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篆是和美之篆[38]

第二节 缪篆是和美之篆 [38]

缪篆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又称“录书”,《初学记》卷二十一:至“王莽居摄,使甄丰刊定六体:一曰古文,二曰奇字,三曰篆书,四曰隶书,五曰录书,六曰虫书。当代以教学童焉。”[39]又称缪书。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二“文字”中提到秦书有八体:“四曰摹印,亦曰缪篆,施于印玺。”又:“王莽居摄,大司空甄丰等取四篇校定文字,颇改古文,别为六体: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古文之 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也;四曰佐书,即隶书也;五曰缪书,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以书幡信也。”[40]

缪篆在《说文》中没有界定,因而导致以后众说纷纭。目前文字学界以及书学界考证加猜测,各种想法迭出,可以分为四说。

一曰屈曲缠绕说:屈曲回绕是手段,匀满是效果。

《诗·唐风·绸缪》“绸缪束薪”毛传:“绸缪,犹缠绵也。”又《诗·豳风·鸱鸮》“绸缪牖户”孔颖达疏:“剥彼桑根以缠绵其牖户,乃得成此室巢。”缠绵即紧密缠束,此义引为缪篆之“缪”含义。《汉书·艺文志》“六体者”颜师古注:“缪篆,谓其文屈曲缠绕,所以摹印章也。”宋代黄庭坚《跋缪篆后》:“缪篆读如绸缪束薪之缪,汉以来符玺印章书也。”明代徐官《古今印史·缪篆》:“当读如‘绸缪牖户’之‘缪’,平声,以篆文屈曲填密如绸缪也。”缪篆,“缪”通“谬”。罗福颐将其发展到极致:“汉私印中有一种篆书,故作屈曲回绕的书法,想是当时的美术字。传世瓦当文中有‘永受嘉福’瓦,上面的文字就是如此,这当是许慎《说文解字》叙目所谓缪篆。过去有人将汉魏印上文字都称做缪篆,这是不对的。今从实物中看出,这种书体只限于私印,官印上不用。”[41]陈直反驳此说:“《秦汉瓦当文字》卷一、四十三页,有‘永受嘉福’瓦,是虫书体。”[42]“永受嘉福”瓦当为虫书,与缪篆同为王莽六书,罗福颐之说误也。颜师古所创“屈曲缠绕”之说,只符合部分印文,尤其是虫书最贴切。吾丘衍《学古篇》谓汉篆法“平正方直,字不可圆,纵有斜笔,亦当取巧写过”。缪篆之“屈曲缠绕”而茂密,与汉印“平正方直”特点不符合。缪篆为“屈曲缠绕”是颜师古所主张。颜师古之说的根据可能是来自云书,汉代“永受嘉福”瓦当实为云书。符合反复缠绕形体的字形只有汉魏以来的云书。唐代云书极为流行,用在墓志上的云书,也叫天文、仙篆,外形方正,内部笔画往复缠绕,颜师古没有考古发掘的实物,故而推想出这个概念来。

二曰谬误,缪篆是错篆。《礼记·仲尼燕居》:“不能诗,于礼缪。”郑玄注:“缪,误也。”这是谬误说的依据。清代丁传《缪篆解》:“凡奸人欲伪刻官印,但知依寻常日用之篆,使人易晓,即知当作缪篆,而篆之所以缪,非目见不能摹仿者也。盖其中如伏字之犬外向,皋字之令、丞、尉各各不同,皆出不意,皆非奸人所得见之文,虽欲摹之而不得摹者也。此如上方制作其法甚秘,秘府别有印证,亦如兵符之暗合,非外人之所得知。是以甄丰于诸篆之外另立一篆,谓之缪篆,盖其虑患也深,绝弊也巧,令天下有不可窥测之意。如马援所引奏诸印,当即王莽居摄时之所铸,而天下之印为缪篆者多矣,应不止此。惜乎马援不晓用印之妙术,但知同文之治,将天下郡国印章尽行改从正文,使用印取信之微旨销沉抵毁而中绝,宁不污哉。”[43]丁传 谓缪篆是故意刻错字形以防奸伪,创谬误之说,近时承继者众。庄新兴认为“缪篆应该是一种不合情理而具有缪误的篆体字”[44]。丛文俊亦持此 观点:“从汉印全部用字的情况看,缪篆的性质在于变篆,而以缪篆为乖谬于正体小篆的摹印用篆之名,并没有什么不妥。”又:“根据缪篆的性质,以其名为谬,别于正体小篆的字体。”[45]因为此说显属离奇,反对之声即起。萧高洪认为缪篆是建立在文字正确性的基础上,绝无谬误的意思。印章中的错别字,与缪篆无关,是制作印章的工 匠文化水平不高 所致。[46]赵宏指出:“缪篆同秦篆形式上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印章章法的需要、美感要求和防伪意识等决定的。”[47]笔者认为,缪篆绝非错篆。汉代印文有些字形因形而设,形体变化,与小篆相较,多有乖异。如以正篆观之,可谓谬误。但是这些乖异,是刻印者为达到某种目的而故意为之,与一般误写有根本区别,而且缪篆中字形乖异仅占一部分,不能以部分浑称整体。“缪篆”之名为新莽所设六书之一,“谬”之为名,遭人诟病,王莽会愚蠢到自取其辱?从情理上说,“谬篆”也是说不过去的。

谬误说又引出异于小篆说。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缪形。”李善注:“缪形,形不同也。”李华年据此发挥:“王莽所以把‘摹印篆’更名为‘缪篆’,是根据缪篆源于战国秦汉的隶变‘俗书’,而与《说文》所述秦代标准小篆‘各为一体’。”又:“缪篆实际上是东周秦汉的俗书或其变体,其中有少数文字保留了小篆的写法,多数则只是保留了小篆某些偏旁的写法或某些笔画的篆意,而其整体结构更接近隶书。”并以《汉印文字征》第一卷作为说明。第一卷收单词二百一十一个:见于《说文》者一百七十五个,这一百七十五个字有异体共五百八十八个;《说文》所无者三十六个,这三十六个字有异体共四十九个。平均异体为单字的三倍多,最多有十八个。证明“形不同”是汉印中普遍存在的。并且,他提出缪篆的三个特点:平方正直、多用隶法和屈曲填满。[48]桂馥《续三十五举》:“《说文》所无之字,见于缪篆者,不可枚举。缪篆与隶相通,各为一体,原不可以《说文》律之。”笔者认为,缪篆与小篆的形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是怎样去认识。诚然,缪篆的形体是与小篆有所不同,否则就不必另称缪篆了。但是这种形体差异的性质不能与俗体等同,俗体和缪篆的变形性质、方式都有本质的区别。

缪篆是一种使用在玺印上的小篆,因为印面章法的需要,字形要做出一些适当的调整,对规整字形有所改变。

三曰端正严肃说。此说是最近才出现的观点。罗勇来认为西汉时“缪”与“穆”同,则“穆篆”也可以写作“缪篆”。“‘穆’字有端正严肃之意,而‘平方正直近于隶’的汉官印文字,岂不正具有这样的美感吗?”[49]罗勇来所据《礼记·大传》:“序以昭缪,别之以礼义。”“昭缪”即“昭穆”,《史记·鲁周公世家》:“武王有疾,不豫,群臣恐,太公、召公乃缪卜。”裴骃集解引徐广曰:“古书穆字多作缪。”但是昭穆乃宗庙所列次序,父居为昭,子居为穆。而所谓端正严肃,恰恰适合小篆的形体风格,缪篆则不同,有妩媚艳丽,有端庄闲雅,有灵动活泼,有凝重 静穆,不一而足。因此端正严肃之说法虽然别寻一途,求解缪篆,亦难以奏效。

四曰规度说。《说文》许慎叙:“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段玉裁注:“摹,规也,规度印之大小、字之多少而刻之。缪读曰绸缪之缪。上文秦文八体,五曰摹印。”段玉裁谓缪篆为规度,即安排分布,规度印面文字之谓也。袁枚《缪篆分韵》序循规度之说:“秦厘八体,五曰摹印。汉定六书,五曰缪篆,缪篆即摹印所用也。古文二篆繁简不同,而结构皆圆,以篆刻印,宜循印体,则变圆而方,分朱布白,屈曲密填,有绸缪之象焉。”缪篆规度之说只是方法,而不是确切的字体。唐兰阐释了段玉裁的规度说:“《说文》:‘摹,规也。’《汉书·高祖纪》:‘规摹弘远矣’,注引邓展曰:‘若画工规摹物之摹’,韦昭曰:‘正员之器曰规,摹者如画工未施采事摹之矣。’我们由此可以知道摹印是就印的大小,文字的多少,笔画的繁简,位置的疏密,用规摹的方法画出来的。大小篆是写的,刻符是刻的,摹印是摹的。六国时的鉩虽被统治阶级专用了去,私印是人人都要用的,所以摹印一道,相传不废,直至如今。”[50]方去疾是篆刻家,以诏版入印为长,于摹印甚有心得:“秦小篆端庄,着重每个字笔画整齐美观为主,摹印篆要将在方寸之间的文字取得协调,为达到整体 美观,将小篆做了适当调整,与正规的小篆有所不同,虽然区别不大。秦书八体还将这类书体称为摹印篆。摹印篆细劲有力,文字之间协调一致是其特征。”[51]孙慰祖也持此观点:“缪篆、摹印书 实为一事,且作为印文书体似在秦时已经形成,汉代是沿而未改。”又:“秦汉魏晋时期的‘摹印’文字,始终是以小篆为基本结构规范的,其特点在于根据印章特定的布局空间作出了体态和部分笔画的变形。”[52]笔者认为,归纳规度之说,有字内之规度,有字外之规度,越来越显示出这是一种治印普遍原则,这样解释有其普遍性,但缺少特殊性。

笔者主张缪篆为和美之篆说。诸家考证未中肯綮,但皆看到了缪篆的部分特点,有可取之处。但是问题在于怎样与“缪”的意义联系起来,弄清缪篆的确切意义。笔者认为缪篆之“缪”另有和美之义。古籍中和美义多写作“穆”。《诗·大雅·烝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郑玄笺:“穆,和也。吉甫作此工歌之诵,其调和人之性如清风之养万物然。”《诗·大雅·清庙》:“于穆清庙。”毛传:“穆,美。”古书“缪”与“穆”通用。“缪”亦有和美之义。马王堆3号墓帛书《十六经·姓争》:“缪缪天刑,非德必顷(倾)。”《诗·商颂·那》:“穆穆厥声。”郑玄笺:“穆穆,美也。”《荀子·哀公》:“缪缪肫肫,其事不可循。”王先谦集解引郝懿行曰:“《大戴记》作‘穆穆纯纯,其莫之能循’。穆穆,和而美也。纯纯,精而密也。穆缪古字通,纯肫声相借耳。”此“缪缪”与“穆穆”同意,和美也。《淮南子·天文训》:“姑洗生应钟,比于正音,故为和。应钟生蕤宾,不比正音,故为缪。”王念孙《读书杂志》谓:“蕤宾是徵之变音,故亦不入于正音。不入于正音,则命名当有以别之,故谓之曰缪。缪之言穆,穆亦和也,言其调和正音也。”此《天文训》内“缪”之言“和”,可以譬喻缪篆之出于正篆,区别于正篆,故谓之缪篆,缪篆之用在于协调正篆,得和谐之美也。因此,缪篆之“缪”即和美的意思。“缪篆”当作“和美之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