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更新与地域文脉传承的矛盾

三、功能更新与地域文脉传承的矛盾

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的形成、发展与演变具有自身的历史规律。在该流域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背景作用下,聚落空间结构及形态随其功能的发展而不断演进,并由此逐步形成独具一格的聚落特征。然而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乡村旅游的蓬勃兴起,许多乡村聚落的发展功能开始转型,特别是随着聚落人口结构的改变,聚落既有功能难以满足长远的发展需求,原有空间结构被打破。在这一聚落发展变化过程中,需要及时对聚落的发展定位进行思考,从更大范围、更高层面明确新形势下聚落所承担的功能,并对其空间形态与功能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若一成不变、按部就班,聚落则难以适应现代发展的功能需求;反之,若一味采取外来风格与现代技术,聚落建设又会丧失自身的个性特色,造成与地域空间文脉的割裂。因此,在当前聚落更新设计中,如何在聚落功能转型与乡村经济发展的综合背景下,结合聚落自身特色,寻求聚落功能更新与地域文脉适应的平衡,是设计中又一个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综上所述,由于现代化背景下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保护与更新理念含混不清、使用方法偏颇孤立、适宜技术普遍缺乏、营建过程封闭速成等原因,聚落空间自组织矛盾重重,空间系统的内在秩序逐步退化。由此可见,当前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的建设与发展,单凭聚落系统内部的互相作用而引起的自组织已很难协调空间系统的发展需求,要让具有耗散结构特性的聚落空间系统恢复其应有的空间秩序,不仅要借鉴传统营建经验,遵循自然发展规律,还应在聚落空间系统引入人为的干预机制,并提供具备指导意义的空间营建技术。[126]从本质上来看,现阶段的当务之急,在于妥善解决聚落空间拓展与功能更新过程中,伴随而来的空间文脉与地域环境的适应性问题,为此,急需建构一套具有针对性的适应性保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