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聚落整合性织补
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独具特色,数量众多。前文对其空间构成特质的分析,也反映了宏观地理区域的聚落与聚落之间在空间、文化、经济等方面存在密切的关联。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交通方式的变化,一些古商道、水运交通、茶马古道等文化线路逐步衰落,原本具有交通优势的聚落也走向没落。近些年来,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日益得到重视,许多濒临消亡的聚落得到了较好的保护。然而,聚落当前常规性保护普遍停留于对单个聚落、街巷空间以及传统建筑的保护,缺少宏观及整体“面”的保护。因此,如果借鉴文化脉络的修复方法,推动聚落保护从微观单体走向宏观区域,建构区域一体化的保护格局,必定能让那些偏僻而孤立的聚落重获生机。基于此,本书引入了“区域空间整合”这一概念,采用更为宏观的研究视野,以历史文脉为线,以传统乡村聚落周边地理单元为点,引领聚落保护与更新工作覆盖面由点逐步扩大,从而推动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网络化、区域化发展(图5-1)。

图5-1 聚落区域空间整合性织补过程示意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一)区域空间整合性织补内涵解析
“区域空间整合”从字面上来看,主要包括“区域空间”以及“整合”两个层面内涵。[140]其中“区域空间”形成的基础为地理单元,这些空间单元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界限,同时又具备一定的完整性。“整合”是指通过某种方式使得原本零散的东西彼此衔接,从而实现资源或者信息的共享或协同工作。[141]综上所述,“区域整合”发展模式,是建立在“共生理论”基础之上,通过对区域范围内各类资源的整合以及重新利用,构建更为协调、完整的结构体系。因此,对于宏观区域视域下的聚落空间环境保护来说,区域空间整合性织补实际上蕴含着从以单一聚落为核心的保护,向在特定时间、空间、文化上具有相互关联的多个聚落整体性保护的延伸,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
首先,区域空间整合性织补是对聚落构成要素所实施的整体性保护。资江流域横跨多个市县,其独特的山水环境,使得散落于其间的传统乡村聚落呈现出离散以及封闭的特征。从表面看来,这些聚落貌似彼此独立、毫无关联,但转向宏观视角,聚落外有交通线路相通,内有资江历史文化脉络相连;同时在聚落生发长展历程中,单个聚落与聚落之间,聚落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使得聚落自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外延性。因此通过区域空间整合性织补,能够对聚落进行整体性的保护。
其次,对于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而言,区域空间整合性织补,能够有效建构一个立体化、多层次、完整性的区域保护框架[142],这不仅扩大了聚落的保护范围,同时也丰富了聚落保护对象,保护方式也逐步从单体向整体转化。如在茶马古道沿线,聚落通过古道建构联系,这些聚落作为茶马古道文化载体的意义就得到了凸显。逐步建立聚落与周边自然风景区之间的联系,强化聚落与区域内文物单位之间的联系,在丰富区域聚落自然人文意义的同时,也使它们相互补充而变得更加完整。
再次,区域空间整合性织补是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宏观区域空间环境特色的彰显,可以增强区域整体优势。[143]如果把各种交通线路、文化线路视为一种路径,顺着这条路径就必然会使相对孤立且依存于不同地理环境的聚落建立联系,形成具有一定关联性的整体。
通过以上论述,可见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区域空间整合性织补是从宏观区域视角出发,以地域为区划标准、聚落保护为核心、交通联系为实现条件、旅游建设为推进动力,将一定区域范围内具有关联性的聚落、自然环境、单体文物都纳入保护视野中,形成一体化的区域保护格局。它将改变以往仅重视单个聚落本身,孤立分散、各自为政的保护局面,拓展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保护的外延。
(二)区域空间关联织补保护技术
基于现实路径联系,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区域空间结构,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放射状、串联状、网状等区域分布特征(图5-2)。

图5-2 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区域整合织补模型
图片来源:作者依据参考文献[144]改绘
根据上述整合模式的划分与辨识,结合聚落在整个区域内的分布情况,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依据不同的地理区域可分成四大整合片区(图5-3)。

图5-3 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区域整合织补分区构想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1.城步、绥宁整合片区
该片区临近资江发源地,是湖南少数民族聚集区之一。区域最为突出的特色是原生态的少数民族风情和自然风景。由于地处偏远,该区目前尚完整地保存了十多个具有浓郁少数民族风情的古村落,其中有被誉为“湘西南古民居四合院之最”的清溪村;有作为《那山那人那狗》拍摄取景地的古村美寨大园村;有气势宏伟、古朴素雅,“飞山文化”积淀浓郁的杉坊村;有建筑风格独特、文物资源富集、民俗文化丰富的上堡古村。除此之外,区内还分布着若干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十多处自然风景区。富有代表性的文物保护单位有定远桥、黄桑营遗址、孔圣庙、蓝氏宗祠、城步文昌阁、回龙桥、邓小平征战绥宁指挥旧址;自然风景区有城步白云国家湿地公园、南山牧场、龙胜南山草场、关峡景区、黄桑自然保护区。总体来看,城步、绥宁片区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情兼具,遗产资源特色鲜明,古村分布融入其中,具有构建传统乡村聚落区域保护拟合片区的先天优势。
目前该片区公路建设有洞城、宁靖高速等。水路方面有资江、巫水、通道河与平等河分布其间,但由于山地区域河流蜿蜒盘曲、局促狭窄、水流湍急,所以水运条件欠佳。综合该区域现实情况以及区域整合的实施条件,该片区除自然景区外,大部分传统乡村聚落路面状况良莠不齐,仅依靠狭窄的乡道对外联系,严重影响了聚落的区域整合。因此,后续的整合工作可借力于区域交通的整体改善,着力调整聚落对外交通布局,提升聚落交通的质量与等级,同时应进一步发展水上交通,尽量实现聚落对外联系方式多元化(图5-4)。

图5-4 城步、绥宁整合片区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新宁、武冈整合片区
该片区属资江上游,区内风景秀丽,历史遗迹众多,既有自然遗产崀山风景名胜区、新宁夫夷江国家湿地公园、武冈云山风景区,也有古老神秘且富有江南文化气息的西村坊村、具有丰富民俗故事传说的渡头桥村、山清水秀的联合村以及具有“中国古楹联第一村”之称的浪石村,还有沉淀深厚的宛旦平故居、三渡水牌楼、三渡水节孝坊、崀山刘氏宗祠、武冈古城墙、武冈文庙、武冈凌云塔、双峰禅院、武穆宫、木瓜桥等几十处历史文物遗迹。因该区域属于丹霞地貌,景观奇特,崀山于2010年被评为世界自然遗产;武冈也因其历史源远流长、文物古迹丰富,于2011年被评为历史文化名城。资江左源赧水发源地深切高山峻岭,到了新宁、武冈附近即进入山间盆地,地势平坦开阔,坡度平缓;武冈以下至双江口,两岸多低矮山岭,只有局部峡谷,大部河谷平缓,因此该区交通较为顺畅。该片区内有潭邵、洞新高速等。水上交通主要由三条干流所构成,分别为平溪、蓼水、夫夷水。该片区的传统乡村聚落多分布在省道两侧,有利于聚落的区域整合。但聚落分布分散,因此与其周边自然遗产、历史城市间的联系较为疏远。基于此,对该片区聚落的整合应以省道为主轴,提高聚落连接省道的数量与等级,强化聚落对省道的依附性;同时以聚落为中心,对附近的自然景区、文物保护单位因地制宜地进行整合(图5-5)。

图5-5 新宁、武冈整合片区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新化、新邵、邵东、隆回整合片区
这一片区位于资江中游,也是湘中腹地,拥有大量的自然景区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前者如紫鹊界梯田、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油溪河、梅山龙宫、苏溪湖以及黄罗湾景区,后者有正龙村、上团村、下团村、明德村、崇木凼村、仓场村、爽溪村、小白水村等十来个历史文化名村,其间还有曾国藩故居、谢冰莹故居、羊牯岭碉楼、新化北塔、新化文昌阁、荫家堂、谭人凤故居、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白云岩佛教建筑群等40余处国家级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整体来看,该区域交通较为通达。目前已建成长韶娄、娄怀、潭邵、邵坪四条高速,还有锡海线、320国道等,以及众多省道、县道,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公路网络。在水路方面,区内有资江、邵水、侧水、涟水、大洋江、辰水等主要河流穿越,水运条件十分便利。针对这一态势,区域整合应着力提升聚落与干道(水路)联系道路的等级,或修建与之联系的快速道路,实现区域内的快捷联系;同时兼顾周边自然景区的交通建设,主动融入旅游线路之中,实现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的良性整合(图5-6)。

图5-6 新化、新邵、邵东、隆回整合片区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安化、桃江、沅江整合片区
这一片区位于资江下游。从区内分布的传统乡村聚落来看,主要有紫薇村、花园洞村、唐家观村、黄沙坪村、马路溪村、梅山村、滑石寨、九龙池村、樟水凼、油溪桥村;其间还有历史文化资源如益阳三台塔、桃江跃龙塔、安化文澜塔、桃江萧氏公祠、安化文武庙建筑群、安化木孔土塔、燕子桥、十义桥、水锡桥、思贤桥、宴家桥、梅城刘家大院等几十处文物保护单位以及茶马古道风景区、关山峡谷游览区。众多的古村与文物点和自然景区交相辉映,充分展现了该区域的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特色。在公路交通方面,主要有二广、益阳绕城、长张高速,319国道,以及众多省道、县道。在水系交通方面,这一片区资江沟通了东西交通,形成了以陆路为主、水路为辅的较为完善的交通体系。但整体来看,当前聚落与其他文化遗产以及自然景观之间的道路数量较少、等级较低,且联系尚不便捷。因此,有必要将道路等级的提高视作未来的一个工作重点,积极完善道路设施,在保护现有水系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开发水上旅游航线,创造聚落区域整合的交通条件(图5-7)。

图5-7 安化、桃江、沅江整合片区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目前,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保护与更新正由单个聚落孤立的保护走向聚落整体的群体保护,一些复杂性问题也随之而来,迫切地需要我们拓展思路,将整合性织补这一融贯思维方法引入聚落保护工作领域。它不仅可以全面地展示聚落空间的特色,而且还可以发挥聚落资源特色的综合效益[145],同时也可以为其他区域聚落保护与更新等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