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在选题和写作过程中,笔者首先从湖南大学图书馆的电子文献资源中的中国知网、维普资讯网、万方数据库、EI工程索引等数据库中获取了相关的文献资料1000余篇,不断充实理论研究基础。在对该领域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析的基础上,界定本书的方向和内容。随着研究的深入,笔者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到地方文物与建设部门收集了相关地方县志、统计公报、图纸资料,通过对现有相关文献资料和数据的广泛收集、系统分析,从而获取比较全面的理论以及方法支撑,进而对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的文化特质、人文环境、历史沿革做出精准总结及正确判断。
(二)实地调研法
本研究深入实地对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分布格局、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调研考察,收集第一手资料以供研究。调研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初步调研,依据文献资料的查阅及平时以实践项目为主的考察资料梳理,确定调研的大致范围、具体地点以及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的分布情况。二是重点调研,在初步调研基础上,对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聚落再进行深入调研。在此过程中,观察方式有三种:第一,实地观察,一方面对传统乡村聚落的现状进行图像记录及数据采集,对建筑物的外部形态以及内部状况进行全面把握;另一方面则深入所观察的环境,亲身体会居民的行为模式、思维方法,以参与者角度观察聚落生活实态,洞悉其内部生活的主观动机。第二,调查访问,主要是以聚落居民、当地相关部门领导、外来游客为访谈对象,对聚落的历史演变、文化特色、居住习惯与现状问题等进行考察,也会通过访问对象的回忆口述获取聚落已消失损毁的外部形式方面的内容,从而获取最真实的聚落情况。经过实地观测,在研究中以文本、照片、图表、数据统计等方式记录观察结果,灵活运用各种观察方法,对传统乡村聚落有一个整体、直观的把握。第三,实地测绘,包括传统乡村聚落的街巷空间尺度,建筑单体平面、细部构件以及建筑构造等内容,有选择地进行现场测绘及数据收集,并将测绘资料转化成建筑学专业的图示通用语言,以便记录空间形体的位置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三)实证研究法
笔者总体上采取“确定研究对象”“设定假设条件”“建构理论框架”“验证”四个步骤展开研究。本研究的核心部分:在考察与追踪分析过程中,采用整体性视域并结合典型实例厘清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的分布规律、空间特质以及当前在保护与更新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然后应对当前所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具体的保护与更新策略及方法。最后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资江流域典型的聚落保护与更新实践,验证理论研究成果的可行性。
(四)跨学科研究法
在任何研究中,我们都需要根据整体来进行全面把握,而不是根据部分内容进行片段式分析与推论。唯有遵循这个研究观点,对历史文化发展历程的梳理与追踪才能变得更为清晰、有条理,也方可逐步理解研究过程中曾经未能理解的东西。[91]本书研究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考察与追踪分析过程中,采用整体性视域并结合典型实例厘清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的分布规律、空间特质;除此之外,还通过细致的观察与深入的访谈获得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呈现研究对象自身丰富的特点和具体关键事件,以便发掘其本质和发展脉络。总的来说,本书达到了“整体—群体—个体”的层级深入,而个案的研究依然是为整体系统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