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区域空间分布不均、相互关联

一、地理区域空间分布不均、相互关联

(一)空间非均质分布

在一定区域内,传统乡村聚落的空间构成在空间结构以及空间密度上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其中空间结构是聚落与周边聚落空间关联的直接反映,是聚落外部空间相互联系的平面形态;空间密度是对一定次区域间聚落发育程度的反映,是聚落分布的疏密程度。[106]通过对以上两个指标分析,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呈现出空间非均质分布的区域构成特征。

1.空间结构

从整个资江流域来考察,传统乡村聚落在区域内分布的空间结构大致可分为三种形式。其一为串珠状结构,即一些传统乡村聚落依托于交通干线形成一条聚落链,比较典型的如上团村—下团村—崇木凼村—明德村—老屋村—浪石村,以及沿资江分布的黄沙坪村—唐家观村—马路溪村;其二是网络状结构,即在某区域内一些相对集中的聚落通过交通路径彼此联络,从而形成网络状平面结构形态,比较典型的如古楼村—李熙村—渡头桥村—联合村—大园村—杉坊村—大寨村—桃林村—上堡村—天堂村—正板村—东山村—横坡村—上白村—清溪村等;其三为游离状结构,即聚落与周边城镇或空间联系较为松散,相对孤立地分散于整个资江流域,形成游离状平面结构形态。需要补充的是,以上只是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一些主要结构类型,而实际上这些区域空间结构之间往往彼此交叉,并无明确的界限。

2.空间密度

纵观整个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整体表现出了非均匀分布特征,并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聚落空间密度差异。在资江流域约40个现存传统乡村聚落中,如果以整个流域面积作为基准计算,聚落平均密度则为703.1个/平方千米;若分别以绥宁与安化两地作为基准计算面积,其两地聚落密度分别为1204个/平方千米、306个/平方千米,其中绥宁聚落密度要大于安化的聚落密度。依据上述密度计算,并结合各区域间的自然、经济、社会与文化情况来思考,不难发现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密度较大的区域往往分布于农业经济相对落后,产业水平发展较低的地区,而聚落密度较小的区域往往离经济文化发达的城区,交通相对重要的地区较近。

(二)遗产多意义关联

1.与文物保护单位的关联

作为文化遗产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尽管传统乡村聚落和文保单位之间并无直接关联,但其承载着各个不同时期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对区域历史文化内涵进行完整解读的重要内容。因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文保单位和传统乡村聚落在一定区域内具备互补性关联。截至2017年12月,资江流域共计21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以及91处省级文保单位,另外还有124处市级与县级文保单位和2处世界自然遗产。在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与文保单位之间呈现出两种基本关系,分别为互补关系以及附属关系。互补关系即前者是后者外围的独立要素,而附属关系是指前者是后者内部的构成要素,为此表现出既有重合又有差异的特征,同时二者均能够为解读聚落区域历史文化内涵提供有效补充。以安化洞市村为例,其村内有石板桥、凉亭、牌楼、宗祠等多处文保单位,另有十多处文保单位分布于村落外围。通过村落区域内以及外部的文保单位,能够更为清晰、完整地对遗产区域的历史信息加以解读:古村落(江南镇洞市村)、宗教信仰(贺氏宗祠)、茶叶经营区(安化茶厂)、传统道德(旌表节孝牌坊)、传统民居(梅山村)、文化景观(永锡桥)。此外,洞口县古楼村及周边地区分布着18处文保单位,由此我们也可以解读该区域的历史信息:古村落(洞口县古楼村)、古驿道(湘黔古道)、宗教信仰(谭氏宗祠、武安宫等)、军事政治旧址(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旧址)等。

2.与自然遗产的关联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这样阐述,自然遗产包括“动物和植物生存区”与“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截至2017年12月,资江流域世界自然遗产有两处,分别为新宁崀山以及新化紫鹊界梯田。除了世界级和国家级自然遗产外,资江流域其他各级天然名胜都应被纳为广义的自然遗产。从整个资江流域来看,传统乡村聚落与自然遗产的区域关联相当紧密。由于传统乡村聚落普遍位于构成相当复杂的自然环境中,因此聚落在发展过程中,深受朴素生态意识的影响,进而将“风水意识”融入聚落环境构建之中。基于此,聚落选址大都偏向于自然生态条件优越的风景名胜区,空间关联也随之而生。例如新化县的正龙村和楼下村位于紫鹊界梯田风景区,西北又与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相接;新宁县联合村本身也位于崀山风景区内;城步苗族自治县大园村与城步南山自然风景区相当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