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对象:传统乡村聚落

二、研究对象:传统乡村聚落

“传统”是指惯例的、传说的,沿袭、传承下来的事物,如思想、制度、道德、风俗与艺术等,具有地域性、历史性、遗传性等基本特征。辩证观念的“传统”则是指“一种历史持久、由社会所传递的文化形式,并非僵化过时的事物,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它的生存根植于人们不断的理解与解释中”[2]。“聚落”在辞海中的解释通常为“人类聚居的地方”以及“村落”[3]。《汉书·沟洫志》中曰:“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4]该句中的“聚”是指聚居,主要侧重社会概念,而“落”则指居住之处,侧重环境概念。“聚落”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解释为:“人类在发展生存过程中,呈现在地图上的各种居住形式,聚落不但是人类从事各种活动的中心,也是人们日常居住以及进行休憩等各种社会性活动的场所。”

从概念上看,聚落不单是指空间范围,而是由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建成环境以及社会文化习俗所构成的整体。广义的聚落大到一个城市,小到一个自然村,而乡村型聚居形态的聚落通常称为乡村聚落,以区别于城市聚落。

在本研究中,传统乡村聚落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产模式,并为适应传统生活方式自然生长而成的居民聚居点。主要包括村、集镇、寨等,以及村落所独有的各种文化和宗教性质的祠堂、鼓楼、家庙、桥、亭、牌坊、路廊等,同时还包括聚落周边的耕地、水域、林地以及其他非建设用地。本研究中所出现的“传统乡村聚落”“村庄”以及“古村落”等表达在概念上一致。

本研究的田野调查涉及资江流域12个县区,传统乡村聚落共计40个。调查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录”“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作为参照,并通过与各县区建设管理部门进行访谈,增加了部分名录中没有的案例[3]。之所以选取这些聚落作为样本,是因为这些聚落保存较为完善,空间承载着大量历史信息且有迹可循,在以聚落空间为主体的物质层面更容易建立可读取、可识别甚至可被普遍接受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