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偃波书

第八节 偃波书

偃波书最早见于三国魏刘劭《飞白书势铭》:“鸟鱼龙蛇,龟兽仙人。蛟脚偃波,楷隶八分。”《初学记》卷二一引西晋 挚虞《决疑要注》:“尚书台召人用虎爪书,告下用偃波书,皆不可卒学,以防矫诈。”《管子·君臣下》:“夫水,波而上,尽其摇而复下,其势固然者也。”倒薤书,又称偃薤,偃就是倒的意思,偃波书就是像倒薤书一样,往下收笔,成下垂状,以波状笔收尾,两笔相连,由上而下。水波起伏,起而复下,偃波下落之波。唐代韦续《五十六种书》之三十七:“偃波书,即版书,状如连文,谓之偃波。”偃波书出现要比垂露书、倒薤书晚得多,比照实物,最早见于北魏碑刻。北魏太安二年(456年,一说太延年间435—440年)《中岳嵩高灵庙碑》,传为寇谦之书,寇为昌平人,著名道学家,在嵩山、华山之间修道。

图4-57 中岳嵩高灵庙碑

碑额“中岳嵩高灵庙之碑”,为杂体书,中有鸟书、垂芒书,恐怕还有一些其他杂体包含其中,而“嵩”“高”“灵”下垂笔为偃波书。从上覆盖以下部分,如苍穹覆盖大地,“嵩”字的偃波笔画与陕西户县朱家湾出土阳嘉二年(133年)陶罐上的早期道教朱书符号相似。[41]“中岳嵩高灵庙之碑”与道教的密切关系,因此寇谦之书碑很有可能。

图4-58 嵩高灵庙之碑

图4-59 朱家湾汉代朱书符号

《皇帝南巡之颂》碑,纪念北魏和平二年(461年)文成帝拓跋濬南巡而立。碑断残,拼合后可识文字眪两千六百余,魏碑真书。篆额“皇帝南巡之颂”[42]。原存灵丘县城东南15公里河阶台地上。此偃波书之实例。“皇帝”“南”三字有偃波,收尾尖锐。而“岳”“巡”“之”“颂”为鸟书,“碑”为龙爪书。

图4-60 皇帝南巡之颂

图4-61 霍扬之碑

前述司马金龙墓表也有偃波书,字偃波由中部而下,字有两笔表述相接成偃波。

北魏景明五年(即正始元年,504年)《霍扬碑》碑额:“密云太守霍扬之碑”,民国十年(1921年)山西临晋出土。[43]此碑额有方六体云书,有“密云太守霍”五字为偃波书。

萧子良《篆隶文体》日本镰仓抄本,京都山科畏沙门堂藏。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藏《古今文字赞》中则有:

鹤头书者,古题尚书召板 文也,暨于汉代名尺一简,其体仿佛,状若鹤头,因势之形,故有名称。大较其原,亦是偃波之类者也。

…………

凡偃波书者,亦板书,鹤下纤乱之体者也。其文波屈为广形,婉转联绵,状如涛势,写标称,故号偃波者也。

咸阳市底张镇发现北周武帝孝陵发现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武帝陵志一合,志盖篆书“大周高祖武皇帝孝陵”[44]。鸟书之鸟首上下皆有,首至小,喙极微小。说明偃波书与鸟书形体有交会,而下 垂的鸟首与鹤首的区别是细微的。

图4-62 北周武帝陵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