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2]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夏征农,陈至立.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4]朱岸林.传统聚落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及其现实意义[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7-30.

[5]ICOMOS.International Charter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Monuments and Sites(Venice Charter 1964)[EB/OL].[2021-04-01].http://www.icomos.org/charters/venice_e.pdf.

[6]陈宗蕾.历史文化名村景观保护与更新技术路线研究:以苏州东村为例[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5.

[7]罗瑜斌.珠三角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现实困境与对策[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8]UNESCO.Recommendation Concerning the Safeguarding and Contemporary Role of Historic Areas[EB/OL].[2021-04-01].https://www.unesco.org/en/legal-affairs/recommendation-concerning-safeguarding-andcontemporary-role-historic-areas.

[9]张松.日本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S1):44-48.

[10]胡澎.日本“社区营造”论:从“市民参与”到“市民主体”[J].日本学刊,2013(3):119-134,159-160.

[11]葛丹东.空间至机制:基于乡村视角的村庄规划建设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8.

[12]韩秀兰,阚先学.韩国农村现代化的路径及启示[J].当代世界,2011(2):67-69.

[13]阮仪三,袁菲.迈向新江南水乡时代: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合理发展[J].城市规划学刊,2010(2):35-40.

[14]赵烨.意大利历史城镇保护实践的经验与启示[J].规划师,2018(2):134-139.

[15]黄丽坤.基于文化人类学视角的乡村营建策略与方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5.

[16]孙大章.中国民居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7]陆元鼎.中国民居研究五十年[J].建筑学报,2007(11):66-69.

[18]龚建文.在希望的田野上: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19]颜政纲.历史风貌欠完整传统村镇的原真性存续研究:以广东省沙湾古镇为例[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6.

[20]陈志华.乡土中国:楠溪江中游古村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21]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2]单德启.论中国传统民居村寨集落的改造[J].建筑学报,1992(4):8-11.

[23]单德启,姚红梅.绍兴东浦水街的保护与更新[J].小城镇建设,1996(3):12-15.

[24]单德启,苗文宣.再现辉煌:柯桥古镇沧桑:绍兴柯桥水乡古镇旅游开发规划设计介绍[J].规划师,1997(1):22-25.

[2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布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通知[EB/OL].(2019-01-21)[2021-04-01].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9-09/27/content_5434160.htm.

[26]邢谷锐,徐逸伦,郑颖.城市化进程中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类型与特征[J].经济地理,2007,27(6):932-935.

[27]陈晓键,陈宗兴.陕西关中地区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初探[J].西北大学学报,1993,23(5):478-585.

[28]段进.城镇空间解析:太湖流域古镇空间结构与形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9]郦大方.西南山地少数民族传统聚落与住居空间解析[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30]杜佳.贵州喀斯特山区民族传统乡村聚落形态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7.

[31]张大玉.北京古村落空间解析及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4.

[32]郭晓东,牛叔文,吴文恒.陇中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甘肃省秦安县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9):27-32.

[33]车震宇.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6-8.

[34]段进,龚恺,陈晓东,等.空间研究1: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古村落空间解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5]业祖润.传统聚落环境空间结构探析[J].建筑学报,2001(12):21-24.

[36]李瑛,陈宗兴.陕南乡村聚落体系的空间分析[J].人文地理,1994,9(3):13-21.

[37]杨定海.海南岛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38]陈林,凌善金,焦华富,等.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及其机理[J].地理研究,2004,23(5):686-694.

[39]李立.乡村聚落:形态、类型与演变:以江南地区为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40]范少言.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演变机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24(4):295-298.

[41]汪清蓉,李凡.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我国历史文化名村(镇)综合价值评价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6(2):84-88.

[42]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43]朱晓翔.我国古村落旅游资源及其评价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5.

[44]曹国新.文化古村落:一类独立的旅游资源[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4.

[45]鲁可荣,胡凤娇.传统村落的综合多元性价值解析及其活态传承[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2):115-122.

[46]徐洪涛,孙永萍.南宁传统村落的价值判断与旅游开发模式初探[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9):849-851,772.

[47]郭谦,林冬娜.全方位参与和可持续发展的传统村落保护开发[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0):39-42.

[48]李艳英.福建南靖县石桥古村落保护和发展策略研究[J].建筑学报,2004(12):54-56.

[49]罗德启.青岩古镇的保护与实践[J].建筑学报,2006(5):28-33.

[50]戴彦,赵万民.基于“拟合”理念的巴蜀古镇区域保护[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12):108-113,117.

[51]阳建强.江南水乡古村的保护与发展:以常熟古村李市为例[J],2009,33(7):88-91,96.

[52]樊海强.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三位一体”模式探讨:以建宁县上坪村为例[J].城市规划,2010,34(12):93-96.

[53]刘春腊,刘沛林.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建设背景下的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11):1923-1929.

[54]余侃华.西安大都市周边地区乡村聚落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55]陈栋,阎欣,丁成呈.淮盐文化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地域化路径:以江苏盐城市草堰村为例[J].规划师,2017,33(4):89-94.

[56]李瑾.济南郊县典型泉水乡村聚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2.

[57]陈明坤.人居环境科学视域下的川西林盘聚落保护与发展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3.

[58]潘鲁生,李文华.中国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探析:基于八省一区田野调查的实证研究[J].装饰,2017(11):14-19.

[59]李晓峰.乡土建筑:跨学科研究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0]李春涛,汪兴毅.基于“嫁接”理念的皖南古村落景观整治规划研究:以绩溪县仁里村新农村建设景观整治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07(10):93-96.

[61]张鹰,申绍杰,陈小辉.基于愈合概念的浦源古村落保护与人居环境改善[J].建筑学报,2008(12):46-49.

[62]刘沛林.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11.

[63]何依,邓巍.基于主姓家族的村落空间研究:以山西省苏庄国家历史文名村为例[J].建筑学报,2011(11):11-15.

[64]张杰,庞骏.系统协同下的闽南古村落空间演变解读:以福建晋江历史文化名村福全为例[J].建筑学报,2012(4):103-108.

[65]张家瞳,沈晨.符号学视野下历史村镇文化景观设计研究[J].华中建筑,2015(2):173-176.

[66]杨力.基因表达视角下传统村落的延续与新生[D].重庆:重庆大学,2016.

[67]林志森.基于社区结构的传统聚落形态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68]何依,孙亮.基于宗族结构的传统村落院落单元研究:以宁波市走马塘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为例[J].建筑学报,2017(2):90-95.

[69]刘培亮,毛德华,周慧,等.1990—2013年资水流域汛期径流量变化规律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23(S1):6-13.

[70]秦波.资水流域水质状况及洪水周期性研究[J].湖南水利水电,2007(6):44-45,58.

[71]侯婷娟,高耶.湖南资水水沙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J].水利水电快报,2018,39(12):11-13,48.

[72]游兴,李昌昊,喻娓厚.湖南省降水特性分析[J].湖南水利水电,2004(6):41-43.

[73]张选民,田伟国,王铁牛,等.资水中下游气象水文预报[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9(S1):129-131.

[74]马铁鹰.中国梅山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75]赵海洲.略论梅山蛮及其文化特色[J].邵阳师专学报,1995(3):13-15.

[76]张式弘.揭开梅山文化的神秘面纱[J].益阳师专学报,1998(4):64-66.

[77]黄家瑾,邱灿红.湖南传统民居[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78]李路珂,叶晶,张晨阳.湖南古建筑地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79]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湖南传统村落:第一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80]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湖南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81]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湖南传统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82]李静.安化民居建筑符号再生设计研究[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2011.

[83]王立言.娄底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及其建筑特点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6.

[84]朱英.湖南新宁县西村坊古民居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

[85]欧瑶.益阳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传统文化保护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86]罗金阁.梅山地区资江流域传统商业集镇建筑保护与更新[D].长沙:湖南大学,2017.

[87]马珂.基于安化茶旅一体化背景下的梅山环境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8.

[88]薛卓恒.湘中地区城镇传统民居形态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7.

[89]邹阳.梅山地区历史文化景观适应性再现[D].长沙:湖南大学,2012.

[90]张鎏.梅山地区旅游文化资源低影响开发的环境设计策略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

[91]汤因比.历史研究[M].郭小凌,王皖强,杜庭广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9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第10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93]王鑫.环境适应性视野下的晋中地区传统聚落形态模式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4.

[94]李和平.重庆历史建成环境保护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2.

[95]符少辉,刘纯阳.湖南农业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

[96]蒋响元.湖南交通文化遗产[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

[97]张中一.楚文化和三苗文化的承继关系[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1-5.

[98]朱汉民.湖湘本土文化的多维探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9.

[99]薛政超.唐宋湖南移民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100]BROWNE R B,DUNDES A.The Study of Folklore[J].Science,1965,16(400):190-191.

[101]陈志兵.梅山地区丧葬习俗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0.

[102]陈金川.地缘中国[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

[103]KISHIGAMI N.Soul Hunters:Hunting,Animism,and Personhood Among the Siberian Yukaghirs by Rane Willerslev[J].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2009,65(1):4086-4089.

[104]陈子艾,李新吾.古梅山峒区域是蚩尤部族世居地之一:湘中山地蚩尤信仰民俗调查[J].邵阳学院学报,2004(4):1-6.

[105]COE K,BEGLEY R O.Ancestor Worship and the Longevit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J].Review of Religion and Chinese Society,2016,3(1):3–24.

[106]夏当英.祖先崇拜:支撑乡村生活秩序的传统宗教内核[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19-128.

[107]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08]肖竞.西南山地历史城镇文化景观演进过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5.

[109]张富三,傅光宇.原始人心目中的世界[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110]拉普卜特.住宅形式与文化[M].杨舢,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20.

[111]邹珊珊.技术与技术哲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

[112]常青.从风土观看地方传统在城乡改造中的延承:风土建筑谱系研究纲领[M]//常青.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

[113]王竹.乡村社区空间形态低碳适应性营建方法与实践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8.

[114]亚伯.建筑与个性:对文化和技术变化的回应的新描述[M].张磊,司玲,侯正华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15]温泉.西南彝族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5.

[116]DIKOU A,PAPAPANAGIOTOU E,TROUMBIS A.Integrating Landscape Ecology and Geoinformatics to Decipher Landscape Dynamics for Regional Planning[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1,48(3):523-538.

[117]肖笃宁,高峻.农村景观规划与生态建设[J].农村生态环境,2001,17(4):48-51.

[118]陈勇,陈国阶.对乡村聚落生态研究中若干基本概念的认识[J].农村生态环境,2002(1):54-57.

[119]童磊.村落空间肌理的参数化解析与重构及其规划应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6.

[120]常志刚,宋晔皓,冉茂宇.肌理之于建筑[J].建筑学报,2003(10):43-46.

[121]金涛,张小林,金庵.中国传统农村聚落营造思想浅析[J].人文地理,2002,17(5):45-48.

[122]张京祥,张小林,张伟.试论乡村聚落体系的规划组织[J].人文地理,2002,17(1):85-88.

[123]李健娜,黄云,严力蛟.乡村人居环境评价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3):192-195.

[124]王韬.村民主体认知视角下乡村聚落营建的策略与方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4.

[125]谢花林,刘黎明,李蕾.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园林,2003,19(3):39-41.

[126]曹珂.山地城市设计的地域适应性理论与方法[D].重庆:重庆大学,2016.

[127]李伯华,刘沛林,窦银娣.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的自组织演化机理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9):130-136.

[128]王路.村落的未来景象:传统村落的经验与当代聚落规划[J].建筑学报,2000(11):16-20.

[129]GIEDION S.Space,Time and Architecture:The Growth of a New Tradition[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3.

[130]LANGDON P.A Better Place to Live:Reshaping the American Suburb[M].Cambridge: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1997.

[131]孙炜玮.基于浙江地区的乡村景观营建的整体方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4.

[132]浦欣成,王竹,黄倩.乡村聚落的边界形态探析[J].建筑与文化,2013(8):48-49.

[133]周婷.湘西土家族建筑演变的适应性机制研究:以永顺为例[D].北京:清华大学,2014.

[134]刘邵权.农村聚落生态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135]沈茂英.山区聚落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6.

[136]钱振澜.“韶山试验”:乡村人居环境有机更新方法与实践[D].杭州:浙江大学,2015.

[137]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38]王竹,范里杨,陈宗炎.新乡村“生态人居”模式研究:以中国江南地区乡村为例[J].建筑学报,2011(4):22-26.

[139]PAQUETTE S,DEMON G.Changing Ruralities,Changing Landscapes:Exploring Social Recomposition Using a Multi-scale Approach[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03,19(9):425-444.

[140]戴彦.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适应性保护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141]张帆,邱冰.日常生活视野下的旧城开放空间重构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

[142]邓春凤,黄耀志,冯兵.基于传承传统村落精神的新农村建设思路[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7(4):62-66.

[143]陈喆,周涵滔.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传统村落更新与新民居建设研究[J].建筑学报,2012(4):109-114.

[144]杨宇振.人居环境科学中的“区域综合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3):5-8.

[145]姚青石.川渝地区传统场镇空间环境特色及其保护策略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5.

[146]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M].第三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22.

[147]陈麦池,黄成林.古村落旅游地综合性系统保护与开发研究[J].中国名城,2012(12):67-72.

[148]BARRETT B,RICE D M.National Heritage Areas Program and How it Affects Byways[J].Tele-Workshop Fact Sheet,2003(12).

[149]张兵.城乡历史文化聚落:文化遗产区域整体保护的新类型[J].城市规划学刊,2015(6):5-11.

[150]杨文文.基于触媒效应的瑞安古村落更新设计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4.

[151]徐云曦.“触媒式”旧城改造与更新的实践探索:以四川宜宾中国酒都特色街区南区规划为例[D].重庆:重庆大学,2012.

[152]何依,邓巍.历史街区建筑空间肌理的原型与类型研究[J].城市规划,2014,38(8):57-62.

[153]王西涛,刘飞飞,邵娟.历史街区文化基因提取与基因库构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02-106.

[154]周卫.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新旧空间关联理论及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