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形式就是实质之时

当形式就是实质之时

一位很友好的批评人士反对我在本书中把解释萧条成因的重点放在美元的实际价值上,他认为“货币完全是一种度量单位,而不是被度量的事物”。他更为关注商业中的一些具体的错位和混乱现象。然而,一种几乎涉及每个交易并且时而膨胀、时而萎缩(尽管其对于订立合约的各方来说看起来似乎还是一样的)的度量单位必然会导致混乱,而且是各种问题上的混乱——物价的混乱、数量的混乱、分配的混乱,以及与订立合约各方相关的因素的混乱。这样的混乱(在我看来)必定要比由于一种农作物的枯萎病或另一种农作物的产量过剩,或是某些农作物的枯萎病与另一些农作物的产量过剩同时发生所导致的混乱更为严重、影响范围也更广。

离我家不远处是一家很大的军火企业的工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这家企业与许多国家签订了巨额合同,为它们提供军火;价格尽管是令人难以置信地高,但却被合同固定了下来。然而,当它的机器设备刚刚开始为生产这些军火运转起来时,战争所引发通货膨胀(1914—1919)便开始了。通货膨胀使得物价水平迅速蹿升,包括生产所需的原材料的价格和劳动力的价格,而麻烦在于,这家企业还没来得及为履约购入足够的这些要素。因此,起初看起来不菲的利润便由于收入的固定和成本的上涨而被榨得一干二净了。到了战后,这家企业发现,在和平时期用这么大的厂房和这么多的工具来生产战时产品完全是一种没必要的浪费,因此便决定将其多余的设备用于生产多种五金装备。相应地,它在全国各地都设立了店面并下了大力度进行广告宣传。而当它刚刚把利息、租金以及新招募员工的工资大体上固定下来之时,战后的通货紧缩(1920—1921)又开始了,这迫使它的全部产品(无论新产品还是老产品)的价格都开始下跌。于是,利润又一次受到挤压,这一次是受到大体上固定的成本与降低的收入的挤压。而当它好不容易才从困境中突围出来的时候(1921—1929),1929—1932年的价格崩盘又接踵而至。在来来回回遭受了几次沉重打击之后,这家被货币这个多变的度量单位一次次玩弄的苦命企业终于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它被出售了,而它原来的所有者们至今仍然很困惑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受伤。毫无疑问,他们认为是商业混乱的泛滥所致。而实际上,罪魁祸首,或者说所有的商业混乱现象或差不多所有的商业混乱现象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货膨胀(货币实际价值缩水)和通货紧缩(货币实际价值升高)。

货币出现问题必然导致利润出现问题。这是诊断的核心所在,而救治措施的选取正是以诊断结果为基础的。

在对货币改革(根据本书所做的诊断,它直接针对疾病的根源)进行描述之前,我将简要介绍一下当下主流的“实质疗法”——我无意将它们贬低为无关紧要的方法,而是认为它们在重要性上略逊一筹。在我看来,它们属于治标措施,但并非与直达问题根源的货币改革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