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环境文脉断层

三、人文环境文脉断层

人文环境是聚落居民传统价值观念与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聚落的经济、文化、民俗风情以及生活方式等内容,也是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环境构成体系的内核。[121]作为一种观念与技术的支撑,聚落建成环境的社会特征以及人文特征,不仅深深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习俗中,同样也物化于聚落物质性的结构形态中。由此可见,聚落建成环境中的非物质性特征以及物质性特征互相融合、相互依存,无论是哪一方产生变化都会牵动另一方的变化。随着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破败,其人文环境也逐渐变得衰弱,从而造成聚落文脉的断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与文化的联系被切断

相比于显性的物质文化成果而言,聚落记忆类物质文化成果具有隐性特征,这类文化成果的价值集中体现在聚落的空间结构、服务设施、景观节点、场地等物质文化成果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上。[122]然而,在当前推崇“有形价值胜于无形价值”的社会语境中,聚落隐性文化价值由于无法度量而难以获得村民、地方政府、管理单位的认可,传统社会文化认识和保护意识已普遍淡漠。当被问及“你认为资江流域的传统民俗前景如何?”时,20.4%的受访者表现得一知半解,10.2%的受访者表示知道一些,15.3%的受访者认为应讲求现代,5.1%的受访者认为丢掉可惜。通过调研不难看出,多数人对资江流域的传统民俗知之甚少,即便有少部分年轻人知道一些关于民俗的知识,大都也源于前人的讲述,整体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并不乐观。在当前聚落建设过程中,为了使土地价值得到提升,建设者在具体规划设计中以追求开发速度为本,对于更新之前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信息和聚落记忆较为漠视,拆除聚落大量具有时代象征意义的传统建筑。确切来说,传统乡村聚落环境是由有形物质环境和无形非物质环境共同构成的。物质环境与非物质环境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图3-6)。因此,从文化群体与文化成果的关系来看,那些对聚落物质文化成果造成破坏的建设行为,是对文化群体物质成果的抹杀,从而导致现存的文化丧失与其对应的物质成果,最终使得聚落空间的活态文化在显性层面上遭遇破坏。[123]由此可知,在聚落“拆旧建新”这一更新模式下,原有文化层会被新的文化层所覆盖,每一次更新均抹除原有的文化信息,既在物质上造成浪费,同时也阻断了聚落文化的积淀与记忆的形成过程。

图3-6 乡村建筑环境构成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此外,在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中,无论是宏观村域、中观村落,还是微观建筑,聚落本身就是一个独特的产、住复合体,空间紧凑而富有活力,人们在这里生活并进行各类日常活动。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资江流域的传统乡村聚落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与独特的民族文化而受到追捧。随着乡村旅游产业的兴起,日常生活作为一种独特的景观资源,因其具备较强的可体验性,逐步成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大势所趋。然而,在当前乡村旅游开发中,主要采用“景、村分离”模式。随着村民大量外迁,聚落在新的地域空间得以安置,导致聚落空间与使用者之间成年累月的联系被切断,文化主体与文化成果之间的关系被隔离。[124]在资金匮乏且聚落空间无法满足现有需求的背景下,投资商以及相关管理部门却无视聚落客观的空间承载力,一味扩充游人容量、增加建设内容。在旅游经济的带动下,农家乐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很多经营客栈与酒吧的商人也入驻村落。这些不但改变了村民的生活界面,庞杂的业态种类也使得原有的文化活动被压制,其民族服饰、饮食、节庆、礼仪被同化,从而打破了聚落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文化生活网络,摧毁了聚落历史文化生存的根基。

(二)聚落文化的识别性丧失

当文化发生过程被切断,文化成果被破坏时,部分地方政府和相关管理单位却认为能够人为地打造文化。那些为了迎合聚落发展而被拆除的历史景观、文物,现在为了发展旅游,又招商引资进行复建。然而,这里所说的拆除重建,所采用的材料与原来所使用的材料差别很大,且并未在严格意义上对工艺进行恢复,而是将其打造成开发商想象的形态,导致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形式被严重篡改,聚落历史文化的“原真性被破坏”(见104页二维码内图8)。当以历史文化塑造聚落形象、展示聚落特色成为聚落更新决策的一条重要思路时,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环境肩负起体现地方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等多方面的重任,任何事物均可被贴上“文化”的标签,甚至涉及与“文化”一词毫无关系的元素,导致聚落文化的泛化。特别是在有些政府急功近利的思想推动下,许多聚落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大量臆造已经失传的民间文化、任意“改造”与“发展”聚落传统文化,从而制造了大量“伪传统文化”[125]。文化的泛化与伪文化使得聚落的容量被无限扩充,突破了文化与地域、场地之间的对应关系(见104页二维码内图9)。如果说切断人与文化之间的联系是忽略文化形成的过程性,损坏物质文化的成果就是破坏文化的原真性,那么,主题式泛文化的打造,更多地体现了对“伪文化”的套叠。久而久之,聚落文化主题及特色泛滥成灾,便失去对抗文化全球化的基础(表3-1)。

表3-1 茶文化的打造过程

表格来源:作者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