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续聚落形态结构

二、承续聚落形态结构

一个地域的历史文脉是其最本质关联并决定其产生与发展的各种显性或隐性的构成要素。传统乡村聚落最为显著的标志就是连续的、能够使人感受到生活场景变化与历史变迁的文脉环境,它在某种程度上是特定历史时期真实文化生活背景的写照。作为一个活的文化流体,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以其对精神生活的沿袭传承与浸染渗透,对当地聚落的结构与民居形式有着潜移默化的无形的制约。[137]聚落地域文脉构成主要包括聚落本体、生活发展、历史变迁、时代进步等多方面软质与硬质、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要素。这种历经时间沉淀的民族文化与精炼营造正是传统乡村聚落的历史价值与审美价值所在。因此,对于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的空间结构关系的保存以及聚落活态文化的保护,应与聚落本体的地域文脉形成有机的流动、渗透的关系。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保育文化关系

所谓“保育”就是“保”与“育”。“保”是指保护与延续,“育”则是指“培育”。传统乡村聚落空间文化其本质是一种关系。文化是人的文化,也是人创造了聚落及其文化。因此,文化群体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相对固定的,不能随意分离与置换。聚落文化一旦缺失了文化群体,就无法再发展与扩充,所以需要保护。而潜在的文化虽然未形成明确的文化关系与成果,但蕴含着多种可能性,所以需要培育。

对于文化关系的保育,由于物质类文化是传统乡村聚落历史文化的最直观的表征,一旦遭遇破坏就难以还原,因此无论聚落空间的历史景观是否达到文物级别,其本体与外围环境都应得到保护。对于本体的保护,不但要保护单体,还要保护其结构。相较于物质类文化,活态文化是文化群体与文化之间关系最鲜活的体现,因此对于活态文化不仅要保护,还要延续文化群体的日常生活与文化之间的稳定关系。除此之外,对于潜在文化还要培育。具体举措就是在重构聚落空间时,要避免采取自上而下的“文化打造”模式,而代之以“策略性的设计”,即保留空间功能的不确定性,为活动和事件的发生留下余地。

(二)勾勒文化地图

近年来,“城市文化地图”的概念出现,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用以检索城市历史文化场所和事件图文资料的媒介。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的保护与更新,也可以借用这一媒介对其具有文化意义的空间的实体特色、数量与规模进行直观显示。文化地图包含图示和评价两个部分,它不但要形象地记录并图示每一个文化类型的地点位置,还需对文化信息进行评价与评估。在对文化地点进行标示时,可对其内容进行分类,并设立评价指标。物质类文化的评估指标从历史悠久性、规模、人物与事件的重要性、独特性、文化艺术水平、知名度、完好度、开放度、环境协调度九个方面进行评估。活态类文化可从历史悠久性、规模、真实性、独特性、健康度、完好度、开放度、受欢迎度、环境协调度九个方面进行评估。[138]

(三)分层施行织补

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承载了不同历史时期积淀下来的文化信息。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文化信息必然前后叠加、相互交错,呈现出明显的层级性。鉴于此,对其进行织补时应将每一类空间看作是一个“信息体系”,引入“分层”思想,对文化进行归类与统筹规划。

1.显性文脉织补

聚落的显性文脉主要是指聚落的建成环境空间。对于该类文脉的织补,主要是要保持与聚落整体脉络走向一致,既要传承其历史时间轴的纵向关系,还要传承其空间轴上的横向环境联系。[139]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借助聚落的街巷空间、建筑形态等传统物质元素,重新织补与修复聚落发展过程中被割裂的肌理;另一方面,在聚落再生过程中,可以顺应聚落发展规律,力求保存聚落原生结构特征,充分发挥聚落空间功能。具体规划中还可以将场地划分为保留层、保护层与拓展层。其中保留层是聚落空间结构、道路系统结构等能够被继续使用且能被适度改造的部分;保护层是指聚落空间结构、景点、建筑、场地等空间实体,是聚落空间文脉最为核心的部分;拓展层用于激活聚落空间的活力,以及体现专业技术成员对聚落空间当前所面临问题的回应,从而为文化层的生成与发展预留一定的空间。

2.隐性文脉织补

隐性文脉主要是指聚落的非物质文化,即聚落的社会文化以及民俗风情。对于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的隐性文脉的织补,需要充分考虑到其文化是随着社会生活变更而不断变化的,并具有“活态流变性”的本质特征,因而不能局限于对某个时间点或某种价值的判断。因此,对于该类聚落文脉的织补应从传统对“物”静态的保护转变为对“技艺”活态的保护,从过去片段式保护转变为活态的连续性保护,从注重对过往以物质实体为主的保护转变为“以人为本”的保护。依据文化的性质与类型,可灵活采用“活态博物馆”展示、“数据库”记忆、活态传承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