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
企业利润受损所造成的最严重后果便是失业。无疑,为失业人员提供慈善是非常可取的,但由于慈善是每个人的事情,因此也就不是任何单独一个人的事情。作为吸纳闲置劳动力的一种方式(一种准慈善),有人提出建议,在萧条时期,政府应该扩展自己的职能,充当雇主的身份。政府可以通过随意实施一项公共工程计划来履行这一职能——这一计划可能产生收益也可能不产生收益。然而,在萧条时期,例如1929—1932年,尽管数百万美元被花在了公共工程方面,这也确实为一些人提供了生计,但其对于控制萧条的逐渐加剧却没有起到任何效果或者说基本没有起到任何效果。胡佛总统估计,[1]在这方面政府的进一步投入在第一年将至多容纳4万人。在不影响利润的情况下(就业情况最终依利润而定),要将这4万份工作分配给上百万的失业人员,基本上不会产生任何效果——如果我们还继续采用私人利润体系的话。实际上,一项随意的公共工程计划很可能会把资源从更为有用的方面拨离走。
1932年,印第安纳州的加里(Gary,Indiana)推出了一个针对失业人员的巧妙的应急之策。这一年,大量的炼钢企业关门歇业。炼钢业协会、救济机构和印第安纳大学联手帮助大约2万个家庭通过开垦大面积的沼泽地来自行种植他们所需要的粮食食品。[2]
针对失业的各种形式的保险也开始出现。其中,通用电气公司的杰拉德·斯沃普(Gerard Swope)就提出了一项计划,该计划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保险的理念,但它的目的更多的是想通过行业内的合作行动使得现有的工业岗位在经济萧条的年份里得以继续存在,而并没有把关注点放在对于失业的补偿上。这项计划需要进行细致的斟酌。在耽搁了很长一段时间后,电气行业于1932年最终采纳了它。[3]但是萧条并非是由失业所引发的;因此,一个被耗尽了利润的行业是不可能将维持就业的计划长期执行下去的。众议员戴维·J.刘易斯(David J.Lewis)提出并坚持这样的观点:尽管这个世界并非“有义务赋予每个人一种谋生的方式”,但对那些能够并且愿意工作的人来讲,总应该有一个工作的机会。这是一个美好的理想,但却是可以实现的,条件是这个社会不再允许它的货币单位发生变化,不再允许它的货币单位几十亿几十亿地将确保工作机会的利润蒸发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