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建过程对传统模式的承续

四、营建过程对传统模式的承续

传统乡村聚落的营建动力源于生活需求,在生活过程中,人们根据不同阶段的居住需求对房屋进行改造,因而聚落形态也不断地朝着最适应生活需求的方向演化,并得以逐步改进与提升。梅山文化园的整体功能布局,前期并没有一份完整的蓝图,园区整个建造过程不存在确切硬性的施工节点与完成状态,而是根据其建设进度遵循传统空间格局发展规律,采用小规模渐进式开发模式,如春燕衔泥般地推动空间环境逐步成型。

2007年,研究团队在富溪村林地里以古戏台原址为基点,建造了园区第一栋景观建筑“石戏台”,从此,文化园的开发建设拉开了序幕。此后近10年,园区建设以戏台为中心,根据总体规划向周边不断拓展,逐步将静态图纸转化为动态实施工程。在此阶段,园区建筑沿基地等高线逐步延展,规模逐渐扩大,功能与形式日趋复杂与多样化。2008年,随着梅园的设计建造完成,园区入口区域也已竣工;2010年,博物馆等建筑成型之后,文化园西区亦雏形初现。随着单体建筑不断增多,不同性质的建筑互相关联影响,园区的布局形态以及功能结构逐渐清晰,初步满足乡村旅游产业建设的要求。为适应旅游开发之需,一些功能性建筑逐渐得到补充与完善。例如为接待外来游客与研究团队,2012年建成了山口客栈与桐子树客栈等民宿、餐饮建筑。随着园区建成环境规模逐步扩大,已经初步产生了园区聚集效应,园区逐步吸收了周边的特色资源,使其既有功能得到了有效的丰富与补充。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企业广泛关注以及本地艺术家的鼎力相助下,安化黑茶销售展示基地、梅山文化学术中心、梅山剪纸博物馆、梅山艺术中心等建筑物也逐步建成。在建设资金逐步到位后,梅山文化园分部分、分阶段逐步植入园区建筑、道路广场、公共基础设施。其整个营建过程秉持小规模渐进式的开发原则,动态地实现园区建设的整体任务。该模式的采用是文化认知、技术经济等诸多制约条件下的必然选择,也契合当地实际发展的需要。梅山文化园的建设工作,至今仍然在进行,是一个伴随在地乡村建设发展而动态更新的进程(图6-7)。

图6-7 中国梅山文化园建造时序安排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总之,梅山文化园是在原有村落旧址上新建的文化体验园。该项目从规划选址到空间布局再到建筑细节,一方面沿用了梅山地区传统村落中所蕴含的生态经验,并结合现有的条件对传统做法进行完善与补充,充分而全面地体现了传统生态策略的延续性。另一方面,整个园区营建过程,都是以一种回归的态势来组织和塑造空间,呼应地域文脉,无论是构造方式还是意境营造,都贴上了梅山文化基因的标签,带着时光的气息。它不但反映了梅山地区生活独有的情节,同时也产生了一种特有文化氛围下的秩序和意义,重塑了人们对地域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注释】

[1]“触媒”是化学中的一个概念,即催化剂,是一种与反应物相关、通常小剂量使用的物质。它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是改变或加快反应速度,而自身在反应过程中不被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