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的修复与调适

五、历史建筑的修复与调适

(一)历史建筑的分类分级

根据对正龙村建筑遗产现状调研、文物部门普查成果以及上文规划提出的村落核心保护区范围,出于对该村建筑遗产空间信息综合性、完整性的考量,本案例所探讨的村落建筑遗产涉及的范围包含了上文规划所设定的核心保护区以及实地调研的边界,最大限度地将村落较为完整的建筑单体囊括进来。从建筑高度、年代、性质、风貌、质量五个层面对建筑遗产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其中的规律:1949年之前的建筑,多为2—3层的砖木结构,且以商住和居住的功能为主。建筑风貌以二、三类居多,大部分建筑质量一般或者较差。建筑质量较好的基本为1980年后的砖混结构新建筑,与传统街区风貌差异较大(见181页二维码内图17、图18)。基于上述分析,对村落建筑环境现状进行综合评价,将需要进行保护与更新的建筑分为六种类型(见181页二维码内图19)。第一,保护建筑(5.25%):对已经登记但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建筑,依据文物保护法进行严格保护。第二,修缮建筑(0.40%):对布局、结构以及风貌保护较好的历史建筑,保持其传统结构、工艺、材料、尺度、色彩以及装饰,尽可能地如实反映传统遗存;对于遭受损坏的局部,则在不改变其原真性的基础上,运用相同材料、类似色彩来替换损坏构件。第三,改善建筑(52.03%):对那些具备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保持和修缮外观风貌;为了改善居住条件,同现代生活需求相适应,其内部允许进行适度改善与调整。第四,保留建筑(11.89%):对于与传统风貌协调,质量评定为“一般”或“好”的建筑,归类为保留建筑。第五,整治改造建筑(30.12%):对那些与传统风貌不协调或是质量较差的建筑,有必要采取整治、改造等措施,以此来满足历史风貌的协调性要求。而对于质量较好,拆除难度大的建筑,应按照传统风貌进行整治或改造。第六,拆除建筑(0.31%):对于那些不具备风貌保留价值、建筑质量差、不利于正龙村文物保护以及传统风貌保护的其他建筑,在原址进行拆除。

(二)建筑空间形态的修复

正龙村的建筑风貌,是在村民营建经验长期积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村民对于空间建造认知图式在建筑实体上的物化。一方面,现状建筑中体现了村民对特定阶段生活状态的认同,直接折射出其处理问题的方式;另一方面,在长时间的发展与演进过程中,建筑整体风貌产生了局部变异,使得历史建筑原有特质被部分遮蔽。基于以上考量,在保护建筑单体的过程中,必须要与现状风貌特点相结合,在明确利弊的基础上再进行改良与承袭,进而还原村落生活的本真。村落生活单元的整体形态、建筑单体中的构成要素是具体营建的两项重要内容。因此,在对正龙村展开风貌整治工作过程中,应秉持“整体把控,局部协调”的理念。

1.整体形态的统一把控

(1)建筑高度控制

处于核心保护区内的建筑,一般以原高度以及原规模为标准来加以维修,但不得扩建和加高;难以拆除的新建建筑应逐步依照传统形式,将建筑屋顶改为坡屋顶,确保其整体造型同传统建筑彼此相协调,檐口限高7米,屋脊限高9米;建设控制区域的建筑层数控制在3层以内,檐口限高10米,屋脊限高12米;环境协调区内,其建筑檐口限高控制在10米,屋脊限高12米。

(2)建筑风貌控制

建筑风貌依照原貌来对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建筑加以控制,有必要拆除那些严重影响区域范围视线、环境以及景观效果的构筑物,针对那些难以拆除的建筑,通常需要进行建筑立面改造以及局部环境改造;在建设控制区内,允许适度新建建筑,但其色彩与形态要与传统风貌相统一。具体在屋顶形式、建筑色彩、材料、立面形式等诸多方面均要与传统村落的风貌相适应,同时维护该区域的自然地貌,营造传统与现代和谐相融的状态(见181页二维码内图20)。

(3)建筑形态修复

建筑整体形态修复的根本目标在于从村民现实需求出发,将村落固有的优良基因还原。一般从四个层面开展,分别为色彩、轮廓、空间、尺度。

①色彩。新旧建筑并存,材质的滥用,导致当下正龙村的建筑群体主色调缺失、色彩杂乱。此外,建筑大面积低明度的外墙饰面,使得建筑的整体视觉与村落原有的清新明快的特质相冲突。因此,对正龙村建筑色彩的更新主要采取以下策略:一方面,通过涂抹面积较大的立面达到降低其彩度、提高其明度的效果;另一方面,种植高大的乔木,将色彩的突兀感弱化,完善乡村生态外界面,从而实现小整治大改观的效果。

②轮廓。正龙村建筑群体平直,且天际线无变化,不仅体现了形态层面的缺憾,也是场所精神丧失的标志。对建筑轮廓的改造可采取如下三个举措:首先,针对有意向改造的住户,为他们的房屋适当加层,平屋顶改坡屋顶。其次,针对那些不能整改的建筑,若仍然有住户居住,则在其周围增设围墙,为其界面增加一些活跃的要素。最后,若前两种方法均无法实现,则通过适当种植高大的乔木或低矮的灌木,利用生态界面的形式对群体轮廓线加以填充。

③空间。建筑单元空间是邻里交往的重要部分。正龙村建筑空间的延续,指的是以保证基地土地与建筑投影关系为前提,尽量减少对现有民居用地位置、大小与方向的调整,适度保存整体面域个体的随机性以及相对均质的相似性,确保能够灵活塑造新介入部分的连接点。具体做法就是在结合场地条件下,依托居住单元,灵活地介入到不同建设周期内,并融入破碎的地理单元中,最大限度地协调空间的新旧肌理。在已有建筑不能大幅调整的情况下,通过植被与围墙等手段丰富空间层次。并且,利用通透、低矮材质的围墙的组合,营造和谐的尺度感。

④尺度。适宜的尺度大小以及丰富的尺度层级是空间多样性营建的关键。正龙村当前新建建筑对城市建筑空间尺度简单照搬,住宅体量和规模逐渐增加,失去了乡村特有的亲人尺度。基于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合理控制新建建筑单体组合的数量,重塑空间尺度。并且,利用通透、低矮的围墙组合形成亲切宜人的尺度。

2.建筑功能的调适

在正龙村中,对于具有重要历史文化意义,但又基本已不再承担日常使用功能的少数历史建筑,依据当前生产、生活以及发展旅游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调适。如为了激活袁氏宗祠建筑功能,则把它改造成民俗博物馆(见181页二维码内图21)。具体更新中,合理修复维护建筑外立面,并对其空间进行组织陈列以及观赏路线的布局,增设了部分为陈列服务的基本设施以及相应必要的消防、照明设施(见181页二维码内图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