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速度控制

流通速度控制

现在我们从货币的数量(M)转向货币的流通速度(V)。当货币流通速度失常时,它与货币数量失常的方向是一致的。例如,我们已经看到,在1929—1932年的大萧条期间,在会员银行的存款货币数量下降了21%的同时,存款货币的流通速度也下降了61%。在物价水平上升的情况下,要找到降低货币流通速度的办法可能必须要在货币数量上做文章,要让部分多余的货币退出流通,因为人们是无法花费他们根本就没有的东西的。这样,物价水平就会降下来,货币流通速度也会降下来。从另一方面来看,人们也可以把他们所拥有的货币囤积起来;这样,在经济萧条、物价水平下降的情况下,仅仅依靠新的货币供应(以取代那些被囤积起来的货币)可能无法提高物价水平(因此这些货币无法进入流通)。例如,如果社会上存在着对于脱离金本位制的担忧情绪,那么扩大信贷的努力就会由于加剧了那种担忧而令自身变得徒劳,从流通中撤走而被囤积起来的货币甚至会超过新供应的货币。因此,要想迅速推动物价的上涨,仅仅增加货币的数量(M)可能是不够的,还需要对人们的心理施加一些直接的影响以提高货币流通速度(V),也就是说,要让公众放弃囤积货币的行为。

负有责任挽救公众在萧条时期的信心的政府当局,一定要小心谨慎,千万不要因为引发了公众错误的期望或采用了会自动引起反暗示的暗示,而使已经不利的局面变得更加糟糕。但是一些可以让公众领会其高明之处的明智措施,政府则应以满腔的热忱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