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预算

平衡预算

12月,胡佛总统开始施行其精心设计的、总体上来讲值得称道的救济计划,[12]但是为了适应迅速变化的形势的需要,每一步措施都过于谨小慎微,等这一计划被纳入法规时,已为时太晚。

(在我和许多其他的经济学家看来,)这个救济计划至少有一处可能的错误。那就是该计划企图平衡预算(因此这个目标并没有真正实现)。对普通人来说,一年进行一次预算平衡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他可以让你对收支进行调节。但政府的预算会对货币产生影响,而且在不同时期(如战争、和平、繁荣或萧条时期)对于预算的要求也有很大差别。为了在萧条时期达到预算平衡的目的,政府需要强制施行节约并提高税收,然而这会减少政府的支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会减少公众的支出,因为税收抽走了他们的部分收入。而这些都会拉低物价水平。

平衡预算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政府更进一步的借债行为,从而避免公共债务的增加。然而,这一政策所必然引发的通货紧缩实际上会通过增加债务所包含的每一美元的负担而令实际的债务水平提高。只要有通货紧缩就一定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因此财政政策的制定者们不能不考虑他们的政策所产生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效应。征税通常会带来紧缩,而借债通常会带来膨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尽管该时期处于通货膨胀阶段,而借债会火上浇油,但政府却采取了借债的政策。而在1932年——一个通货紧缩时期,政府却没有采取借债和膨胀性质的政策,而是采取了征税和紧缩的政策;此时,[13]每一美元的债务负担要比1929年高出60%。其实,政府本应该借债并将借来的钱支出去,从而促成通货再膨胀的形成并提高物价水平。物价水平的每一次上涨都会通过美元的贬值而降低实际债务,无论是公共债务还是私人债务。这将对商业构成刺激作用;此外,抑制物价水平的下降将会使企业和个人能够在以后的年份中更容易上缴更多的税款,因为那时可以用于征税的标的更大。你是不可能对真空征税的。

一位对这一问题进行过专门研究的经济学家曾这样写信给我:

“高税率、开支的节俭以及停止借债应该是繁荣时期的标志性特征。低税率、大规模发行公债和增长的公共开支应该是经济不景气时期的标志性特征。”

“平衡预算”这一口号从心理上来讲是有着广泛的吸引力的;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在不远的将来将征收新税所造成的心理效应就如同加在纳税人身上的一个额外的负担。

最后要说明的是,赤字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因为政府将资本性支出(capital expenditure)当作费用来计算了。[14]根据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的鲁宾(Lubin)博士所做的计算,如果政府在计算自己账目的过程中使用了它要求企业在计算所得税时所采取的方法,那么于1931年6月30日结束的这个财政年度将不会出现赤字,而是会出现1.09亿美元的盈余。下一个财政年度则将会出现轻微的财政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