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山、水、田”格局
(一)村落整体格局的保育
正龙村以其独特的山水资源和农业优势,在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阡陌交错、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因此,对于正龙村的改造,要从现有自然环境入手对场地进行梳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是疏通滨水地带以及种植地块,沿着东西方向向原有居住点延伸,融场所记忆、景观、休闲于一体,串联成村落最具生活气息的公共中心地带。公共中心形态上呈条带状,与村内主要道路相互平行,从而避免了机动车的干扰。对于这一地带的保护及更新集中体现在两个技术层面:一方面是对自然环境外在形态进行保护,另一方面是对自然环境内在秩序的保护。从自然环境结构形态保护来考量,前者是对外在形象的保护,后者是对内在秩序的保护,实质上是同一保护目标下的两个不同保护方向。景观风貌的保护,指的是将村落人工环境列为视觉中心,在该区域范围内,系统梳理视域范围内同建成环境形成“视觉衔接”效应的自然景观,其目的在于更好地维持自然环境风貌。正龙村景观风貌的保护以村落主要空间观赏点视线背景为限,以周边可视区域的群山脊线为界,划定环境协调区保护范围,秉持全局理念,合理界定保护范围,将保护目标聚焦于村落自然格局结构形态的完整性(见181页二维码内图11),织补山水与村落之间的空间联系及各景点之间的连贯性,并强化标志性景观点的地位。
村落视廊控制主要有三条:一条为杏树—袁氏宗祠—南侧梯田制高点,廊道连接了南侧梯田、袁氏宗祠、锡溪河,是欣赏村落自然环境要素和传统格局景观的最佳视廊;一条为茶山界—袁氏宗祠—十三岭,廊道连接了锡溪河、袁氏宗祠、北侧梯田,可以欣赏村落自然环境要素和传统村落木质板屋建筑群;一条为凤形地—袁氏宗祠—牛形山,廊道连接了袁氏宗祠、正龙村木质板屋建筑群、梯田,可以欣赏正龙村传统村落木质板屋建筑群全貌。通过保护现状制高点与景观视廊,对视廊中的建筑高度进行严格的控制,构建新的景观视廊,提高植被种植率,增强视廊的天然性与景观性(见181页二维码内图12)。
(二)自然生态的修复
绵延不断的锡溪河由东至西贯穿村落,与两岸环抱的青山构成了一河两岸的山水格局,这是正龙村典型的宏观特征。村落组团分布在南北两岸,远有群山、近可亲水、尺度宜人。然而,近几年受河流排污以及采石影响,村落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在具体更新中,应从现有自然地形和生态环境入手,重点保护牛形山、颜氏坪、虎形山等山体,锡溪河、山溪等水系及村内农田林地等生态要素;保护村落现状环境的水源涵养、植被覆盖、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
1.山体保护
基于生态保护角度,需要对村落周围山林绿地实行妥善的养护与管理措施,禁止采石挖土伐木、大面积开垦农田破坏现有山脊线及地形地貌特征;禁止在山林地带水源涵养区新建、扩建;需要依照风景名胜区的相关保护政策,科学管理并养护村落丘陵地区。
2.水体保护
对于村落水体保护,首先要控制建设地带,对现有池塘、河流等水体要素采取保护策略,坚决打击堵截、覆盖现有水系的行为,也不允许缩小过水断面,并应定期疏浚河渠,整治驳岸与护坡。其次,打击破坏水体岸线的相关行为,对破坏或已经退化的岸线生态加以修复。在具体更新中尊重村落原生空间形态,集中整治河岸生态环境,并通过以下措施修复山水格局:其一,坚持强化村落山水格局景观优势的目标,采取生态驳岸处理措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于河堤予以保留并适当加固,增加草坡以过渡河岸与农田,同时保留河堤上的树木;针对水流速度较缓慢的河段,通过种植护坡植物以及采用自然缓坡的方式,进一步强化田园风貌。其二,减少硬质护岸与铺地,尽量在原生环境基质上予以修复,重点突出那些重要的山水景观节点,延续山水记忆(见181页二维码内图13)。其三,尽管整体来看村域植被覆盖率较高,周边农田、山林等景观保留也较完整,但水体岸边、边界内侧、民居宅院等周围景观完整度依然相对较差,绿植较为稀疏。基于此,有必要提高以上空间的植物容量以及植物水平覆盖率,并优化植物配置模式,同周边山水环境有机交融,从而有效保护两岸山体植被,治理水土与涵养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