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性能承袭改良

二、建筑性能承袭改良

资江流域传统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然而,在现代社会背景中,与社会日益高涨的建筑保护热情相比,传统建筑的可居性评价表现出极大的反差,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建筑保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过于偏重外在风貌的延续,极少能解决建筑当前所存在的舒适性、安全性及可居性低的问题。因此,为了着实处理好聚落历史建筑当前所存在的各种不适应问题,只有从结构安全性与居住舒适性两个方面进行改良,才能协调好聚落历史建筑同现代社会之间的矛盾,其保护才具有完整的社会性意义。

(一)结构安全性改良

资江流域传统建筑的结构形式以捆绑式与穿斗式最为典型。捆绑式多用棕绳、竹篾扎牢,由于耐久性较差,现在所见极少;穿斗式用料细巧,而且施工方便,结构经济具有较好的延展性,至今仍然被广泛沿用。然而,由于穿斗木结构在受力情况下非常容易发生变形,且这种材料本身有着易被虫蛀、易腐、易燃、易裂等缺陷,极大地影响了穿斗木结构的使用安全性。基于以上情况,在资江流域传统建筑保护中可采取以下三种途径进行改善:第一,以应力原理为依托,将斜向支撑构件安装于建筑矩形框架结构体系内,以此来增强其稳固性;第二,为了控制结构变形,在聚落建筑内部修砌砖石柱,针对那些特别重要的历史建筑内部还可再安装钢架,这样不但能有效加固结构,也保存了建筑原始风貌;第三,通过浸泡、熏蒸、涂刷等方式,对建筑的木作构件表面进行防蛀、防腐、防潮等处理,以提升构件安全性能,延长木作构件的使用寿命。

(二)居住舒适性改良

在资江流域传统建筑中,衡量建筑舒适性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保温隔热。保温隔热的关键在于结构的维护,分别为屋顶以及墙体。其墙体结构主要包含三种类型,分别为夹泥墙、木墙以及砖墙。相比较而言,物理性能较好的为砖墙,其他两种墙体材料则需要进行改良。夹泥墙是用竹片在内、外糊草筋耠三合土,再刷白石灰液套白而成,虽然其造价低廉且工艺简单,但容易受潮,且隔热保温性也不好,因此无法应对资江流域夏季潮热、冬季阴冷的气候。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可在需要修复的建筑夹泥墙或木墙内侧再砌筑一道砖石墙体,形成双层墙结构(见169页二维码内图3),不但能加固建筑结构、统一建筑立面效果,也能取得较好的防潮及保温效果。除墙体以外,屋顶也是影响居住舒适性的重要结构。资江流域传统建筑的屋顶结构普遍做法为:在椽子上放檩条,再叠放仰瓦与扣瓦相结合的青瓦。由于屋顶结构中并没有天花板以及望板,因此建筑内部的视觉效果会大打折扣,屋顶御寒及隔热效果也欠佳。在具体改造中可根据结构条件,适当加装木质天花板与望板,这样可以使建筑保温隔热性能有所提升,又可形成空气层,扩充屋顶的储藏空间。通风采光同样也是评估传统建筑居住舒适性的关键指标。由于资江流域降水丰沛,聚落建筑大多采用出檐形式,这样的建构形式一方面能起到遮挡阳光直射的作用,缓解夏日炎热、削弱阳光对人体的辐射;而另一方面又严重影响室内采光。对于建筑通风采光的改善,要以保持建筑历史风貌为前提,适度扩大房间窗户面积,改装玻璃亮瓦,改善建筑采光通风条件。另外,居住舒适性往往也会受到建筑排污功能的影响。资江流域先民在聚落营建之初,尚无现代排污概念,因此聚落除了简单的排水沟以外,未修建专门的排污管道以及处理设施,聚落建筑的生活污水通常直接被倾倒在排水沟中。近些年来,由于人口剧增以及大量化肥的使用,聚落污水量大增,生活污水逐渐成为聚落最大的污染源,建筑排污功能的改善已经刻不容缓。改善建筑排污,应与聚落区域排污问题统筹考虑,可尝试采用以下两个方法加以解决:其一,在聚落中修建独立的污水管道,这种管道连接聚落外污水处理厂与聚落边缘的沼气池;其二,在具备条件的历史建筑合适位置安插与改造厨、卫模块,并与聚落区的排污管道相连,进而打造一个健全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力求从根本上解决聚落建筑的排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