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历史文脉及其现状
(一)桃林村村落概况
丹口镇桃林村位于湖南省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西南部,地处雪峰山与南岭山脉越城岭西北端的延伸地区,属山地地形。境内最高海拔1280米,最低海拔540米,处于东南亚第一峡谷——两江峡谷国家森林公园中心地带。该村始建于明代,是一个以欧阳姓居民为主的传统村落。欧阳氏原籍渤海陆一堂,经江西吉安府迁至湖南新化陈家庄,然后再迁至城步清溪,分支桃林籍。桃林村村域总面积约15.3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410亩(约0.27平方千米),村落有152户,共计628人,其中男性352人,女性276人,苗族人口609人,约占总人口的97%,是典型的苗族聚居传统村落(表6-3)。由于村落地理区位偏僻遥远、交通不便,受外界影响较少,因此,至今仍保存着非常完整的原生态苗族文化以及富有特色的村落建筑环境,具有极大的旅游发展潜力。特别是近几年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步周边县市的人均收入水平逐年增长,第三产业成为当地增速最快的产业,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表6-4)。经济发展带来交通体系的改善,“打工潮”的外流和回归,居民生活方式逐步现代化,桃林村的面貌逐渐出现了许多问题,最典型的便是许多历史文物、古道、古桥因年久失修而被废弃。民居建筑年代已久缺乏修葺,不能满足当前居住需求,从而导致居民乱搭乱建的现象层出不穷。而村民自行搭建的新房缺乏合理的规划,致使基础设施得不到实质的改善,村落、院落内部卫生状况不佳,阴暗潮湿,居民居住质量依旧较差,生活的舒适度不高。加之受市场经济和现代文明的冲击,桃林村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村里留下的都是一些老人和小孩,造成了不少独特的传统技能、民间艺术、民间习俗后继无人甚至面临失传,非物质文化逐渐走向消亡。
表6-3 桃林村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表格来源:作者自制
表6-4 湖南省各市州2017年GDP

表格来源:作者自制
(二)村落历史文脉特质
1.村落整体格局
桃林村所在位置属雪峰山南麓,村落背靠牛牯山,前临界背水河,东与上水村毗邻,北与小水村相连,地势北高南低,形成村后有靠山,前带流水,远有秀峰的“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基本格局。这种选址青山屏障、地势高爽,得村落自然水系之便,无洪旱灾害之虞,是资江流域丘陵地形典型的选址模式。村落共有5个自然聚居点,分别为桃林村苗寨、木山冲、茶园头、火明坳、假水河,规模较小且空间紧凑,是一个识别性很强的农耕型村落(见207页二维码内图1、图2)。
2.村落的建筑特色
桃林村大到聚落整体空间结构,小到每个建筑空间,无一不是地域物候资源、自然地理、社会文化以及经济技术等元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传统建筑无论是选址、布局还是形态更是独具特色。现存传统民居平面基本分为3种 :“一”字形、“L”形、“U”形(见207页二维码内图3)。民居主体建筑为三间或四间,坐北朝南,堂屋居中并设置祖先和神灵牌位。从平面布局上看,尊奉祖先、师拜伟人、尊卑有序的空间布局无不体现了桃林村的伦理文化。从使用功能分析,民居部分空间兼具了生活、生产、文化行为等多重功能,其功能的多重与混合是村落在营建历程中所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传统。例如民居庭院承载了村民日常生产、生活与交往的功能行为;堂屋通常用来宴请宾客、祭祀祖先;民居院落及屋檐下的空间是农产品初步加工、晾晒、临时贮存的场所;阁楼是储藏农用品、收纳农具的主要场所。从建筑外观上看,民居均以吊脚楼形式修建,屋顶上铺传统小青瓦,屋檐出檐较深,其上部挑出的木构架被视作建筑立面的重要造型元素。因居民有晾晒需求,在当地这种木构架造型极为普遍,不仅丰富了民居的色彩,也增强了农家的生活气息。从细部装饰来看,传统民居的屋脊旁常对称摆放两只斗牛,体现了牛在苗族村落中的独特地位;堂屋的正中埋有“龙宝”,又称“龙珠”,即略突出堂屋地面的球形饰物,为镇宅、保家平安之用,这种独特的构造方式形成独特的立面装饰,蕴含了丰富的建构文化内涵:依据地势特点,苗寨建筑大都依山而建、顺坡而成,既有单户成栋的,也有集中连片的。在城步苗乡,广大地区可见幽深狭长的峡谷、绿树掩映的山峦,在这美丽的自然生态风景中,竖立着一幢幢富有浓郁传统特色的苗寨吊脚楼。苗寨吊脚楼一般分三层,上层储藏粮食和家什,中层住人,下层关养牲畜、堆放柴禾等。二层的中间是堂屋,宽敞明亮,后壁装有神龛,用以供奉祖先和神灵,下面装有土地龛,堂屋及西侧间的前檐柱内部留成通廊。还有部分人家在吊脚楼外又紧连着建成一座露天晒楼,其宽与高同堂屋基本相等,主要用来晒粮食、衣物和柴禾,极其方便(图6-2)。

图6-2 桃林村建筑接地处理
图片来源:团队设计文本
3.非物质文化遗存特色
(1)口头传说
桃林村是典型的苗族聚居的传统村落,民俗风情浓厚,娱乐内容丰富,苗族文化传承和保存较为完整,村民基本上讲苗语、唱苗歌,现还保留有少量的苗文。
(2)表演艺术
①傩戏。傩戏起源于远古的驱魔逐疫仪式,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巫文化现象,可追溯到殷商时期,被誉为喜剧的“活化石”。城步境内的傩戏,在傩文化基础上融入了民风民俗,以完备的道具、面具以及服饰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苗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其表演程式除了祭鬼逐疫,还加入了民间戏曲小调。表演所用的木雕脸谱,依据历史形象所雕,表情丰富,色彩鲜明。表演时有唱有说,对白念读,或跳舞或表演武术,诙谐幽默。傩戏表演是桃林村一项传承至今的表演仪式,每年都会举行,其中规模最大、流传最广的便是“庆堂鼓”,这项舞蹈表演主要由长鼓师、神师所完成,具备丰富的舞蹈语汇,其基本动作为蹲、跳、摇、揉、转、拉、摆等,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在桃林村傩戏表演中,吹牛角是一项重要的器乐演奏,该乐器体现了当地村民对“牛”这一古老图腾的崇拜,同时,每年傩戏仪式的举行场地也是该村中央相传有着“牛”图腾遗迹的广场。
②苗族山歌。对于苗族人民而言,唱山歌是其表达心境、彼此交流并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桃林村的苗乡男女每逢走亲访友、山间劳作以及婚嫁喜庆等都会进行山歌对唱。山歌内容丰富、旋律动人,也富有典型的民族地方特色。与此同时,村落风雨桥、吊脚楼、古戏台、山间地头等处也均为善男信女提供了山歌对唱的空间场所。
③吊龙舞。这项活动在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下团村广为流传,是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在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列。苗族人民世世代代尊龙、敬龙、爱龙,将龙作为图腾。到了春节,民间各地按老龙形状,扎制龙灯,高高举起,耍闹新春,认为这样来年才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苗族聚居的寨子独创了用长杆将龙头高高举起,名叫“吊龙”的表演艺术。吊龙集手工艺、巫傩文化、音乐、绘画、武术以及礼仪习俗等文化为一体,不仅体现了苗族人民的民族凝聚力,也彰显着该族人民对龙文化的创造力,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文化活动。
(3)社会习俗
①挤油尖。在城步苗乡,有一项盛行至今的娱乐活动,即“挤油尖”。在这项活动中,参与者分成人数相等的两方,争夺一条木制板凳。比赛时在板凳正中间画一条界线,双方各自坐到板凳上,彼此背靠背相互挤逐,通过这种方式来分出胜负,整个活动风趣活泼,场面热闹欢乐。
②打泥脚。在苗族语言中,将其称作“坨脚”,指的是双方用鸽子蛋大小的泥巴打对方的脚。此活动备受当地年轻男女的喜爱,在比赛过程中,参与者自由组成两个队伍,将泥巴搓成差不多鸽子蛋那么大的泥丸,互打对方的小腿与脚的部位,根据泥印来进行统计,哪一方打中对方小腿及以下部位的次数多则为胜方。这项活动热闹而有趣,不但有利于促进村落居民的人际交往,进而增强凝聚力,同时也为苗族姑娘与小伙子提供了彼此互相了解的平台,当地人将这项活动视作村民联姻的重要手段。
③做油茶。在桃林村,还有一项独具地域特色的生活习俗,即做油茶。苗家人民会做油茶热情招待来客。在做油茶前,主人需要将来客请至茶堂火塘边,双方在此进行愉悦的交谈。油茶制作过程充分体现了苗乡礼仪特色。饮用油茶的过程同样颇有讲究,通常需要一次性喝足四碗,有“四时如意”“四季发财”的含义。另外,每逢重大节日,桃林村的村民们也会在堂屋神龛前摆上一碗油茶,以此来祭祀祖先(见207页二维码内图4)。
(三)桃林村的现状问题
1.村落的特色风貌受损
桃林村的传统民居多为木质结构,在多年的风雨侵蚀下已经老化腐蚀。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村落的古井早已枯竭;村落现存的三处古桥,其中桃盛桥和桃兴桥于2001年重新修建,而位于村落东侧的古石桥桥身损坏严重;村落寨门、文昌阁、水口庙、圣公亭、迎客亭也因年久失修及管理不当而破败不堪。由于缺乏对历史资源综合价值的认识,桃林村在建设中采取大规模开发与推倒重建模式,使得村落原本完整的历史建成环境慢慢被蚕食,村落肌理被肢解。特别是随着村落农业衰退、经济结构转型,大量人口外出务工,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当地的民族风俗逐步被同化,导致邻里关系日趋冷漠、民族风情节庆习俗逐渐淡化。
2.缺乏合理的发展规划
由于在更新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没有合理地保护当地历史资源,目前村落随意增建洋式建筑、违章建筑,随意圈地等现象严重。此外,村落公共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普遍陈旧落后;道路以泥石路为主,路网不成系统,也没有修建停车场;农耕工具、柴草等杂物大多散乱堆放,整体环境较为脏乱;村内环卫设施较为稀缺,垃圾随意丢弃问题严重;缺乏系统的给排水管道;电力电信设备覆盖率非常低(见207页二维码内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