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演变规律的史学研究价值
(一)社会史学研究价值
传统乡村聚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人类聚居形式,聚落真实地记录了村民自身发展的历史轨迹,记载了特定地域民众长久以来的生活信息,它的兴衰是传统社会历史转型与变迁的晴雨表,聚落内部结构形态以及构成要素更是社会组织结构的映射。通过它可以寻找传统思想、文化与制度留下的痕迹,也能了解不同地域人们在历史上的足迹、生产方式、宗教信仰与经济状况等。[114]因此,通过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发展历史及演变过程的研究,可以揭示资江流域社会历史发展以及文化融合的历史过程。特别是那些遗存至今的聚落,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乡村生活的产物,它们对于研究明清农村生活、乡族组织、阶级关系和民风民俗,或进一步揭示地区的社会变化和历史状况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实物材料。
(二)建筑史学研究价值
传统乡村聚落形成于特定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其空间形态正是其自然环境和地理文化的外在投影。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由于地处偏远,受外界干扰较小,作为历史上人类的真实生活场所,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历史风貌、古建筑群、文物古迹,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独特的民族风格,是一块难得而典型的地域“历史标本”,将聚落与建筑演化史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为建筑演变历程以及建筑史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资料。
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的建筑从最初的窝棚居住形式到有着成熟技术的干栏式,再到文化交融背景下的合院式,均明晰地展示了传统建筑在不同时期自然与社会环境规限下的营建模式,反映了文化的交流与村民生活方式变迁下建筑形式的变化。从流域内建筑的形态演化的足迹不难看出,对建筑空间的营造产生影响的因素十分繁杂,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就是家庭结构和祖先崇拜。[115]由于建筑形制深受地区自然环境、经济状况、家庭生产模式的交错影响,因而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特点。而且该区域传统建筑在本土营建技术与风格传承基础上,又融合了其他地区或民族的形式特征与艺术元素,所以其建筑文化的多元性也是民族文化复合性及多样性的映射。深入探寻这一区域传统建筑的历史演变规律与文化内蕴,对于资江流域本土或跨区域的建筑历史研究,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关中国建筑史学的研究颇多,而唯独对于传统乡村聚落的历史研究尚未得到充分的关注,成为史学研究的缺环。因此,开展区域传统乡村聚落历史研究,可以推动与促进对其他地区有关传统乡村聚落史的关注,以期使中国聚落史学以及建筑史学的研究体系臻于完善。