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传统人文精神的复兴

六、村落传统人文精神的复兴

(一)人文社区完善

社会网络关系是村落活力的载体,因此对村落社会网络的维护也是对文化活体以及村落原真文化精神的保护。2015年以来,新化县加大了对正龙村的保护与开发,要求秉承“古村更古,古村要活”的核心理念,坚持“保护为主,适度利用”的基本原则,分别从房、旅、水、种、山、庙、桥等几方面进行村落保护建设,并以“全域旅游”为切入点,加大旅游扶贫开发力度。因此,在旅游更新过程中,结合旅游公共场所的建设,植入了社区中心、图书馆、活动室等公共设施。除了以上正式的社会交往空间以外,也灵活利用边角空间,增加座椅、构筑雕塑等,促进非正式小型集会的产生,增进村民公共交往与稳固社会网络关系。

1.传统文化活态传承

(1)民风民俗

村域范围内梅山文化历史悠久,在与汉族文化相融的同时,又保持着许多独特的习俗与风情。在发展村落旅游过程中,除了空间设施的配套,对民风民俗也进行了物质形式记载,并通过不定期举办传统活动,提高民众对民风民俗重要性的认知。当前举办频率较高的是正龙村的长龙宴,每一次举办都让游客切切实实体验了一回梅山文化独特的风俗民情。除此之外,还将保存较好的袁氏宗祠改造为民俗博物馆,用来陈列、收集与展示村落的历史文化,并通过书籍出版、影像等媒介手段将村落较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要素记录下来,作为文字、音像资料永久保存。如组织人员收集与整理舞草龙发源的资料,对草龙的制作进行影像追踪保存,对火龙表演进行录像,撰写成文字资料以保存民俗。

(2)节日庆典

传统节日是非物质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往往附带着传统仪式活动和传统饮食。比如农历二月十五老君庙庙会的祭祀活动和集市贸易,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汤圆,农历二月二十七清明节的青团。目前正龙村修缮了古戏台,通过文化节日庆典的举办,让传统文化项目得到活态传承,同时也提高了村落的旅游人气,增加了村落的知名度。

(3)手工技艺

手工技艺多为村落家族代代相传。正龙村的保护也非常注重手工技艺的生产、展示、销售与体验等多方面的传承。除了村落袁氏博物馆的文物实体图片展示,操作技艺表演的静态保护,还结合了旅游开发,对原有工坊场地进行修葺保护,镶补了一些特色展示空间。其中还引进了豆腐坊、辣酱坊、水酒坊、茶坊、农膳坊、腊味坊、竹艺坊等九个独具新化特色的小作坊和“金银铜铁锡、岩木雕瓦漆、剃头弹花晶”等十八个民俗商铺,开辟商业、旅游服务一条街,保留和恢复沿街饮食店、传统手工作坊等传统商业服务设施,充分挖掘民间传统民俗文化,保证现代化商业和文化传承性共存(见181页二维码内图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