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特色及其价值评估

一、村落特色及其价值评估

(一)正龙村村域概况

正龙村地处新化县水车镇,位于紫鹊界核心景区内的山坳中,平均海拔约900米。村落村域面积4.9平方千米,东临龙湘村,南接柳双村,北连荆竹村,西毗白源村。村落原名镇龙村,是以袁姓为主的宗族式聚居村落,始建于清代。据《史记》记载,宋朝时光三郎由江西态河迁入隆回高坪,随后又迁往新化县水车镇的大同村。1670年,袁氏后裔经过四处查探,得知正龙村藏龙卧虎风水好,是一处适合安居乐业的福地,故陆续迁居正龙村并长期定居于此。正龙村东距新化县城约55千米,通过入村公路对外衔接水车镇、新化县城及溆浦县城,区位条件良好。正龙村现有居民359户,共1719人,辖15个村民小组。2011年,该村被冠以“娄底市最美乡村”的美称,并于2013年获得了“湖南省旅游特色名村”的称号。

(二)村落空间特色的提取

1.自然环境要素

正龙村属丘陵地貌,村落群山逶迤、重峦叠嶂,锡溪河流经其间成为串联村落景观的脉络,与山溪池塘形成连续性景观体系。村落沿河缓坡为建设用地与梯田,其梯田分南北两向,依山而建,层层叠叠。地势较高的山丘以开阔的田园为背景,其间点缀了许多果园。可谓水秀、岩奇、村古,山水风光与田园情趣相融(见181页二维码内图1,见表6-1)。

表6-1 正龙村自然环境要素一览

表格来源:作者自制

2.人工环境要素

正龙村村民在地域自然环境、社会人文、价值取向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乡村营建方式,并在聚落的整体格局中固化了聚落集体共同意识,同时也将此意识映射在人工环境营建中。

(1)整体格局

受地形与风水营建观念的影响,正龙村背依绵延的群山,近有颜氏坪,远有祥形山,为靠山“玄武”;面临开阔的梯田,明堂开阔;前有虎山、帽子石,案山如在案前,朝山拱揖相迎,为风水中的“朱雀”;锡溪河蜿蜒曲折绕村流过,两侧重重山脉遮掩拱卫,左有牛形山、龙头山,右有凤形地、马头山,即“青龙”“白虎”。其选址得天独厚,非常契合风水宝地的理想模式。这种风水观念从科学层面来看,既趋利避害,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活生产条件,也使得村落整体格局依山就势,横向延伸,院落错落有致,自然成景。村落整体肌理成团块式分布,并通过村落组团级道路紧密相连,脉络清晰,不仅反映了村民生产、生活与村落场所之间的关联,也体现了南方丘陵地区农业型村落的布局方式(见181页二维码内图2,见表6-2)。

表6-2 正龙村人工环境要素一览

表格来源:作者自制

(2)街巷空间

正龙村街巷布局呈混合式,主巷路随水走,宽6米,联通村里重要的公共设施。支路依山线,纵向联系主巷,宽度约1—1.5米。这种布局整体上有利于通风采光,同时街巷走向顺应地形地势,也有利于排水灌溉,充分体现了传统村落理性、科学的营建理念。

(3)节点空间

①村口。村口是村落重要的交通节点。正龙村的村落由寨门、风雨桥共同界定,是进入聚落的前奏。其“公共性”与迎来送往等行为紧密相关,因此久而久之,村口承载了特定的心理暗示,如“盼归”“别离”等,并逐渐超越物理功能而别具心理意象,演变成集交谈、休息功能于一体的公共场所。

②宗祠。正龙村的袁氏宗祠建于村落中心位置,呈现轴向对称性和中心性。宗祠除满足本族人员祭祀活动之外,也成为村民日常自发性活动的主要场所。这些活动大多源于生活,经过历史积淀,成为地方集体记忆,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是增强族人交流沟通、联系村民的重要纽带。

③其他面状空间。如“十”字形、“T”形、“L”形等街巷中的交叉口、转角处,古树下及村落入口景观区等。这些空间尺度感、方向感和场所识别感明显,成为老人棋牌活动、妇女拉家常、儿童嬉戏等活动的场所。

(4)历史建筑

①空间布局。正龙村坐落于奉系山脉的山坳之间,一百多栋历史建筑依山而建,以袁氏宗祠为中心,圈层式分布于田园阡陌之间。就单体建筑而言,多数采取穿斗式木结构,整个空间均由建筑与禾场组成。由于山地空间资源珍贵,最典型也是最常见的布局为“一”字形布局,该空间布局以堂屋为中心,两侧为侧房,主体建筑周围依附有耳房。而在村落周边,由于地势较为平坦,建筑地基受限较少,因而出现了少部分“L”形以及三面围合形的布局形式。受中原文明“居中为贵”观念的影响,以上几种空间布局形式,都是以一层堂屋作为建筑内部空间的中心,侧屋分居两侧。家庭重大活动均在堂屋举行,同时堂屋也是家人平时用餐与会客的场所。侧屋则是父母与祖辈的起居室,楼梯间以及火塘一般都在堂屋后面,由于火塘位置较为灵活,因此在耳房也常可见。民居二层显得非常开放、自由,通常会用作子女起居、客人起居、农具收纳或农作物贮藏的空间。正龙村的禾场空间主要用于谷物晾晒,同时也具有相应的公共活动功能(见181页二维码内图3)。

②形态特征。屋顶:正龙村传统干栏式民居屋顶采用两坡形式,挑檐深远,屋顶两端采用白石灰与青瓦砌筑成牛角形态,屋脊正中则设计为对称的梯形或花形,屋角又高又尖、精致细腻,以牛角作为装饰。建筑装饰除了增强形式美感,还表达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我国古代农耕文明时期,牛是生产力的代表,正龙村区位属于梅山地区,相传梅山始祖蚩尤头上长着牛角,出于对始祖的崇拜,梅山地区的人们,将牛角装饰视作信仰符号。牛角符号也成了正龙村建筑的装饰符号,不仅在屋脊上,建筑构件、法事器物或祭祀器物上都随处可见这种符号(见181页二维码内图4)。

墙体:正龙村承重墙材料一般分为三类:烧砖墙、土坯墙和筑土墙。烧砖墙即黏土砖坯烧制而成,常见的尺寸有32厘米×15厘米×6.5厘米以及26.6厘米×15厘米×3.3厘米(仅用于空斗墙的砌筑)两种,均为青砖。砖墙砌筑的方式分为两种:眠砌、斗墙。平砌的砖称为“眠”砖,立砌的砖称为“斗”砖。斗墙又分为两种:空斗、灌斗。空斗有一斗一眠、一斗两眠、两斗一眠、三斗一眠等砌筑方式;灌斗就是在空斗砌筑的基础上,将泥土、碎砖等填充物填于斗内。土坯墙的原料多为田泥,首先要将稻草、水、泥等混合均匀、反复踩踏,之后将“踏熟”的混合物倒入木制模具中,待较干后脱出,成为土坯砖;由此砌筑的土坯墙完全干燥后,才能够在表面粉刷纸筋石灰浆作为外墙涂料。筑土墙通常也被称作“干打垒”,以楠木为筋,填充以草根、石灰、小卵石等。三者防热、隔音的效果均表现良好,而土坯墙耐久性最高;从造价来看,烧砖墙造价最高,土坯墙次之,筑土墙最为廉价。故而宗祠与山墙等重点建筑或建筑中的重要围护墙体多为烧砖墙(图6-1)。村落传统建筑非承重墙的材料分为两种:一种为板壁,由厚度约为80—100毫米厚的杉木板制成;另一种为“织壁”,即竹编夹泥墙,表面粉饰白灰,《营造法式》中将这种竹编夹泥墙的做法称为“竹编造”。夹泥墙的墙体裸露原色穿斗木构架,墙上涂白色抹灰,对比鲜明,常用于山墙面的屋顶三角部位,二层墙面上半部分内嵌竹编夹泥墙,并通体采用木板进行封闭。正龙村的传统民居,大部分都是穿斗式干栏式民居,屋顶与屋身比例约为1∶2,所以其民居开间与进深比例从1∶1.25到1∶1不等,建筑整体纤细柔美,自由灵活,可以很好地适应不同地形条件(见181页二维码内图5)。

图6-1 正龙村砖墙砌筑形式

图片来源:罗金阁提供

门窗:正龙村的门一般为杉木门、篱笆门,其中内侧门板条采用传统榫卯工艺制作拼接活页固定;窗有推拉窗和支摘窗,多数透气窗洞采用直棂窗形式,建成年代较早的建筑窗户花格图案,多用直棂花饰,少数则为“万”字花、龟背纹、菱形纹、灯笼锦等常见花饰的简洁运用(见181页二维码内图6)。

色彩:正龙村的建筑为全木结构,因此木材本色就是整个村落的建筑色彩。由于在长时间风霜的侵蚀下,木板光泽渐渐丧失,因此一般会选择竹编夹泥墙作为板屋立面,以此来达到缓解木板原色沉重感的效果。屋顶常采用弧形青瓦,呈青灰色,显得建筑古朴而又轻盈,与周围自然环境和谐相生。此外,耳房多作为柴火贮存以及烧火的空间,用木材建造不利于防火,因此这类建筑多为黄泥土、白灰、沙石等材料混合构筑。夯土不容易变色,可以长时间保持泥土的本色,使得耳房质朴而恬静。

(5) 非物质文化特征

正龙村历史悠久,随时代发展,与汉族文化融合的同时又保持着许多自己的独特传统习俗与风情,主要分为:表演艺术、口头传说、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与宇宙的知识以及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几大类(见181页二维码内图7)。

(三)村落保护价值的评估

1.价值评估体系的构建

为了研究正龙村的聚落特征,了解原住居民在此地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笔者通过现存的史料以及文献探寻村落的发展轨迹与脉络,解读村落形成的自然与社会背景,并通过田野考察与座谈等一系列方法去感受村落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从多维度、多视角总结了正龙村空间特质,并总结了其价值所在。

2.评估分析

(1)点状历史文化资源方面

正龙村的优势体现在村内建筑历史久远,由于受到多民族文化的影响,做法颇具古风的同时又带有少数民族特征,其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较高。而且建筑布局讲究风水,屋靠梯田,前有水塘或菜园,山上溪水绕院落而过,争取山岗日照之利。其建设理念对其后期的房屋建设具有较大的影响,故而不管在总体的历史价值方面,还是个体的资源方面都存在着比较好的条件和优势。正龙村的复兴庙、袁氏碑刻,众多古池塘、地窖等传统产业遗存,均能反映出当时的历史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2)线性历史文化资源方面

村内的巷道有一定年代,其内部交通较为不便,故而正龙村线性历史巷道的品质有待提升。正龙村内部的传统沟渠系统沿用至今,不管是村落的排水、农耕灌溉,还是小气候的调节都离不开沟渠系统,但是部分巷道两侧的明渠损坏严重,卫生情况不佳,需要整治。

(3)面状历史文化资源方面

正龙村傍山依水,环境优美。从清末、20世纪30年代至七八十年代的建筑风格都相对统一,并且各个阶段都有代表,历史建筑所占比例大,且与自然山水关系协调,形成了“枕山、环水、面屏”的独特景观。部分以农耕、晒谷为代表的传统生活方式得以延续保存,且与现代功能具有一定的适应性。由于正龙村的建筑风貌在整体上保持着良好的延续性,因而无论是村落格局还是建筑风貌都颇具优势,在功能活力方面的优势也非常显著。

3.评估结论

(1)历史价值

正龙村初建于清代,历史久远,物质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反映了清朝时期的历史时代特征。其建筑风貌具有古梅山文化和多民族文化特征,这些保护较为完好的传统民居建筑群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血缘宗亲制特色。同时,村落历史文化环境,包括历史建筑、构筑物,承载了正龙当地的物质生产和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社会风尚等重要的历史信息,具有重大的人类学和历史研究价值。

(2)艺术价值

正龙村建筑群均采用悬山顶、穿斗式结构,上盖青瓦,挑檐深远,木墙以白色方块点缀,建筑构件和装饰等细节古朴精致,充分展现了当地建筑技术与工艺等独有的特色,具有重要的建筑文化与审美研究价值。

(3)生态价值

正龙村的村落选址和格局、建筑风貌,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影响下的乡村聚落建设模式的物化。此外,合理利用村落历史建筑以及整体环境,不但能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也能有效推动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4)社会价值

正龙村建筑群因其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优势与独一无二的文化价值,故而成为目前新化县文化资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肩负着当地历史、文化、艺术等诸多知识普及教育的重大责任,不但有助于帮助广大社会公众树立起保护文物的意识,也能够切实提升人们艺术鉴赏的能力和水平。

(四)村落现状问题分析

1.村落风貌遭受破坏

正龙村营建于明清时期,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该区空气湿度大,使得木、石等建筑材料容易受腐蚀,加之管理不善、缺乏维护,造成建筑结构与构件损坏严重,甚至出现垮塌现象。此外,随着社会结构转型,产业格局调整,原有社会空间和居住环境无法适应村民当前生活的需求与价值观念,单体宅院加建与增生频发。特别是许多新建建筑,体量过大、高度过高,广泛使用彩瓦、瓷砖以及不锈钢等现代材料,也有一些采用欧式装修和平顶,打破了原有平衡的乡村有机系统秩序,导致村落建成环境与外部环境共生关系逐渐模糊,内部组团互联关系逐步削弱。

2.道路交通不畅

正龙村由一条路面宽度为3.9米的水泥路与外界相连。村落路面多为石板与土路面,道路较窄,最窄路面仅宽0.5米,较宽路面宽度3—5米,路面凹凸不平,安全隐患大,不但影响村民的交通出行,同时也影响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

3.消防隐患严重

正龙村民居年代久远,又为木质板屋,干燥易燃。然而村内电线乱搭乱建,用火管理不严,同时也没有安装标准化的消防设施,村里没有专门配备专业化的消防员队伍,火灾隐患较大。

4.排水及环境卫生条件差

村落雨水与生活污水都通过屋前与巷道旁的明渠进行排放。由于排水沟渠过浅,沟渠坡度小,易受淤泥堵塞,村民生活污水排水不畅。尤其是村落猪圈牛栏随意布置,污水横流,气味难闻。同时,整个村落没有系统性地建造现代化的环境卫生设施。从人员配备情况来说,仅仅安排了三个专职的卫生管理人员,故而村里的环境条件始终不尽如人意。

(五)保护更新目标与原则

1.思路——立足优势,整合提升

根据《娄底市新化县水车镇正龙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2015—2030》,该规划以正龙村为核心、锡溪河为纽带,形成湖滨度假、乡村休闲、农业观光、竹林游憩四大功能片区。从正龙村的发展定位来看,其主要目标是建设一个自然环境资源丰富、产业多元、居住体验良好的乡村旅游示范区。该规划第一步是,使之从过去的农产特色加工为主逐步朝着休闲旅游业为主转型,鼓励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在社会资本纷纷投入的同时,充分挖掘村落当前已有生态资源以及空间形态特质,并维护村落原生生态格局,延续山水景观脉络,通过农房升级这一重要契机,利用建成环境的优势,加强对村落整体空间形态以及居住、公共类建筑营建的引导,找准村落发展的主要目标导向。立足“主轴格局先行,带动点线激发”的理念和手段,将各类可控要素加以整合进行村落建设。在村落改造过程中,还应重视人工建造对生态所造成的影响,在充分保护当前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的前提下做好村落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以此推动村落空间各个层面综合提升。

2.原则——整体协同,动态传承

(1)整体性原则

正龙村历史文脉与其宏观地理环境相生相融,其历史遗存、民俗民风也是基于各种宏观要素在某个特定时期而构成的有机整体。故而村落不仅是宏观要素彼此产生作用和影响,同时也对微观的人工要素的生长与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对于正龙村的保护,首先需要把控的便是要确保宏观要素系统的完整性。唯有如此,方可确保传统村落的动态传承。

(2)动态性原则

正龙村保护的动态性主要是指针对聚落微观要素采取弹性保护策略。村落保护所牵涉的内容多种多样,保护现状和范围繁复,倘若要对之加以通盘改造或是完全保护,显然与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特征以及发展要求背道而驰。故而村落的保护必须将放眼长远与着手细微有机结合,要站在宏观角度考虑村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不能禁锢于眼前的利益,同时就微观要素方面的保护来说,其保护措施应注意多样性与动态性。基于保护对象不同,应采用不同策略:对于那些以文物保护单位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对其保护时应采取原物保护的方式,不得对其进行肆意改建或拆迁;对于文物保护单位周边的一些构筑物之类的要素,或历史环境要素,则应当确保其保持原貌,村中其余建(构)筑物尽可能保持风貌的和谐统一。

(3)自主性原则

正龙村保护更新应始终坚持两大基本原则:一是政府引导;二是村民主体。在保护村落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管理部门以及专业规划师的引领作用,广泛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声音,鼓励他们积极加入乡村建设行列,发挥居民的主观能动性,以此推动农房改造建设工程有序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