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白书的起源

第二节 飞白书的起源

飞白书在历史上延续了五百到六百年,不断变化,与其他杂体书糅杂,变得异常复杂。它是汉字美术史的重要问题,也是书法历史的研究者历来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各家发表了不同的观点,颇有创获。

清代嘉庆九年(1804年)张燕昌、陆绍曾编辑《飞白录》二卷,此书记载了飞白书的历史,收录了自东汉到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飞白书法家一百二十人。此书附有张燕昌《论飞帛》一文,篇幅短小,内容精炼。1949 年容庚撰《飞白考》[12],系统介绍飞白书的历史,并且增补飞白书者十家。近年来,学术界对于飞白书探讨更加深入,各方面均有一定收获。姚淦铭《飞白书史相与史绎》[13],比较全面地回顾了飞白书的沿革,对进一步认识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些问题。陆明君对飞白书的产生和书体的特征做出新的考察,力图对它在形体演变史中的地位做出客观评价[14]。靳鹤亭论述了飞白书的书写工具、技巧以及特点[15]。陶贤果、谢光辉则着重探索了飞白书中的“飞”与“白”的含义[16]。桑椹以清代乾嘉时期的飞白书名家张燕昌为出发点,介绍了张燕昌对飞白书的研究和实践,介绍了清代的飞白书的书写者[17]。王元军专门谈了武则天与飞白书的关系[18],尹一梅也有研究[19]。笔者就飞白书之来龙去脉,提出了新的看法。[20]

古代大字莫如题榜。《书断》卷中:“韦诞……诸书并善,尤精题署。明帝时凌云台初成,令诞题榜,高下异好,宜就加点正,因致危惧,头鬓皆白。既以下,戒子孙无为大字楷法。”《晋书·卫恒传》:“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至灵帝好书,时多能者,而师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清代叶昌炽《语石》卷五:“题榜,其极大者曰擘窠书。”

飞白书原来用于宫殿的题署,题署即后世讲的题额,现在北京明清故宫还保留着古代的风带牌的题署,如十三陵长陵门殿棱恩殿三字即为明世宗所书。

飞白书的产生,史书上有明确记载,其创制者蔡邕(132—192年)为著名书法家,且精于字学。唐代张怀瓘《书断》卷上:“飞白者,后汉左中郎将蔡邕所作也。王隐、王愔并云:飞白,变楷制也。本是宫殿题署,势既径丈,字宜轻微不满,名为飞白。”可知,飞白是在写大字因为铺毫着墨不周,不经意中出现的露白情况。长沙东牌楼七号古井出土东汉封缄,左上残,有文字两行,一行小字“桂阳太守行丞事南平丞印”大字“临湘丞掾驿马行”。残长26厘米。“行”宽7.3厘米,竖笔宽0.7厘米[21]。出现了部分墨色稍淡的现象。

这样大的字是用什么工具书写的?汉代未见实物出土,但是后代的实物还是能看到。新疆焉耆霍拉山东麓一个叫作明屋的庙宇遗址发现了唐代草帚,共有四件,都是用谷穗编织而成,把谷穗编为30厘米草褡卷而成帚,以绳系之,高30厘米至40厘米不等。[22]从实物看,草帚展开的话,各个茎穗各自有峰,高低错落,如果卷束似笔。但是,草帚难以形成毛笔那样的齐一的笔锋。如果用它涂垩粉墙,必然会有一道道的空白。蔡邕见到匠人使用垩帚,得到了启发,用它作为书写大字的工具。因为垩帚毛糙不齐的特性,字画中留下了空白,成为千古称道的飞白书的佳话。蔡邕,字伯喈,汉灵帝时为议郎,董卓专政,他被迫为侍御史、官左中郎将。蔡邕通经史,善辞章,精于书法,是东汉的著名文学家、经学家、书法家。据传他创八分书、飞白,大致是可信的。《书断》卷中将蔡邕列入“神品”:“又创造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真异能之士也。”

相传蔡邕“在鸿门见匠人施垩帚”“见役人以垩帚成字”,于是有了飞白书的创意。垩帚是在墙上涂刷白粉的工具,《广韵》云:“少康作箕帚。”《农书》云:“其用有二,一则编草为之洁除室内……一则束筱(小竹子)为之拥扫庭院。”霍拉山东麓明屋庙宇遗址草帚编草为之,可供清洁之用,当然也可作涂垩之用。从实物看,草帚展开的话,各根茎穗各自有峰尖,编在一起,高低错落,如果用它涂垩粉墙,必然会有一道道的空白。蔡邕见到匠人使用垩帚,得到了启发,垩帚毛糙不齐,扫过留下了空白,于是促成飞白书的千古称道的佳话。

蔡邕当时用垩帚作书,创飞白书,如果是稍小的字可以直接用大笔作书。

图5-3 明屋庙宇草帚

图5-4 汉代陶仓垩书

《书断》卷上:“卫恒祖述飞白,而造散隶之书,开张隶体,微露其白,拘束于飞白,萧洒于隶书,处其季孟之间也。”什么是散隶?韦续《墨薮》卷一《五十六种书》:“散隶者,卫恒所作,迹同飞白也。”散隶区别于史书(正楷隶书)和草书,是日常书写体,在书法上不甚讲究,其中出现露白者就是飞白,而作为书体的飞白则是有意为之。

虽然门下吏与匠人身份不同,但是使用垩帚是一致的。垩是一种白粉,是用来刷墙的涂料,在汉代墓葬中也可以见到用垩来写字的,在陕西、河南出土的汉代陶仓上常可见到白的垩字。例如河南巩义汉墓出土陶器,如仓,瓶皆有白粉文字,“小麦麸百石”“二石豉”“黍米千石”“白梁米千石”“黄梁米千石”,波笔肥硕,体态端庄,皆为隶书。[23]不过这个垩字不大,似乎不必用特殊的书写工具,一般的毛笔即可。刷墙用的垩帚是怎么 样的?居延汉简E.P.T48·18B:“箄、炊帚各一。”此炊帚的实物在甘肃汉代遗址有发现,它是根部扎起来的一把草,和现代的炊帚相差无几。《书断》又云:“时方修鸿都门,伯喈待诏门下,见役人以垩帚成字,心有悦焉,归而为飞白之书。”高承《事物纪原》载:“《世本》曰:‘少康作箕帚。’”帚 之用有二,一则编草为之扫帚可洁除室内,一则束草为之垩帚。垩帚是用来涂刷墙面的工具,至于垩帚无非是涂垩用的草帚,这种草帚在新疆8到9世纪的焉耆佛寺遗址发现。草帚原在佛龛中,估计是作为清洁的工具。共四件,用脱谷的谷穗编织而成,用30厘米草褡卷拢为之,把手处用一道或两道绳子扎搏。此为8世纪前后的唐代实物[24]

这种草帚形状略似后代的抓笔,其稍头似笔锋但是很粗糙,长短不一,可以刷墙,也可以扫出大字,如果题榜应该是可以的。南朝宋虞龢《论书表》谈到王献之(字子敬)用帚泥水写大字之事:“子敬出戏,见北馆新泥垩壁白净,子敬取帚沾泥汁书方丈一字,观者如市。羲之见叹美,问所作,答云:‘七郎。’羲之作书与亲故云:‘子敬飞白大有意。’是因于此壁也。”这个记载证明了垩帚书写飞白的可行性。

去掉那些攀附名人的陋习和传奇色彩的包装,如果还飞白书以真实的话,是有迹象可以寻求的。在东汉后期真书逐步崛起,逐步成为使用字体之时,经过蔡邕等人的 倡导,八分在得到改进的同时,取得社会上广泛的认可,作为典雅字 体的代表,是书写铭石的唯一书体。八分书体笔画的最大特点是左挑右波,左右伸展,取势飞扬。飞白之飞势是直接从八分波势移植过来的。同时,汉代书写中为了解决小笔写大字的困难,发明了填书,使得空心字得以出现,给人以笔画中留出空间的启发,成为露白的契机。同时扁书和大扁书,出现了横粗纵细的特殊笔画形态,成现宽带状的行笔轨迹,给人轻薄如飞帛的遐想。飞白书体的要素在汉代的字体中全部具备,在创新字体、书体的浪潮下,飞白不过像一朝分娩那样自然。至于具体的年代,大致在汉末到魏晋之间。

空心廓填字未曾填,或者未填满,笔画内就出现的空白,简单称之为“白”,是飞白之“白”的先声。史载飞白书就是在大字榜书中出现的填书。唐代韦续《墨薮·五十六种书》:“填书者,亦周之媒氏作。魏韦诞用题宫阙,王廙、王隐皆好之。”飞白书的作品形制巨大,原来用于宫殿的题署,后世叫题额。汉宫题署“径丈”,按照汉尺一尺长23.2厘米计算,汉代一丈达2.32米。这样大的字是用什么工具书写的?《书断》又云:“时方修鸿都门,伯喈待诏门下,见役人以垩帚成字,心有悦焉,归而为飞白之书。”扫垩不满是垩帚扫出留下的空白。蔡邕(133—192年)字伯喈,著名书法家,亦精于字学。相传熹平石经由蔡邕书丹,楷法严整,结构规范,书法笔力雄健,是东汉的碑刻宏制。所以,推其为飞白始作俑者,是比较合适的。

飞白作为大字,使用的场合是相当有限的,常见是就是题额、榜书。叶昌炽《语石》卷八:“大都此体但宜于题榜,无专书一碑者。”飞白是美术书体,表演性很强,每字需要精心安排,字字张扬。如果用它来书写长篇文字,不仅书写者无法忍受,阅者同样读不下去。飞白书不是实用性字体,它始终是少数爱好者的笔墨游戏,它在汉字形体史上留下的只是一道轻轻的痕迹,就如飞白一样飘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