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聚落生态环境

一、修复聚落生态环境

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作为一种依托于地区独特自然生态环境而生长的聚落类型,自然环境是其发展的基础与保障,聚落特色风貌就是从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演化而来。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技术的进步,自然环境的决定意义在慢慢被削弱,对于营建而言,人们具有更高的自由度。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聚落建设人为干扰的加大,周边的山林水系被大量侵占,村民生产生活产生的大量垃圾及污水没有得到合理的治理,导致聚落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被破坏。鉴于此,在聚落保护与更新设计中,其生态环境保护举措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界定保护空间范围

自然环境不仅影响聚落建成环境整体格局、空间形态的构成,也影响着建成环境的视觉背景。[130]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空间肌理的破坏,通常是因为对人工建造行为没有进行边界设定。综观当前众多乡村营建案例,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除了聚落农田以外,很少就建设用地边界进行严格规定,从而导致局部地区存在违占山林、私自圈地等现象,并最终导致山林、水系、耕地等自然环境的破坏。因此对于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自然生态格局的保护应首先进行确界,进行控制性保护(见126页二维码内图1)。

目前,我国传统乡村聚落自然环境保护范围的划定,大多是以景观美学的视觉分析为依据,通过对聚落景观的视觉分析来确定自然环境保护范围。[131]尽管上述做法简单易行,但资江流域自然环境的复杂性使得聚落的建成环境与其区域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要素建构了相互依存的联系,所以仅仅从景观保护维度来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是严重不足的,而应从所在区域自然景观、历史文脉等多个角度展开综合分析,扩大与深化自然环境的保护内容。从区域景观来看,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的自然环境构成均与聚落所在的区域景观结构有着密切关联。以区域景观理论为指导,完整的区域景观主要包括斑块、廊道以及基质三大基本要素。[21]若研究对象为传统乡村聚落,便可以将聚落视作斑块,周边自然环境定义为基质,道路以及河流则为廊道。在资江流域山腰或山顶分布的聚落,一般会呈现出小而分散的状态。就区域景观的尺度和面积来看,分布于资江流域山顶或山腰的聚落通常斑块面积小且分散,道路等廊道空间狭小,区域景观范围尺度较小;而分布在河谷、阶地的聚落斑块大、廊道宽,区域景观尺度较大。从自然生态来看,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自然环境由山体、河流、植被与田地等几种基本要素组成。聚落区域周边的山水河流形成大型自然生态系统,同时聚落内部也具备很多小型自然生态系统,因此必须要以系统的重要性为依据,科学展开边界的控制保护工作,形成相互协助又互不干扰的耦合关系。[132]

基于历史文脉视角来看,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的生成过程,同样也是在地居民被动适应自然以及主动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133]对于村民而言,其活动空间主要集中在聚落区域的环境空间,因此自然环境在“人化自然”的过程中则烙上了极为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第一,在聚落建成环境中,自然环境渗透了传统风水观念,并最终发展成为聚落整体环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二,聚落周边的自然环境,往往也是居民重要的历史活动空间,因而留下了众多历史印记,这也是聚落周边环境存在石刻、古墓葬以及碑文的原因。由此可知,只要是与人为活动有关的自然以及空间内容,均应囊括在聚落自然环境保护范畴。

根据以上生态保护控制的范围划定,聚落建设可通过收集基地地形、水文、交通因素以及政策信息,将其与测绘、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采用GIS软件进行分析,得出合理的建设发展用地边界。并且在具体规划中,聚落内绿线与蓝线界限应采取刚性与弹性并存控制,尽可能减少对绿地的侵占,最大限度地还原并保持聚落的生态性。[134]在绿线上,对防护绿地、公共绿地与道路绿地等核心环境保护功能区域,有必要实施刚性控制策略,对聚落、组团层级附属绿地等采用弹性控制。在蓝线上,对建设控制地带以及地表水体等关键区域,都应采取刚性控制策略,对小水沟等水体可进行弹性控制。

(二)延续聚落景观视廊

随着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扩展步伐的加快,周边建筑对山体的侵占不断增多、建筑密度的不断增高,阻隔了人与自然的亲密联系,阻碍了人们观景的视线。因此,维护聚落山水格局和大地机体的连续性与完整性是当前保护聚落自然生态的一大关键。对于聚落自然景观廊道的保护,主要是在确定的区域范围内,基于“山—水—村”整体视觉关系的分析,标志性景观、眺望景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视线分析,进而对视廊范围内的建设行为进行规划控制,并且对视域范围内与人工环境有“视觉衔接”效应的自然景观进行梳理与整治(见126页二维码内图2)。一方面要确保山水之间、山水与聚落之间的景观联系;另一方面还应该有效地修补并清理视域范围内已被损坏的自然环境,以此来保障视觉完整性以及视觉连续性。

(三)修复自然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针对相关生态因子所采取的一系列污染治理与灾难防治活动。[135]当前,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的生态问题主要体现在山体滑坡、水体污染与有害生物的入侵上。为了提升聚落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与能量的自我循环能力,使其能够自我调节与发挥反馈机制作用,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图4-2)。

图4-2 聚落生态修复的方法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1.山地生态系统修复

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根植于高山峡谷、重峦叠嶂的自然基质,历经漫长的适应过程,聚落人工与自然环境相伴相生、合而为一。然而近年来,人工无序建设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生态问题层出不穷。基于当前生态技术水平,对于山体修复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科学实施各类生态管控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聚落绿化的完整性以及自然山体形态的延续性。一方面要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明确确界,严格禁止大规模开山取石、切割削填活动;另一方面,对于已被严重破坏的山体,必须要实施相应的环境治理以及生态修护措施。其次,通过水土养护、退耕还林等一系列措施,积极培育并保护聚落周边山体植被,尽量做到逢山必绿、逢水必绿。[136]同时,还需要以山体区位条件为基础,秉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理念,科学修护山体植被,确保植物群落能够很好地契合当地自然环境。再次,依托各类灾害风险管理技术,打造安全的、自然的聚落空间环境。一方面可通过清理、锚固、排导沟、挡墙、边坡防治等手段对聚落周边山体进行处理,消除其危害性;另一方面可减轻聚落新区开发建设的强度,避免因山体开挖、爆破而诱发滑坡和崩塌。

2.水体生态系统修复

(1)水质修复

资江流域河流纵横,丰富的自然水系不仅是历史上对外交流的重要通道,更是居民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由于聚落发展中对经济增长目标的过度追求,不断利用现代技术“挖山填水”,致使水系廊道阻塞、水资源严重萎缩。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居民大规模地将废水无度地排入周边河流,对聚落水体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污染与破坏。因此,对聚落水体的修复,首先要加强对水系的管理与整治,避免因水利过度开发对水系造成破坏,从而确保聚落水系廊道的畅通与完整。其次,要加强对销售与使用渠道的监控,严格治理聚落生产与生活污染源,尤其要加强控制化学物品的使用,并尽快实现定点收集、运输与处理固体废弃物,达到根治聚落土壤、水体污染的目的。再次,优选潜流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应用于传统乡村聚落中,此系统具备多种过滤净化途径,如生物浮床、水生植被、湿地等,不仅能够丰富当地的聚落景观,同时还能够进行污水处理。

(2)护岸整治

护岸,指的是处于水陆之间的边界地带。聚落自然原生性护岸具有较强的渗透性界面,以及非常丰富的能量与物质交换,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带。在当前河道驳岸更新设计中,出于实用性考虑,极少注重其生态性能,从而导致水泥衬底、截弯取直、驻所改道等许多不良做法出现,使得生态系统内各要素间的渗透与交流受到严重阻截。因此,在聚落规划整治的过程中,应采用生态驳岸模式以及生态驳岸景观化模式展开河道整治、生态保护、景观美化“一体化建设”(见126页二维码内图3)。生态驳岸模式指的是在护岸保护中,将生态保护以及河道整治有效结合,主要有自然原型、多种人工自然型、自然型这三种类型。生态驳岸景观化模式,即将生态驳岸整治和景观效果有机结合。其方法主要如下:对驳岸的自然平面形态加以保护,形成具备地方标志的“可渗透”生态驳岸;滨水植物采用本土耐水性植物;驳岸高差较大时,可采用台阶形式,分层设计,不同高层配置不同的亲水植物,在满足防洪要求的同时,还可以储备枯水期的水量,满足景观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