簇群肌理的有机修复
在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的格局之下,簇群是聚落公共空间的最小单位,也是聚落空间形态“血肉”填充的物质载体。簇群作为聚落空间与村民生活联系最密切的部分,依附其中的是单元内住户在长期居住和交往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邻里氛围。因此,要想保护聚落的历史感以及真实性,必须要对簇群地段实施重点保护,而乡村的宜居性、亲切化往往也在于此。如若采取冻结式保护策略,那么聚落很难与时代接轨,从而陷入孤岛式发展。为此,对于簇群的保护应充分分析与尊重其发展轨迹,找到能适应时代发展、与时代接轨的发展方向,保障簇群地段能够与新的生长点相互有机融合并继续演进前行。具体而言,在实施过程中,应对与原生社会协同保护的更新以及与职能文化协同的功能更新进行重点把控。对簇群形态肌理织补的重点就在于对聚落建筑空间组合格局与结构层次关系的梳理与织补。
(一)与职能文化协同织补
在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簇群空间保护重点主要在于处理好簇群职能与现代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挖掘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基于此,对于该地段的保护,应充分结合现代社会以及文化发展需求,积极挖掘不同簇群地段的职能演替方向,采取针对性引导措施,确保簇群在演替过程中,其物质遗产仍旧可以不断承续与更新。如安化唐家观村紧邻资江,基于交通运输便利,历史上成为以水路贸易为主的典型聚落。其历史文脉最为重要的一项因素就是因其商业职能而衍生的市井文化,而确保聚落簇群经济复兴的重要途径便是将市井文化与现代休闲旅游产业相结合。因此,在对唐家观村的保护中,要重点遵循与保存其商贸职能文化,基于聚落空间氛围,顺应当前商业、文化与娱乐发展趋势,将其打造成集商业购物、休闲旅游功能为一体的聚落,并以其为空间核心,对该地段附近的传统商贸地标以及手工作坊区有效地进行织补,以此来保证聚落的可持续发展。
(二)与原生社会协同织补
在簇群功能更新及其相应物质空间对象保护的过程中,还要重视对其空间历史氛围的保护,找准簇群对象的职能定位,以当地特殊的区位条件以及本土特色为依托,规范职能活动,对聚落空间业态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确保聚落新兴职能活动与当地人居环境相匹配。在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簇群地段中,民居建筑是聚落人工建成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些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是传统乡村聚落生命延续之根本。同时,簇群地段的民居建筑,往往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建筑质量较差等原因而日益破败。面对这样的情况,想要合理地保护民居建筑,当务之急在于找到支撑原住居民采取保护措施的动力。如果仅仅只是保护建筑物,忽略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无异于将其作为舞台上的道具,失去了传统乡村聚落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体系。场所空间本身是形态特征的载体,同时又作为人们对传统乡村聚落的感知途径而存在。聚落的农耕生活创造了田野、鱼塘等生产性景观;商贸活动与各种风俗行为赋予了聚落环境和空间以生命。这些行为活动和社会、家庭群体紧密相连,创造了非物质性的生活方式、工具和工作环境模式,反映在传统乡村聚落的形态、规划和布局之中。于聚落整体而言,簇群空间是一个易于识别、面积较小的公共生活空间,依附其中的是住户在长期居住与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邻里单元组合方式、聚落氛围及人际关系网络(见154页二维码内图5)。因此,只有关注场所空间与居民的联系性,留住簇群地段原住居民的生活,方可真正解决空间环境建筑破损、设施陈旧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另外,还要加强对原住居民审美意识以及文化意识的有效、科学的引导,积极制定并出台相应的空间设施指南与控制措施,尽可能地规避居民人为因素所导致的聚落传统风貌破坏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