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论

结 论

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根植于丰富多样的自然生态、历史悠久的文化环境,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居环境。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迅猛推进,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面貌以及人居环境得以明显改善,但由于在建设过程中急功近利思想的泛滥、对短期政绩的追求以及对技术理性的片面依赖,部分建设工程严重破坏了聚落既有的结构与肌理,进而导致自然环境破坏、人工环境破败、人文环境文脉断层等诸多问题。为此,本书基于适应性视角,倡导对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进行小规模、分片区、分阶段、动态性开发与更新,探讨一种更符合聚落生活发展规律、真正适应现代生活需求、使聚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复兴设计策略,为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空间和形态的良性传承与文脉的持续发展打开新的视野。

阶段性成果

在大量的资料收集与文献阅读、充分的田野调查和项目实践基础上,本书分别从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两个层面,对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的生成背景进行了系统分析,为聚落空间构成特质的认知奠定基础。基于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生成的整体环境分析,本书分别从宏观地理区位、中观聚落环境以及微观历史建筑三个层面,系统总结了其聚落空间构成格局的特质:分布不均、相互关联;复合多元、借势成形;天人合一、动态应变。这样的格局构建了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生命原型的衍生机制,有助于聚落更新找到延续地域文脉的着力点。同时,本书分别从初生、发展、成熟、衰败四个阶段对聚落空间演进的过程特征进行阶段性梳理,并对各阶段不同聚落演进的个性特征与共性规律进行了总结,以求从聚落发展的脉络中探寻其演进的动力机制。最后,结合聚落发展趋势研判,对聚落的价值进行了甄选与评析,确定了需要传承与优化的特征,为后续保护与更新工作的开展提供合理性支撑。

本书以问题为先导,从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保护与更新设计的现状问题剖析出发,通过对各种问题表征现象、问题诱因的梳理,总结并归纳聚落未来保护与更新最应注重的实质性内容。随后基于对当前问题的剖析与反思,结合聚落自身特质,提出了聚落保护与更新设计的原则:①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是由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建成环境共同构成的复合系统,当三个子系统相互适应且达到动态平衡时,聚落功能才能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营建过程需要尊重与维护场地信息完整性,遵循整体性原则。②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的内在价值源自漫长演变历程中逐渐形成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类似生命体的生长过程,在时间的推进中不断完善和进化。为了保存聚落发展史上不同时期的历史见证,保证聚落更新具有可持续性和生长性,聚落空间的发展要具有延续性,表现为一个相对稳定的过程,遵循渐进性原则。③传统乡村聚落本身就是一个“多元一体,一体多面”的有机体,对于它的保护涉及内容很广,现状复杂,难用统一的保护方式来进行保护与更新。因此,在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具体保护与更新实施过程中,要在保持聚落独特性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的叠加,采取多样性原则。④过大或过小的更新规模、超前或滞后的改造速度,都会破坏传统乡村聚落演变的延续性与历时性,因此聚落保护与更新必须坚持适度性原则。⑤人是聚落的创造者,也是使用者,传统乡村聚落的物质空间因人的活动而富有意义。因此,在保护与更新设计中,要注重人们的生活内容、活动方式与聚落空间的关联,无论采取哪种策略,都应该遵循人本性原则。

在结合聚落的特性并融合相应实施原则的基础上,本书提出了具体的保护与更新策略:①修复聚落生态环境。乡村聚落的营建必然依托于一方水土,人们的生存繁衍与之息息相关,而它也是聚落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它赋予了乡村聚落天然的空间特质,其间渗透着居住者在营建中对自然最朴质的回应,承载着居住者最初的生活方式。因此在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保护与更新过程中应保护好自然环境“基底”,并深入研究彼时村民的环境观,从中吸取机制性手段,并立足当下,结合现代化建造技术对传统手段进行再整合与利用,创造性地完成传统到现代的延续,最终实现对生态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引导。②承续聚落形态结构。传统乡村聚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真实的文化生活背景,其地域文脉构成历经历史沉淀的精炼营造表述,民族文化精神正是传统乡村聚落价值所在。因此,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的空间结构关系的保存以及聚落各空间要素所呈现的空间形式和景观风貌保护,应与聚落本体所处的地域文脉结构形成有机的流动、渗透与交叠等延展性关系。③延续聚落演进规律。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的营建是一个自然历史的层积过程,聚落宏观整体的格局、肌理,微观单元的形制的变化总是保持相邻阶段的相似与相续,有机地生长。对此,在对其保护与更新过程中,应将其视为有机生长的生命体,采用更灵活、富有弹性的方式,在继承地域文化的同时又能创造出良好的居住环境。鉴于此,在具体保护与更新过程中,应提倡“小规模、渐进式”的模式。

传统乡村聚落的保护与更新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涵盖了宏观地理区位、中观聚落环境和微观历史建筑三大层面。基于适应性保护的理论原则与策略,本书结合三个层面的不同研究重点,提出了具体的保护与更新方法:①宏观地理区位维度,将区域内具有线索关联的聚落、自然环境、单个文物全部纳入保护的视野中,形成一体化的区域保护格局,拓展聚落保护的范围和外延;深入挖掘聚落特色,导入合理的触媒介质,激活聚落活力。②中观聚落环境维度,首先应延续与保育聚落的整体格局,既要做到对聚落山水格局的延续,同时还要注重对聚落历史格局的延续;其次,通过职能文化协同的功能更新以及与原生社会保护协同的人居环境更新,对簇群空间的组合格局与结构层次关系进行梳理与织补;再次,通过对结构的保留、形态的修复、尺度的控制、色调的统一与氛围的复苏对街巷空间进行调整与优化;最后,通过对空间形态的延续、节点场所精神的挖掘,对节点空间进行织补与活化利用。③微观历史建筑维度,首先通过建筑符号的提取以及分类对建筑空间进行还原与修复;其次,从结构安全性、居住舒适性两方面对建筑性能进行优化与改良;再次,通过对建筑功能的维持与再造进行调适与置换,创造符合日常生活需求的空间。

基于背景性、基础性以及分析性研究,本书最后结合区域规划目标,选取新化正龙村、城步桃林村、中国梅山文化园三地的典型实践项目,分析了不同特质与发展目标导向下的传统乡村聚落保护与更新之路。三个案例代表了三种不同的聚落保护与更新模式,分别为还原型模式、再生型模式、复兴型模式。还原型强调聚落空间整体性保护,尽可能保留在地传统聚落的原真性;再生型介于还原型与复兴型之间,做到了在地表达与外来需求之间的平衡,实现传统与当代的和谐共生;复兴型即提取传统乡村聚落原型,运用当代建筑材料、结构特征,进行重构的聚落空间表达。

创新内容

在本书整个研究中,框架设计从理论方法到基础研究再到应用研究,设定了三项创新目标。

①理论研究创新:引入“适应性理论”,建构基于“适应性理论”的传统乡村聚落保护与更新的研究框架,创新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研究方法。目前,国内外对传统乡村聚落的保护研究,主要有有机更新理论与自组织理论等,这些理论侧重点均不同。基于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现状,本书以“适应性理论”为切入点,建构了相应的理论研究框架,不仅拓展了传统乡村聚落研究视野,也为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了一个更合适的方法。

②基础研究创新:选取了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将聚落作为整体进行研究,并引入“流域文化线路”的基础知识理论,从多学科、多角度对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生成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进行了系统分析,基于聚落生成的整体环境分析,又分别从宏观地理区位、中观聚落环境以及微观历史建筑三个层面,系统总结了与其对位呼应的空间构成格局以及历史演变特质。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不仅仅关注“语言”——聚落形式和空间形态,更注重“语法”——聚落的生长生成机制及营建方法,整体系统地看待聚落的形态与成因,从中发掘其永恒的内在机制与生命原型,确定了需要传承及优化的特征。同时,结合乡村聚落发展趋势研判,对聚落的价值进行了甄选与评析,为后续保护与更新工作的开展提供合理性支撑。

③应用研究创新:将传统乡村聚落的空间构成特质、历史演变规律与机制作为聚落当下与未来发展的方向指引;在现实操作层面,归纳了修复聚落生态环境、承续聚落形态结构、延续聚落演进规律的宏观策略。基于总体策略的导控,分别构建了宏观维度地理区域空间整合性织补、中观维度聚落空间结构真实性还原、微观维度历史建筑空间创造性延续的具体保护与更新方法,从而使本书的理论研究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最后,笔者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资江流域还原型、再生型、复兴型三个不同类型的聚落进行实践,验证本书理论研究成果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