瓦当美术铭文

瓦当是设在瓦端遮盖檐头的特制瓦材,与一般瓦的区别在于瓦当的下端连着一个圆形的遮蔽物,古人为了美观在上面模印了花纹和文字,上面的文字就叫瓦当文。汉代瓦当文流行起来,不仅见于长安的宫殿建筑,也见于边陲的诸侯建筑,此外,一些重要的建筑如礼仪性建筑、仓库等也采用了瓦当文装饰。瓦当文是以小篆为基本字体,偶见有虫书等花体。瓦当采用篆文和各种图案,文字优美,富有装饰意味。自宋代金石学兴起,瓦当文就有人收罗著录,后纳入金石学范围。瓦当文在宋时尚不受重视,金石家欧阳修、洪适诸家皆不载,仅见零星谈及,金石文字大家黄百思《东观余论》卷上《古瓦辨》谈道:“近有长安民献秦武公羽阳宫瓦十余枚……首有羽阳千岁万岁字。”不过他是着眼于瓦砚而言,并不涉及瓦当文。清代钱泳《履园丛话·阅古·秦汉瓦当》:“瓦当者,宋李好文《长安图志》谓之瓦头,盖屋瓦皆仰,当两仰瓦之际,为半规之瓦以覆之,俗谓筒瓦是也。云当者,以瓦文中有‘兰池宫当’、‘宗正官当’、‘宜富贵当’、‘八风寿存当’,是秦汉时本名。……乾隆初年,浙人有朱枫者,以其子官关中,又得瓦当之有文者三十余种,因作《秦汉瓦图记》。至四十八、九年间,镇洋毕秋帆先生为陕西巡抚,尝著《关中金石记》,采瓦当文字十余种入记中。幕府诸客,如张舍人埙、宋孝廉葆醇、赵文学魏、钱别驾坫、俞太学肇修所获瓦当最多。后青浦王兰泉先生为陕西廉访,亦获廿余种。而海内通博之士依两公以游者,岁不乏人,亦往往获瓦以去。时阳曲申大令兆定正候补长安,亦深好古篆籀之文,见诸君所得有异文奇字者,皆为双钩,用旧砖摹仿,较之原本毫发无遗,故特备于诸君,而歙县程彝斋敦为作《秦汉瓦当文字》一卷。”[1]民国以来,收集整理瓦当之风不减,包括砖文等。

罗振玉也有《秦汉瓦当文字》五卷,内容丰富。近年来随着秦汉建筑遗址的有序发掘,瓦当层出不穷,瓦当文字的研究出现了新的热潮,已有多种瓦当图集面世:陕西省博物馆编《秦汉瓦当》,文物出版社1964年出版;李发林《齐故城瓦当》,文物出版社1990年出版;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秦汉瓦当》,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出版;杨力民编《中国古代瓦当艺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出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汉研究室编《新编秦汉瓦当图录》,三秦出版社1986年出版;袁仲一编著《秦代陶文》,三秦出版社1987年出版;钱君匋、张星逸、许明农编《瓦当汇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出版,书中含瓦当图案以及陶文;徐锡台、楼宇栋、魏效祖《周秦汉瓦当》,文物出版社1988年出版;张文彬主编《新中国出土瓦当集录》,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1999年出版;傅嘉仪编著《中国瓦当艺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陈直撰辑《关中秦汉陶录》,中华书局2006年出版。秦汉瓦当的主要价值在文字部分,其文字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宫殿、市署、地名、吉语、干支等,字数一般不多,四字为主,也有少于四字或多至十多字的。

自20世纪科学考古发掘整理以来,各个建筑遗址出土了多批瓦当,断代有可靠依据。秦瓦当文数量很少,经过对秦宫殿遗址的科学发掘,秦瓦当的确切断代才能实现。在陕西凤翔孙家南头堡子壕遗址的秦蕲年宫、橐泉宫遗址,发现“蕲年宫当”“橐泉宫当”“竹泉宫当”“来谷宫当”,这次科学考察对秦瓦当的断代具有科学价值。[2]

图3-1 “蕲年宫当”

图3-2 “橐泉宫当”

图3-3 “竹泉宫当”

图3-4 “来谷宫当”

瓦当文具有因空间改变字形的特点。功能决定了瓦当的形状,除了半瓦当外,以正圆为常制。在既定的圆形上制作铭文,必须在这特定空间内显示各种巧妙设计。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事志》记载:“秦武公作羽阳宫,在凤翔宝鸡县界,岁久不可究知其处。元祐六年正月,直县门之东百步,居民权氏浚池,得古铜瓦五,皆破,独一瓦完。面径四寸四分,瓦面隐起四字,曰‘羽阳千岁’,篆字随势为之,不取方正,始知即羽阳旧址也。”[3]眉县赵家庄遗址出土秦汉瓦当,其中汉代的文字瓦当有多种,如“郿”“长乐未央”和“与天无极”,形体变化较 大,说明古人已经注意到瓦当文字的特殊性了。韩天衡《古瓦当文编》序:“基于破平衡、破对称、破规则的前提,瓦当文字以其灵变、夸张、错落的造型特点独具一格。”[4]汉代的篆文制作技艺娴熟,字形姿态优美,富于变化,属于一种美术篆字字体。

图3-5 “郿”

图3-6 “长乐未央”

图3-7 “与天无极”

图3-8 “与□无□”

秦之瓦当文字属于一种美术字体,它的装饰性似乎 高于实用性,因而自行处理相当灵活。一般来说,有十字界栏的四字当文,篆字稍微整齐一点,但是因地制宜也会有些变化。如上面的两个“橐泉宫当”和“竹泉宫当”中的三个“泉”字写法差别很大,两个“橐”字写法也不同。

瓦当文还具有以花饰衬托,字、文相成的特点。

秦瓦当很注意图案花纹装饰,有些文字嵌入其中,似字非字,似花非花,难以识别。如“年宫”“华市”“日月山川利”“□□羊利”,后面三当是最近才识读出来的。

图3-9 “年宫”

图3-10 “华市”

图3-11 “日月山川利”

图3-12 “□□羊利”

战国秦汉云纹使用最广,瓦当文字伴以云纹就不奇怪了。秦代就用云纹装饰瓦当,秦云纹当十字线内有四对对称旋云纹。秦代又把分离的旋云相连,形成对称连云图案,秦代“空”字瓦当文的十字线变短,使得当面虚空,云纹更加突出。这是为了追求“空”的效果。

图3-13 “空”

图3-14 “宫”

眉县赵家庄遗址出土文字瓦当,上面有双线十字纹、省体“郿”字,十字的四个区间各有一个对称云纹。

阜阳文昌阁工地在地表浅层发现西汉汝阴侯宫殿遗址,出土了文字瓦当“女(汝)阴宫当”,斜置十字纹,端处皆有简化云纹。

妙的是,“乐未央”瓦当干脆将“乐”字第二笔画处理为横画,两端勾起,形成旋云纹,把独立的纹样纳入字内,实际将字形变为云篆了。

汉代“马”字当中,“马”字占了十字区的上面一区,只剩下三个连云纹。“便”字当中“便”字填在正中大方框内,压缩了四周空间,旋云纹跨区以分割线为中心对称布置。两个“关”字当中,“关”字顶天立地,前者把四个对称云纹挤在两侧,后者云纹皆在竖画上,两对相向云纹改为背向云纹,变成了两朵花。“富贵毋央”“永保国阜”“千秋万岁”的云纹简化变形,越来越抽象,东汉晚期瓦当“大乐昌富”以背云纹延长线交汇替代了分割界栏,有足够空间让文字保持修长篆体。同时那些保持云纹的瓦当不断省略,“万有憙”只保留上下两组,闽越汉城的“万岁”当只保存上面一组,如苍穹之垂云,罩在“万岁”两字之上。

图3-15 “郿”

图3-16 “女阴宫当”

图3-17 “乐未央”

图3-18 “马”

图3-19 “便”

图3-20 “关”

图3-21 “富贵毋央”

图3-22 “永保国阜”

图3-23 “千秋万岁”

图3-24 “大乐昌富”

图3-25 “万有憙”

图3-26 “万岁”

当然瓦当的简化并没有什么发展规律,简与繁是依据设计的要素安排的。汉代开始,民间的瓦当设计融入了天象因素,在云纹外添加了光芒。这种光芒最早见于楚镜,汉代也出现在鸟虫书印文之中,在汉代的镜铭和瓦当上以几何形图案显示,列于周缘,称为三角缘。陕西耀县(今铜川市耀州区)独家村曾经采集到数枚汉代瓦当,有“宜富昌”“富贵昌”“大富吉”文字的汉代瓦当[5],除了部分文字不同外,当面的布局几乎完全一样:圆钮外一周凸弦纹,外用三直线与双直线做隔离带,分割为四格扇形区域,区内各有双朵对称云纹,双直线形成中心窄、向外围逐步放大的上下两个空间,自上而下安排铭文,圆钮上大部可见单字。

图3-27 四川出土六朝云纹瓦当

四 川曾出土云纹文字瓦当,上面有竖读铭文:“千万昌”“千万富□”“千万富贵”[6]。有学者把读作“侯”,此误,当释为“千万”二字。

图3-28 “千万昌”“千万富□”“千万富贵”

四川郫县波罗村遗址Ⅱ区发现汉代瓦当三件,当面卷云纹,G45:6、L1:6中心模印“大富昌”,L1:4残当有“万年”字。[7]笔者认为,原报告断代无误,但是依然将“万年”误释为“侯”。

云纹瓦当 从战国到魏晋长期流行,西汉是它的盛行时期,魏晋已经渐趋消亡,西晋以还,被莲纹和兽面纹瓦当取代,在南方已经很少使用。

汉代的纹样中鸟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织物、器皿、杂用器具中随处可见。常 见的有朱雀、白虎、青龙等,属于祥瑞之神兽。汉代瓦当有独用兽面的瓦当,似虎而生两角,露出獠牙,凶猛异常。福建汉城遗址发现的“万岁”瓦当,上面有兽面,下面有鸟,推想是白虎与朱雀,而“万岁”二字放在靠下两边。如瓦当的面积比较小,很难表达动物的全貌,一般选用最能显示特征的头部。

图3-29 “兽面当”

图3-30 “万岁”

图3-31 “万岁”照片

兽面万岁残瓦当,当面中竖排“阳翟”二字,两侧是微缩的龙,大嘴四足齐全。“冢上”当中,“上”字两侧两条游动的龙,大大简化,仅存主干,与蛇无别。“冢”字笔画夹缝中留了一只鸱鸮,在商周青铜器及汉代的陶仓常可以见 到此鸟,估计视鸱鸮为看家的吉鸟。鸟纹“千秋万岁”瓦当在中心圆圈内有一长颈长脚的鸟,应该是鹤,俗称仙鹤。在秦陵区的百戏俑坑中也发现过铜鹤,与其他禽鸟放在一起。另一带框“冢”字瓦当,在框内底部有一只回首看尾的鸟,有开屏的尾羽,前爪前有一条鱼,似乎是朱雀,又似鹤,从长颈和长腿以及抓鱼的动作来看,应是鹤无疑。

图3-32 “阳翟”

图3-33 “冢上”

图3-34 “冢”

图3-35 “千秋万岁”

图3-36 “冢”

瓦当是圆形的,把瓦当上的文字分切为半圆、扇形乃至各种不规则的形状,以长方形外轮廓和平直笔画为主干的秦汉篆字必须做出一些调整,文字大多有些变形。

文字瓦当可分为十字分区和无分区两大类。十字区一般用双线分割,单线分割比较少。陕西淳化县西汉云陵及云陵邑建筑遗址,出土过文字瓦当“长生未央”“卫”“长乐□□”,“长乐未央”书写富于变化,共见十五种字的变式。[8]陕西淳化县城前头、董家等村有汉甘泉宫遗址,出土过文字瓦当“长生未央”“长毋相忘”“富贵□□”“千□万□”“卫”“甘林”等。[9]“长生未央”铭文最多,皆为双线十字分区,“长”字均有不同的变化形式,“央”字有出头与不出头之分,下面部分有四竖笔、五竖笔之分,有连与不连之分,上边两竖也有下罩和不下罩之分。变化形势最多的是“长”字,为了与其他字的笔画平衡,大都采用了省体,两个“长”反书,特别是下面部分笔画之多寡,姿态之各异,不可名状。董家村出土“长毋相忘”之“长”字右侧变成六条并行线。两个遗址包括残片在内十六个“长”字各有不同。

图3-37 “长生未央”

汉景帝阳陵帝陵陵园南门遗址出土了很多建筑残件和铜、铁等其他遗物,其中各类瓦当四百九十四件(含文字瓦当两百九十三件),以“长乐未央”“千秋万岁”为多,还有“与天无极”“长生无极”“永奉无疆”“万岁未央”“与天久长”。[10]

图3-38 “长乐未央”

图3-39 “与天无极”

图3-40 “千秋万岁”

图3-41 “长生无极”

图3-42  “永奉无疆”

图3-43 “万岁未央”

图3-44 “与天久长”

这批瓦当文字皆为双线十字分割,字形精美。形体因势利导,笔画方圆兼用,变化无穷。茂密者如“长生无极”,疏朗者如“与天无极”,字形善变,同字形体几无雷同,如四个“千秋万岁”,逐个比较四字,每个形体都不同。至于这是制作工匠的设计,还是书吏的设计,就不得而知。

汉长安城武库的瓦当有“长乐未央”“长生无极”“与天无极”等,前两种两字背向排列,“与天无极”只有“无”字为向心结构,其余三字皆为直立方向,这是因字形特点改变方向的情况。[11]

也有为了平衡结构疏密而随意改变形体的情况,例如“千秋万岁”当中,“千”字添笔,其余三字均作简笔。

图3-45 “长乐未央”

图3-46 “长生无极”

图3-47 “与天无极”

图3-48 “千秋万岁”

西汉汝阴侯宫殿遗址出土过一些文字瓦当,如“安乐□贵”“安乐富贵”,瓦当文字圆润柔美,字形近于小篆,后者借用方折,“安”为反书,其他三字变形较大。“安乐□贵”与“安乐富贵”采用斜十字分区,“安”字居中,似乎更能体现安乐稳定的情态。[12]

图3-49 “安乐□贵”“安乐富贵”

汉代长杨宫遗址出土的篆字瓦当追求文字正面直立,“与天毋极”篆字按照所出斜势,让出相应空间。而“克乐未央”主动挖去斜面,形成方框,保证形体完整,结构合乎本 字,字形优美。[13]除双线十字瓦当外,还有单线十字瓦当,西安市汉长安城城墙西南角遗址出土的“都司空瓦”,十字区放在方形的空间内。

图3-50 “与天母极”“克乐未央”

图3-51 “都司空瓦”

1995年到1997年,广州中山四路发掘了西汉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了大量砖瓦、石等建筑构件。其中有多件瓦当,文字绝大多数为“万岁”,从右向左横读,有的还留有涂抹的朱砂痕迹。字外有单圈、双圈、三重圈。[14]

秦汉瓦当文字均属于小篆系统,小篆的结构是它们的基础。总的来说是因地制宜,根据所处的形势做出相应的变化,所以它们与正常的字形是有明显差别的。同时因为它们是建筑装饰的一部分,有装饰上的要求,属于铭刻书,所以采用了 极尽美化的手段。

其一,为了充实圆形的当面,文字向外部分切成四分之一圆面。为了保存文字的完整性,有些安排反体。清代桂馥《札朴·古瓦文》指出:“瓦文曰‘乐当大万’,或以‘万’字下半反书。”“汉器‘万’字多反书。”[15]有些不惜牺牲字形完整性,减少笔画。

其二,形体多变。瓦当文因势利导,变化无穷。阳陵瓦当文疏密不一,形体不一,如“长生无极”“与天无极”“千秋万岁”,同字形体几无雷同。

其三,采用古体。如“黄山”“成山”当特意保持战国的黑块部分,有的还用网格美化。

其四,采用多体。瓦当文 字的字体以小篆为主,其中有正篆也有俗篆。南越国宫署当文用的是云篆,“永受嘉福”也是云篆。

总而言之,汉代的篆文沿袭秦代篆文,是形体规范的小篆,是秦汉篆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汉代的篆文已经退出了实用的领域,它在规整的形体上,又加大了美化处理,使得它变化多端、趣味横生。

篆文在汉代不是通行的文字,只是在礼仪场合使用,因此使用之中更加注意篆文的装饰作用。

南越国宫署的万岁瓦当“正体、变体、反文”“叠篆体”,“笔画卷曲迭转,笔画增多”,“具有鸟虫书的笔韵”。[16]

福建崇安县汉代闽越宫城遗址发现了很多砖瓦陶器,有许多篆文人名戳印,在瓦当上模印花纹和篆文,文为“万岁”“常乐万岁”“乐未央”,其陶文“万岁”反书、“岁”字均作简化处理,而“乐未央”笔画加以曲折,这些出于美观的设计,增减笔画,使得瓦当文字布局均匀,不惜改变篆文的原来结构和笔画。1997年,福州市新店镇新店村北古城外东北侧山坡出土大批汉初板瓦、筒瓦、铺地砖等建筑材料,其中有“万岁”“万岁未央”瓦当。[17]

眉县赵家庄遗址出土过秦汉瓦当,其中汉代的文字瓦当有 多种,“长乐未央”“与天无极”,都是单线十字区,留有较大空间,文字正面直立,其中一当“长”字做了较大改变,“长”上三横如飘带。山西夏县禹王城故城遗址出土“长乐未央”单线十字当,字大充满产生缺笔,形体歪斜不正。[18]

图3-52 “长乐未央”

图3-53 “长乐未央”“与天无极”

不分区的瓦当空间宽松,文字安排随心随意。不分区瓦当很晚才引起金石家的注意。清代钱泳《履园丛话·阅古》谓“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十二字瓦,“得于长安市中者,诸君断为秦瓦”。[19]以前都认为是秦瓦当文字的十二字瓦,现 在汉长安城武库遗址也发现了,可惜字形稍显疏松,显然是粗劣模仿之作。传世的有“千秋万世长乐未央昌”九字当,“千秋万世”顺时针右下,“长乐未央”逆时针左下,以“昌”字定当之正。字形轻巧,笔画灵动。山西夏县禹王城西汉早期瓦当中有八字当,读作“千秋万岁以保长年”,字迹安排茂密,或斜或正,或简或繁,布白随形,匠心独具。[20]

图3-54 “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

图3-55 “长乐未央千秋万世昌”

图3-56 “千秋万岁以保长年”

图3-57 “常乐万岁”

在不分区瓦当中二字瓦当较为常见,宝鸡阳平镇宁王村北渭河台地的遗址上发现“郁夷”瓦当。此为西汉郁夷城宫殿建筑的瓦当。“郁夷”上字大,下字小,下字嵌入上字,两字充满当面,笔法粗犷。[21]西安西郊汉代建筑遗址发现一些瓦当,有“上林”二字当,基本是正体篆字,只是字之大小调节疏密。[22]西汉“黄山”当中,“黄”字大而“山”字小,并把“山”字黑块改成网格,做艺术化 处理。传世“右将”瓦当,中有圆心,“右将”二字随之布字,笔画都与圆心弯曲平行,“将”字解散形体,与“右”字平衡。篆字规范,乃大匠之作。

图3-58 “郁夷”

图3-59 “上林”

图3-60 “黄山”

图3-61 “右将”

图3-62 “华苑”

图3-63 “万岁”

图3-64 “万岁”

图3-65 “延年”

汉集灵宫为武帝求仙所筑离宫,渭南市华阴境内杨家城遗址即集灵宫原址,采集到实物材料。1911年杨家城遗址出土“与华无极”“与华相宜”,地面瓦片俯拾皆是,十分丰富;还出土“华苑”瓦当一枚[23],二字取方,四周留白,卓然独立,不落俗套。广州市东郊东汉砖室墓内东室前羡道有铜镮首、筒瓦以及“万岁”。瓦当虽残,却见“万”“岁”二字头部连成一线,加四矮竖,为瓦当文字所少见。[24]南越国遗址出土“万岁”二字当,“万”字下半部分改造失去原来构造,变为两个半开口的独立部件,左笔下垂,与“岁”字下垂呼应,是长垂笔风尚的体现。[25]

一字瓦当较少。陕西淳化县西汉云陵及云陵邑建筑遗址、陕西淳化县城前头和董家村的汉甘泉宫遗址,都曾出土“卫”瓦当。“卫”字在篆隶之间,方笔,笔画等粗,类似陕北发现的东汉墓门刻字。

陕西西安汉长安城有多个宫殿遗址出土的“卫”字当[26],郿县的秦汉遗址出土的“郿”字当[27],多为朴素无华,略带方形而已。

图3-66 “卫”

图3-67 “郿”

华阴县的汉代华仓遗址出土的文字瓦当有“与华无极”“千秋万岁”“吴尹舍当”,皆为篆体。字形小有变化,“华”字三字皆有小异,“千秋万岁”之“岁”字,一个是省笔,另一个右置,因而部分结构反书。[28]

图3-68 “与华无极”

图3-69 “千秋万岁”

图3-70 “吴尹舍当”

汉元帝渭陵发现瓦当文十一件,均为“长生无极”。瓦当在考古报告里为“生”之上部,此误,当为“央”字,此当为“长乐未央”残件。[29]

图3-71 “央”残件

图3-72 “长生无极”残件

汉代瓦当的文字充分体现了装饰性的特点,当面被视作一幅图画,以均衡流畅为追求目标,如“八风寿存当”“长乐未央千秋万世昌”。

图3-73 “八风寿存当”

贵州安顺南 郊宁谷龙泉寺汉代遗址出土“长乐未央”瓦当十件。[30]1988年和1992年贵州省博物馆考古队曾在赫章可乐粮管所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得到一些瓦当残片,其中“建始”瓦当已经残缺,顺时针旋读,“建”“始”二字皆长脚盘曲。[31]

图3-74 “长乐未央”

图3-75 “建始”

图3-76 “成山图”

图3-77 “长水屯□”

图3-78 “鼎胡延寿”

图3-79 “上林农官”

图3-80 “甘泉上林”

洛阳涧西59号汉墓发现瓦当“长乐万世”,四个字几乎都采用省 体字,每字均省略了若干笔画,“长”“乐”“万”三字原来笔画多,省得也多,“世”原来笔画不多,只省去了一短画,这样处理使得四字均匀分布。[32]

1955年在西安西郊汉代建筑遗址发现一些瓦当,有“延年益寿”“千秋万岁”“上林”以及花纹瓦当,起字形多有变化,“延年益寿”的“益”“寿”的一些部件简化了,使得四个字的笔画均衡,疏密相当。[33]

图3-81 “与天无极”

图3-82 “长乐万世”

图3-83 “延年益寿”

图3-84 “千秋万岁”

有时有的字形为了在瓦当的半圆三角形分布合理,有的因势利导,稍做变化即可,如“延”字利用两个偏旁错落,布满空间。但是有的没有这种条件,只能采取其他措施。如“益”字左半笔画压缩紧密,右半疏松,空间感是合理了,但是但看笔画之间是攲斜了。再如澄城良周秦汉宫殿遗址汉代瓦当“无”字,下部“林”的左边“木”,笔画故意向左下飘扬,为了调节空间,却无意间造就了飘动的姿态。[34]

汉长安城西城墙外古氵穴水故道一号古桥遗址,发现多见瓦当残件,“上林”圆瓦当两件,“长生无极”圆瓦当一件,“上林”半瓦当一件,“延年”半瓦当六件,遗址的建造时间大约在武帝时期。[35]长乐宫二号建筑遗址早期遗址发现文字瓦当“千秋万岁”“与天无极”“长乐未央”“与天”。[36]长乐宫四号建筑遗址发现瓦当“长乐未央”“□□无极”[37]

图3-85 “长乐未央”

图3-86 “□□无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