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再贴现率进行管制
对M(货币数量)的调控属于乔赛亚·斯坦普爵士(Sir Josiah Stamp)所谓的货币“机制”的范畴。对V(货币流通速度)的调控则相对来说有些让人无所适从,因为这种管制涉及更多的心理成分。
因此,我们从所谓的货币机制——M开始讨论。
货币,正如本书中这个词所包含的意思一样,通常分为两类:
1.存款货币,或用支票来提取的银行存款;
2.公众日常手头持有的货币(hand-to-hand money),包括纸币、辅币和黄金。
占一国货币9/10的存款货币,对于任何一个希望打造健全货币体系的计划来说,都是首要项目。
由于存款货币可以用来出借,因此它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利率来调控。利率降低,就会提高人们借入存款货币的数量。而如果利率提高,就会降低人们借入存款货币的数量。许多人没有意识到利率的这一作用。就连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一位前委员也是如此,在一场向公众所做的演讲中,他断言,利率“在生产的成本中”是太微不足道的一个要素,因此无法对价格产生影响!然而,问题的关键并不是生产的成本,而是货币的数量。如果在5%的利率水平上,货币的数量能满足商业发展的需要,那么将利率调整为4.5%就会使货币变得过剩,而且是逐渐变得过剩;而将利率调整为5.5%,则会使货币逐渐变得短缺。当通过排水管排出的水恰好等于通过进水管流进的水时,浴缸里的水会保持不变;然而,在这个均衡点上哪怕是非常轻微地旋转一下龙头,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都会让浴缸装满水或是将浴缸里的水全部排干。而利率的作用就如同龙头一样,它可以让一个国家流通中的存款货币的水库注满水,也可以将其清空。
人类应该忘记对于利率的那些最原始的观念。所有经济改革中最伟大的一项改革,将是在经济条件要求迅速、大幅度地提高利率时,消除人们对此的抵触情绪,以及在经济条件要求降低利率时,消除人们对于将利率保持在高位的惰性。在有些地方,利率在经济状况好时和不好时都保持在6%的水平上。在一个西部城市,我看到一个新的银行大楼的墙壁上刻着“4%”的字样。即便在纽约这个利率比美国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加灵活的地方,利率的弹性也并不是非常充分的。理想的情况是,任何一个可信赖的借款者都应该能够通过支付一定的利率而获得贷款;而任何一个放款者都可以在某一个利率水平上发放出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