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市场操作的标的物

公开市场操作的标的物

这种买入或卖出债券的行为就是“公开市场政策”。

实际上,联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的方式可以买卖的唯一标的物就是政府债券和“商业票据”。也正因为如此,公开市场操作也招致了一些不满,认为这种做法对债券市场构成了干扰。从理论上来讲,任何其他的财产或商品都可以成为公开市场操作的标的物。例如,白银就可以被用来买卖——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联储。如同购买债券一样,通过会员银行或从会员银行那里购买白银,将使得这些银行将购买力投入到流通中,这样通常会提高物价。然而,麻烦的事情在于这种做法会尤其提高白银的价格,从而使其与其他商品的价格脱节。将标的物换成小麦或棉花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我们也不能期望因为公平起见而让所有商品都成为标的物,且保持最为适度的比例。例如,易变质或易损坏的商品,就不适合成为标的物。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耐用品也不适合,因为那样的话它们将处于一种长期闲置不用的状态。反对将债券作为标的物的声音也是存在的;然而,从稳定性的角度来考虑,债券是最为合适的标的品种。可选的债券范围自然也可以延伸到除政府债券外的其他债券。

这样,通过调整再贴现率以及实施公开市场操作,12家储备银行可以对美国存款货币的数量进行强有力的调控。

如果联邦储备系统出于影响物价水平的明确目的决定对存款货币施加其巨大的影响力,那么这种调控措施必须与物价水平形成联动。因为一旦允许物价水平出现迅速的上升(比如以每年10%的速度),那么真实利率就会变得非常低,以致即便是名义利率升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也很难对借债行为形成扼制——名义利率即使是10%,实际利率也只有0。而一旦允许物价水平出现迅速的下降(比如以每年20%的速度),那么这将会使得实际利率变得非常高,以致接近于0的名义利率都不会对借款者形成诱惑,因为如果实际感受到的利率是20%的话,那么名义利率为0又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物价水平的这种上升或下降的运动果真变得非常剧烈的话,那便是因为这两种政策(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实施得有些迟了。

简而言之,“实际”利率的唯一决定因素就是物价水平,但名义利率也可以决定物价水平——如果发挥作用及时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