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方程

交易方程[1]

按照这个“交易方程”,价格水平乘以每年的交易量等于流通中的货币乘以它在一年内流通的次数。

用最简单的代数法来表示,这意味着在任何一个给定的年份里,

PT=MV

其中,

P是衡量物价水平的指数〔一个相对于基年(如1913年)的百分数〕;

T是交易量(不按当年价格计算,而是按基年价格计算的年交易量的总价值);

M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包括存款货币);

V是货币的流通速度(整个货币的年周转率)。

确定上述各项的数值在统计上是可能的。

物价水平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基本上取决于其他三个因素所发生的变化。交易量因素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则应该由供需之间的一些法则来决定,而且结果具有较高的确定性,只要作为供需法则表现手段的货币不打乱这些法则所产生的自然结果。尽管这样来看,交易量因素应该由自然因素来决定,但其他两个要素,尤其是M(货币数量),则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人为控制的影响。因此,我们的问题就是:通过调节货币数量以及影响它的流通速度来使价格水平保持基本的稳定。

卡尔·斯奈德已经证明,方程一边的货币流通速度有与方程另一边的交易量的短期变化自然保持同步的倾向。这样,交易量的短期变化就几乎不会扰乱价格尺度。因此,如果方程一边的货币数量与方程另一边的交易量的长期、稳定增长保持同步的话,那么P(物价水平)就会保持相对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