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生成发展的生态自然环境

一、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生成发展的生态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聚落形成的基本前提,亦是人类选择聚居空间的首要条件[93],不仅包含了湿度、光照、温度、降水等地区气候要素,也涉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元素所组成的自然生态环境,另外还综合了地貌、地形、海拔等自然因素。在上述地理因素综合作用下,最终形成了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的物质环境属性。

(一)崎岖复杂的地形地貌

资江流域空间广大,其环境资源构成也颇为复杂(资江流域地形类型见37页二维码内图1)。据《湖南省志·交通志·水运》记载:资水,亦称资江,间于湘沅二水间,纵横流贯湖南腹地,与湘沅二水网络相连。从地理学角度考察,资江属长江水系,位于湘中地区,东面与湘江相毗邻,西北临沅水和雪峰山交界,南面与五岭相接。从地理高程来看,资江南部为中低山脉,东部为丘陵,中部丘岗起伏,东北部则为平原,流域内山地约占55%,丘陵约占35%,平原约占10%。按支流的长度划分,资江拥有河长5000米以上支流820条,其中湖南境内770条,广西境内50条。按流域面积划分,100平方千米以上的一级支流共39条。其中,大于500平方千米的支流共12条,呈羽状水系,由南及北依次为:蓼水、平溪、辰水、夫夷水、邵水、石马江、大洋江、油溪、渠江、洢水、沂溪、志溪河。由于资江流域地形复杂,河流纵横,形成了平原—山地、河谷—丘陵、峡谷—平坝等丰富多样的地理空间环境,受地理空间环境影响,生长于其间的传统乡村聚落或临江河之畔,或居于高台之上,或位于河谷地带,或密布于坝子之中,形成了十分独特的群体空间组织与聚落空间分布。具体而言,地势平坦、水资源丰沛的盆地有利于农业生产,是聚落分布密度较高的区域;山地丘陵地带,交通不便、水源缺乏、耕地紧张,不利于人口聚居,因此聚落分布呈现非均质趋势。此外,分布在开阔的河沟阶地或盆地的聚落,其建筑一般以砖木结构为主,形成纵横交错的深宅大院;而分布在山地狭窄地段、沟壑两侧的聚落,为了适应地形变化 ,其建筑一般以干栏、吊脚楼民居为主,聚落也多以“凹、凼、坡、山”等命名。因地形复杂、交通不便,资江流域传统民居营建就地取材,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

(二)冬冷夏热的气候条件

资江流域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在18℃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可达-5℃,夏季极端高温可达38℃,冬冷夏热、雨量充沛。该地区山多山高,日照偏少,历年平均日照时数1289.3小时,比周边相邻地区少157—312小时,历年各月平均日照时数7月最多,达到215.7小时,其他月份相对较少(表2-1)。也因该区山丘众多、气候具有明显垂直性差异,受大气环流影响,整个地区降雨分布极为不均。从时间上看,春夏降水量较多,秋冬偏少,特别是春夏之交雨量集中,相对湿度超过80%。资江流域汛期一般集中在4—8月,暴雨频繁,降水量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7.3%,是湖南省雨水较多的区域之一(图2-1)。由于该区以山地丘陵为主,土质疏松,植被退化明显,土壤侵蚀严重威胁流域内文化资源物质形态的生态安全。面对这些气候影响,在人类发展初始阶段,因技术条件所限,聚落营建只能顺应与利用自然,并形成与之相适的人居生活环境。因此,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也因独特的气候环境而呈现聚落、宅形与物种形态的差异性。

表2-1 资江流域历年月平均日照时数及百分率(平均数保留一位小数)

表格来源:作者自制

图2-1 资江流域历年月平均气温与降水量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三)物博产丰的自然资源

传统乡村聚落自然资源包括农林牧资源、水资源、矿产及物产资源等,它为聚落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生活原料,是聚落生存最基本的条件。首先,资江流域低矮山岭与山间盆地、沿河阶地互相交错,土壤环境良好,加之流域地形高低悬殊,垂直自然带普遍发育,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因而境内林木茂盛,不但有杉木、松木、樟木、竹子及各种乡土植物,同样还有以红豆杉、水杉等为代表的珍稀树种,丰富的林木资源为资江流域早期木构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其次,资江流域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厚,素有“有色金属之乡”与“非金属之乡”之称。矿藏种类有80多种,主要有煤、锑、锰、铅等。其中新化的锑矿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二分之一以上,被称为“世界锑都”;新邵素有“黄金万两县”以及“有色金属之乡”的美称,位于湖南第二成矿富集地带。矿产丰富必定带动经济与手工艺发展,而经济的繁荣、手工艺的进步为民居建构所需要的财力、工艺、技术提供了条件。再次,资江流域为岩溶地貌集中地,景观独特。在地表,有石牙溶沟、岩溶洞、天生桥等;在地下,有溶洞、地下河、钟乳石等。这些沉睡了千百年,由自然神工造就的独特景观,成了资江流域独特的旅游资源。流域内的崀山为国家5A级景区,梅山龙宫、紫鹊界梯田、安化茶马古道、大熊山为国家4A级景区。良好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地区资源,为旅游产业的长效发展奠定了天然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