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聚落演进规律

三、延续聚落演进规律

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的营建是长期在日常生活过程中慢慢累积而成的,在该意义上,其营建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自然历史的层积过程。其整个过程大约可以分为“选址—定居—自然演进”几个阶段。由于聚落为村民们自主营建,人们总会根据不同时期生活和居住的需要来自发改造房屋环境,因此聚落宏观整体格局、肌理,微观单元的形制、形式,其变化总是能保持相邻阶段各方面特征的相似与相续,有机地生长。对此,在乡村聚落营建中,应找出在特定历史条件、特定地域环境中对聚落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影响因素,在保护与更新中采用更灵活、富有弹性的方式,考虑昨天、今天以及明天的发展,在继承地域文化的同时又能够创造出良好的居住环境。鉴于此,在具体保护与更新过程中,应提倡“小规模、渐进式更新”的模式,具体实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区域空间控制保护时序、拟定保护强度

聚落宏观层面保护时序以及保护强度的把握,可以选用AHP层次分析法作为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保护评估模型的基础理论,通过对评估目标关联因素的筛选与分析,建构聚落保护时序与保护强度两大评估模型。

1.控制保护时序

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保护时序的确定需坚持“先易后难、先贵后贱、先好后坏、先紧后缓”的原则,即应先保护那些价值较高、易于操作、保存较好、情况危急的聚落,其模型建立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聚落价值、保存情况、破败风险、实施态势。

2.拟定保护强度

聚落保护强度的拟定应坚持“量力而为、平衡保护”的原则,即聚落的更新既不超前,也不滞后,在其内部保护需求与外部保护能力之间保持平衡。其模型建立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聚落价值、聚落规模、破败速度和自我修复能力四个层面。

根据以上保护评估模型,可以找出在特定历史条件、地域环境中解决聚落保护问题的关键性作用环节,并引导聚落保护与更新采用更灵活与富有弹性的方式,在继承地域文化的同时营造出良好的人居环境。

(二)村域空间抽取核心病源、“辨症施针”

1.核心病源抽取

在对传统乡村聚落“修补”之前,应先“抽取”需要修补的对象,并制定相应的修补计划。首先要了解所要更新的聚落在区域中的地位、历史和文化脉络,并对其系统、细节、点线面等物质空间要素进行全面分析与梳理,归纳当前所存在的表象问题,挖掘其内在核心病源,找到能带动周边地区更新发展、见效快的关键部位作为修补的对象。其次,对需要修补的核心病源进行时序性的层级分类,近期更新打造重点应选择可立即进行修补的,且对周围影响深远的重要的区域。

2.“辨症施针”

面对传统乡村聚落复杂的“病症”,为了对其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织补,在采取保护规划措施前,需要根据聚落的特质对这些“病症”进行分类及分级。首先,依据各个聚落的具体特点和现状进行分类,然后按照历史文化保护单元等级,分别进行保护、整治、更新的织补。其中聚落历史文化保护单元的划定以单元内保护遗存的规模丰富度和价值为依据。依据单元保护等级的高低,分别对其实行保护、修缮、整治、更新及拆除等措施,以实现对聚落空间格局的严格保护和织补。其次,根据不同“经脉”的位置与织补目标,结合指标评价体系,分措施、分期改造。其核心思想是将传统乡村聚落视为有机生长的生命体,顺应聚落原有结构肌理而进行改良,通过系统内部的个中关系,调试关联中的作用力,从而引导乡村朝着一个更具有生命力和可调试性的方向发展,这也是一个聚落生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