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保护的迫切需要

三、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保护的迫切需要

资江流域山脉逶迤,水系纵横,发达的喀斯特地貌以及连绵的山水环境,构成聚落生存的自然环境基质,形成极具地域特色的聚落集群。从空间形态来看,山地、溪河、古树、风雨桥、鼓楼、吊脚楼、小青瓦、封火山墙、码头等典型空间元素是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居文化的“基因群”,它们构成了该区聚落的典型形象,作为聚落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从社会形态来看,千百年的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孕育了流域独特的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与价值观念,其节庆时丰富多样的民间仪俗、典型的生活场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地域特征。由于地处偏僻,受外来文化干扰较小,该流域至今还保留了许多原始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而进入20世纪中后期,随着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推进,许多产业由于自身比较单一落后,不断被“边缘化”。部分农村居民为谋求更好的生活外出务工,导致村民“离土”、聚落“空巢”、儿童“留守”和老人“独居”的社会现象加剧,聚落原有社会结构解体,民族独特的文化风俗也随之逐渐消失。截至2017年年底,根据湖南省政府公布的省(市)级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名单,资江流域共有26个历史文化名村及名镇,其中有14个急需抢救,6个需要进行迁建。[1]

特别是随着大规模城镇化建设的推进,由于缺乏对碎片式历史地段[2]以及文化资源价值的认识,缺乏有效保护与发展措施,在众多聚落中,人们认为“拆旧建新”的保护措施远远胜于“保破护旧”的方式,迅速改变聚落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成为大兴土木的第一动力,因而许多聚落打着保护的旗号,将聚落仅存的历史建筑尽数铲除,然后依照开发模式新建仿古村镇。这种所谓的开发性保护,其做法无异于将聚落原真特色无情“阉割”,然后错接“文化假肢”,使得聚落成为“非驴非马”的文化赝品,给聚落带来了毁灭性灾难。尽管当地政府与居民对聚落有一定的保护意识,也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但由于缺乏正确的方法指导,普遍以粗放的技术举措来实施保护,在曲解聚落原真性保护的基础上推进保护工作,聚落面貌出现比较严重的“公式化”与“符号化”现象,进而造成聚落“保护性破坏”。

综上所述,以上所有现象正向我们昭示,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已处于“生死徘徊”的边缘,正确理解与保护该流域传统乡村聚落刻不容缓,探寻聚落科学保护理论及方法迫在眉睫。鉴于此,为了保护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的独特性,维系聚落在现代化进程中鲜明的地域性特征,近几年来笔者通过先后对资江流域40多个传统乡村聚落进行实地考察,搜集了大量历史文献查证,对其空间环境特质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归纳,并结合聚落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保护策略。希冀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营建一方面能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延续乡村地域特色;另一方面又能适应村民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真正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促进乡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