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格局对地脉的和谐顺应

二、整体格局对地脉的和谐顺应

(一)园区选址藏风聚气

园区选址定于湖南安化县仙溪镇山口富田林场。其所在位置属芙蓉山系,呈南北走向,南面洢水及其支流漳溪、梅溪穿流而过,园区群山环抱、山水环绕。通过现场考察以及卫星图片定位,不难看出园区基址有主峰来龙山,左右有次峰山脉相连,洢水及其支流漳溪与群山环抱。水流对面亦有案山遥相呼应,轴线方向坐南朝北,完全处于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基本格局中。园区整体格局气势壮观,完全符合古梅山人理想的风水模式(背山面水、避风向阳)。梅山文化园选址于此,不仅与梅山传统风水选址模式特征相符,也与古梅山时期阻塞、封闭的地理环境相契(图6-3)。

图6-3 中国梅山文化园选址图示

图片来源:作者根据罗金阁提供的资料改绘

(二)功能布局因地制宜

梅山文化园场地构成因子有自然地理与人文历史两个方面。其规划设计根据功能需求,协同对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挖掘进行布局。在自然要素方面,为了解决山地建筑形态建构与其环境协调的众多复杂矛盾,不破坏场地的原始生态性,园区构筑物的总体规划和布局充分考虑基地已有格局和肌理,以自然为先导,因借自然,整体布局依山就势,使自然地形与建筑环境彼此融合。而在人文要素方面,为了呼应梅山的文化与记忆,园区以古戏台为中心,在西北以及东南方向沿水系布局了哨所、夕照亭、碾坊、景牌楼、风雨桥、日月亭等一系列体现古梅山村寨聚落表征的公共建筑。此外,考虑旅游及文化展示所需,园区也设置了巫术馆、博物馆、武术馆、黑茶农庄、商业街、接待楼等展示及旅游文化体验的空间。同时,为了强调环境的场所性,全园采用散点式空间布局,力图让多个感情激发点和铺垫空间交互交错,而在布景处理上点面结合、顺次铺开,使自然景观中的天、地、山、水和人文景观中的亭、台、楼、阁交融一体(见224页二维码内图1)。

(三)空间组织随形就势

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依靠天然资源、顺应地势进行营建。因此,在梅山文化园中,其空间形态的处理秉承传统聚落营建理念,根据原生地形条件,无论是园区宏观空间结构还是微观建筑群均以“不中规矩”的方式进行组织,主要体现在用地的共生、规模的平衡、廊道的开放、边界的耦合等方面。

梅山文化园的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依托多个具备较强围合性的谷地而建。秉持最大限度保护当地自然景观以及原有地貌特征的理念,园区因地制宜利用建筑所处山形地貌,将建筑有机融入自然环境中,尽量契合山地起伏变化,整体空间形态呈带状展开,沿水系与主要道路顺势延展,进而构建串珠式景观空间序列。因此,从视觉形态来看,全园自然部分与人工部分形成了一种图底关系。在这种图底关系上,自然空间与人工空间在空间规模上呈现出一种相互平衡的状态。除此之外,园区各功能组团空间,以冲沟地形、自然山脊为依托,保留自然与人工环境之间的互契、共生,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关系。然而,共生的图底只有与耦合的边界进行磨合,山地的空间形态才更为灵动。古往今来,资江流域许多山地传统聚落有机灵动的空间形态都得益于对山水轮廓边界的顺应。因此,梅山文化园建设充分吸取传统营建经验,在用地组织与空间布局上,力求让人工建筑与自然山水轮廓界限相融合。无论以何种方式进行空间拓展,总是依据地形走势调整构建方向,尽可能地确保人工空间边界与自然地形等高线呈平行关系。与此同时,在人工与自然规模平衡、用地共生、边界契合的基础上,园区空间形态的组织,还利用原生山水廊道适度地控制并引导园区发展方向,以自然山水以及具有连续性特征的开敞空间为轴线,以此为基础来扩充园区,最大限度地保障园区与自然山水环境的和谐相生。

(四)道路交通依山就势

道路是园区的骨架,是贯穿全园的交通网络,无论是布局还是尺度,均直接体现了园区空间功能组织的意向。在梅山文化园中,其地貌有湿地、沟壑、高地、坡地等多种类型。由于地形影响,其交通系统不可能如平地一样,以方格网络式路网进行布局,而是采用适应山地地貌的有机结构形态及多元组织的交通方式。而基于不同山地地貌形态,园区交通组织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从园区西北角木构寨门登山,必经一段蜿蜒的山路,历经地段整体地貌呈现非连续性“椅背”交替的山地沟梁。

此地形坡度及地表高程起伏较大,为了确保道路能够在近似的高层上通过,园区采取了若干连续曲线组合的道路线形,以蛇形平面布线的方式在沟梁之间穿行。进入园区,以古戏台广场为中心,各条主要道路呈现树枝状的形式布局。而以古戏台广场作为节点,西至夕照亭,绕过梅山茶馆至空塔处,又共同构成了一条较小的环线。东沿河道水系区域,依次经过巫术馆、石拱桥、吊脚楼,通过内街再到碾坊,构成了一条围绕水体景观的闭合回路。此外,由于其两侧坡度平缓,因此园区道路的骨架整体与水系相平行,在此基础上按照枝端组团的接入方式,组成了带杈式的路网结构。园区所有道路随形就势、主次分明。主次道路路面的宽度分别为5米以及2米,游步道为0.6—1.2米。为了防止大面积平整用地所引发的山体破坏,在园内按照“以游步道为主,游步道主体线形与山谷走向相重合”的思路,尽可能地保持次要线路与山体等高线的重合,并使人的运动轨迹和视线穿行于相互联系的各个空间,给人带来对建筑环境的全局性体验(图6-4)。

图6-4 中国梅山文化园道路布局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